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周族的兴起:一部农业与畜牧文明“相爱相杀”的伟大史诗

句子大全 2013-05-17 06:33:06
相关推荐

这才是真正的春秋之吴楚争雄篇(3)

主笔:闲乐生

话说很久很久,久的无数久以前,大概在公元前二十三世纪左右,有邰氏部落酋长有个女儿叫姜原,是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音库)的正妻。据载,姜原小妹妹还未嫁人之前,有一日出外郊游,偶然发现地上有个巨大的脚印,很好奇,就走近去认真观赏,看着看着她心中突然产生了一种奇怪的兴奋感,情不自禁伸出脚来踩踏那个脚印。这一踏不打紧,姜原突然觉得全身颤抖,一阵暖流通过身体,仿佛高潮一般。

结果事情大条了,姜原一回家,就发现自己居然怀孕了,姜MM很害怕,担心自己会背上淫荡的罪名,连忙跑去找族里的巫师询问,巫师做法通神了一番,回答说:“你本来是个纯洁的女孩儿,但是你踩踏了上帝的脚印,所以天意决定要你怀孕并生下这个孩子。”

十个月之后,姜原与脚印生的小孩出生了,是个大胖小子,长得肥嘟嘟的,一点儿不像上帝。

可是姜原却认定这个婴儿是个怪物,把他扔到大街上,但经过那里的牛马发现他后,都吃惊地掉头就走,非但不踩他,连靠近都不敢。姜原于是又决定将小孩扔到山里,正巧赶上树林里有许多砍树的人,所以只好再挪了个地方,把他扔在结了冰的湖面上,没想到这时天上突然飞来无数大鸟,它们张开翅膀盖在婴儿身上,结成一个天然大被,为他保暖。姜原觉得这太神异了,就抱回来将这孩子养大成人。由于起初想把他扔掉,所以就给他取名叫弃。

这个故事显然是个神话,踩脚印都能生小孩的话,那还要男人做什么!原始社会男女关系混乱,人们就像兔子一样可以随意交配,孩子他爹比较难认定,事情说不清楚了,只好编一个神话来糊弄人。

当然,这个神话也许还隐藏了一个人类起源的秘密,或许就像美国大片《普罗米修斯》说的那样,我们大家都是天神(外星巨人)遗弃在地球的后代?

不管怎么说,弃这个小朋友是相当神奇的,据说他从小精通植物学,经他种出来的桑麻、五谷都长得都极为茂盛,到他成人之后,又开始考察山林、川泽、丘陵,研究不同土质和地势,最适合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不久,弃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庄稼能手、农业专家,各地的粉丝都慕名前来,找他签名、请教。

当时是尧帝执政,因遭受洪水的灾害,老百姓漂流失所,纷纷迁居到高地聚居。尧帝听说弃这个小伙子是个出色的农业专家,于是专程拜访了他,并任命他为“农师”,教老百姓依山而居,随地造屋,建立村落,钻研耕种之道,带领大家共同富裕,齐创和谐社会。过了三年多,老百姓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脸上再也看不到饥饿贫乏的神色了。新任领导人舜帝于是将邰(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这个地方分封给他,号为后稷,赐姓为姬。

这位叫做“弃”的农业天才,便是伟大的农业民族周族的祖先了。此后,经历虞夏二朝,弃的子孙都担任后稷这个农官之职,直到夏朝末年,政事混乱,周族领袖不窋失去了农官之职,而“自窜于戎狄之间”,开始被迫从事游牧业。

《史记 周本纪》上的这个周族祖源故事,也得到了古气候学与考古学的支持。科学家们发现,在距今四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从公元前2000年的夏朝初年开始,全球气候逐渐干旱寒冷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地球上的原始农民无法继续用他们有限的农业生产,来养活逐渐增加的人口。于是,地球上的社会形态与经济形态开始发生变化,人类想了四种方法来解决这个艰巨的气候问题。

第一种,设法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粮食产量。

第二种,重新分配资源。即以暴力手段,将部分有能力的人变成统治阶级,而将其他人变成吃得少、做得多的被剥削阶级。

第三种,重新划分族群认同,让少部分人独占肥沃的土地,并用武力的方式,将“非我族类”驱赶出境。城墙等防卫性的建筑,便是出现在此时期

第四种,改变生产方式,另找可利用的资源。

现在我们逐条来分析。第一种方法,显然就是这个以“弃”为首的“后稷”农业家族崛起的原因。后稷家族精通农业,所以在虞夏两朝都得到重用,以帮助天下各族对抗日渐干旱寒冷的气候变迁问题。但在原始时代,农业技术发展缓慢,这种方式慢慢就跟不上。

于是,人类开始使用第二种方法,这显然就是阶级社会夏朝取代氏族社会虞朝的全过程。然而,气候问题越来越严重,这种方式也不够了,于是人类开始使用第三种方法。

而这,显然就是夏朝末年后稷一族失去了农官一职,并“自窜于戎狄之间”全过程。似乎,随着中原之地已无法养活众多人口生存,像后稷这样的非核心族群,就只能主动或被动离开黄河流域的肥沃之地,去寻求第四种方法。

所以,我们发现,到了夏商之际,包括后稷在内的很多族群,开始被迫放弃农业生产与定居生活,以养羊取代养猪,从事游牧业。这样原来无法利用的高地草场资源,就间接被人类利用了。而这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进步。

许多学者认为,人类文明的演进曾经经历渔猎、畜牧、农耕三个阶段,因此畜牧是人类文明发展序列中介于原始的渔猎与进步的农耕的中间阶段:这是农业定居人群的偏见。事实上,考古数据显示,在全球主要的游牧地区中,人类都曾由农耕,或以农为主的混合经济,转入游牧经济中。我国考古也发现,在这段时期的北方文化遗址中,用于翻地收割的大型砂岩石器逐渐减少,而适于切开动物皮肉的锋利小型石器大量增加。这都说明了该时期人群生产方式的改变。

不窋之后又过了几十年,周族在经历了一番痛苦的经历之后,终于又迎来了一位伟大的首领,那就是不窋的孙子公刘。

据《吴越春秋》记载,公刘这个人善良的有些夸张,他走路都不践踏鲜嫩的野草,驾车时总是避开初生的芦苇,颇有一点佛家高僧的味道。当时,正值殷商初年,天下稍稍稳定,所以公刘想要重振周族传统的农业。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公刘努力奋斗,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四处巡行,考察耕田,因地制宜,种植庄稼,并率领族人伐取木材以供使用,使得周族出门的人有旅费,居家的人有存款。民众的生活都靠他好起来。

后来,为了发展农业,公刘又带领着族人迁徙到了泾水边的沃土豳(bīn,宾)邑(今陕西邠县),《诗经 大雅 公刘》中记叙了公刘赶走豳邑原先的戎狄部落白手起家的全过程。翻译成现代文其大意如下:

好心的公刘,他不敢安居只顾忙。 忙着修田界,忙着谷进仓。 干粮预备好,用各种袋子装。 大家和睦美德扬。 弓箭齐武装, 盾牌、长矛、板斧手上晃, 迈开脚步向前方。好心的公刘,察看了这块好地方。 选地人丁要兴旺, 建房要民心归顺又舒畅, 没有隐患来潜藏。 他一会儿上山坡,一会儿走到平原上。 腰里带着啥东西? 美玉和宝石,还有装饰的佩刀在装样。好心的公刘,来到众多水泉边,观看平原的宽广。 他登上南边的山冈, 发现了个叫做京师的好地方。 京师之地多辽阔,于是搞起了房地产,要建经济适用房, 谈笑风生好热闹,到处闹嚷嚷。好心的公刘,在京邑安家已停当。 走路轻快好繁忙, 叫群臣就坐来入场。 待到宾主都坐定,命令开始祭先王。 把猪赶出来宰杀,用瓢舀酒浆。 有吃又有喝,公刘为君王。好心的公刘,开辟土地宽又长,观测日影上高冈, 山南山北勘察忙,看看流泉去哪方。 把军队分成三组来驻防,洼地平地都测量,开出田地种食粮。 山的西面也丈量,豳人的土地真宽广。好心的公刘,在豳开始建屋房。 横渡渭水河,开办采石场。 房基墙脚都修筑,欢歌笑语盖屋忙。 住在皇涧岸,面向过涧边。依山靠水楼盘好,定居大众人丁旺。

这首诗写得很清楚了,这是周族的一次大规模武装殖民,最终他们赶走了当地土著,抢得了豳邑这块好楼盘,所以各族的人都跑来买房买地投靠他,周族的兴旺发达就是打这时候开始的。

而这段历史也得到了考古发现的证实。考古发现,正是公元前1400年左右(商代早期),晋陕北部山地中出现了一些武装化的混合经济人群,他们以马猪羊及青铜武器随葬,游牧化与武装化现象非常明显。而大概在同时期,北方鄂尔多斯河套地区的人类活动遗迹逐渐消失了,这一消失就是一千年,直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晚期才重新出现。这一切都说明,晋陕北部山地中的这群人,就是由于气候恶化而被迫从北方鄂尔多斯迁来的农牧兼营人群,通过考古与文献记载的对照,学者们认为他们就是中国史书中提到的“戎”。戎的本意是武器,引申为战争或善战之人,由此可知,戎人是一群为了争夺生存资源而日渐武装化的善战人群。所以,从商初开始,被迫南迁的戎人与被迫北迁的周人,在陕西北部的山区谷地之间展开了一系列相爱相杀的剧情。

据《史记 周本记》记载,公刘九代之后,大概在商王朝统治后期的庚丁帝时期,周族又出了一个出色的首领叫做古公亶父。当时,戎人中的一支薰鬻(音育)族很嚣张,经常出兵攻打周族。古公亶父送去了犬马牛羊,戎人不满足,又来侵扰;古公亶父又送去皮帛、珠宝,戎人还是不答应。

古公亶父问:“你们到底想要什么?”

戎人回答:“想要你的土地,好搞房地产啊!”

周人很生气,都想奋起反击赶跑侵略者。

古公却说:“作为一个好干部,是不会因为这本应养育人民的土地,来危害这块土地所养育的人民的。现在戎狄前来侵犯,目的是夺取我的土地和百姓。百姓跟着我或跟着他们,有什么区别呢?百姓为了我的缘故去打仗,而牺牲了他们的父子兄弟,我又有何颜面在做他们的君主呢?我实在不忍心这样干。”

说完他便带领自己的族人离开豳地,一路向南,迁徙到了关中平原的岐山脚下居住(注1),这里南临渭水,西有汧河,东有漆水,水源丰富,比豳邑更适合农耕,于是豳邑一带的老百姓纷纷扶老携幼,带着炊具,死皮赖脸的非要投奔古公。其他部落听说古公这么仁爱,也有很多跑 来归从他。于是古公就废除戎狄的风俗(贬戎狄之俗),营造城郭,建筑房舍,把民众分成邑落定居下来。一年之后建设成为一座小城,二年之后建设成为一座大城(注2),岐周的老百姓也增长到了建国初的五倍(注3)。

在这一段历史记载中,古公亶父被描写成一个尊重生命,爱惜百姓,以德服人的大慈善家,但是咱们仔细想想,上古时代关于土地和人口的争夺是否真的如此温情?《诗经 大雅 公刘》里已经描写得很清楚了,豳邑这块地方原先就是古公的老祖先公刘从戎狄人那里抢来的。所以戎狄人跑来攻打他们,只是想夺回自己的土地罢了。

总之,古公亶父这一段历史八成是周人的美化,戎人其实是收复了失地,才逼得周人南迁到岐下,以就近寻求殷商庇护的(注4)。而有了商人盟主的支援,以及新建城郭的保护,周人终于在岐下站稳了脚跟,一步步发展壮大,而岐下这片地方,从此也被叫做周原。

当然,与周平王一样,商人这着棋也下错了,驱狼斗虎最后变成了养虎为患,周族在古公之后越来越强大,最终竟联合戎人,灭商取而代之。《诗经 鲁颂 宓宫》载:“后稷之孙,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说得更是清楚之极,古公率民迁到周原后,就开始准备实力翦灭殷商了。

那么周族后来为何又会联戎反商呢?其实,很多迹象都表明,周人在“自窜于戎狄期间”,一方面与戎狄互相争夺生存资源,另一方面也有互相融合的趋势。《史记 周本记》也记载,周人在迁居周原之后,古公才“乃贬戎狄之俗”,说明他们此前与戎狄并没有太大区别,也向来为殷商之人轻视。所以在殷墟甲骨文中,经常能看到商王杀羌戎与周人俘虏祭祀的记录。古本《竹书纪年》上甚至说,周族首领季历(周文王之父),很可能是被商王文丁(商纣王之父)杀了祭天了。

另外,《逸周书》上还记载,武王克殷时曾以“轻吕”击刺纣王及妲己尸体,进行一些压胜仪式。据学者考证,轻吕实际上是突厥语,意思是短剑,又名“径路刀”,乃是一种流行于北方戎狄中与宗教有关的器物(注5)。事实上,夏商之时,华夏文明圈中并没有青铜短剑这种兵器,在所有中原新石器及殷商文明遗迹的发掘中也均未出土过此物;只有在鄂尔多斯青铜文化与周人遗迹中才有发现。由此可见,剑这种兵器是一种舶来品,是远古时代由西亚传到鄂尔多斯戎人再传给周人的;周与戎关系密切,文化来源也基本相同。

图:鄂尔多斯青铜短剑

另外,周人也与姜姓戎族世代联姻,如后稷之母姜嫄,古公之妻太姜,周幽王之妻申姜都是姜姓戎女。周室重臣姜太公吕尚、申侯等人也都是姜姓戎人(即殷商甲骨文中的羌人)。

据学者考证,这些姜姓戎人,其实就是一支以羊为图腾且擅长养羊的农牧混合民族,他们来自西方,战争能力很强,其统帅吕尚甚至被后世历代尊为武圣,而周武王东征,姜戎军队便是伐纣的绝对主力。在近几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西周早期的姜戎墓葬中常会出土来自殷商的器物,可能为灭商之后获得的缴获与赏赐。

事实上,整个西周时代,周王朝的主要敌人都是东面的荆楚与东夷;它与戎则一直是坚实盟友,二者是到西周中期的周懿王时期才开始爆发矛盾,而到西周末年周厉王时才正式决裂的(注6)。周宣王(周厉王之子)让太子涅娶申戎之女,欲缓和双方矛盾,但太子涅即位为周幽王后,年轻躁进,竟想将他与申戎公主所生之子的储君之位废掉,以消除戎人对周政的影响,而这样一来,便等于主动撕毁周族与戎人的盟约,这才成为了压倒周戎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申戎与犬戎联合,共同灭掉了西周,并将戎女之子立为周平王,这才是“烽火戏诸侯”故事的真相。后来,晋、郑等中原诸侯将周平王东迁,这才让平王摆脱了“戎人傀儡”身份。后世史官以西周灭于戎族,反推整个西周都戎患剧烈,而将戎族视为自周开国之前就一直存在的敌对野蛮异族,这显然是一种想当然的误读。

综上所述,周人本是一支与戎狄有着长期姻盟关系的半游牧民族,只因后来成了华夏正统,所以周人才在他的族源传说中特意强调他们“农神”“定居”“被戎人欺凌”与“以德服人”等特性。虽然这有些欲盖弥彰,但是在春秋时代,周人需要这种族源“历史”作为集体记忆来凝聚本群体,也需要用它来团结其他农业部族以共同对抗戎狄群体。所以管仲才会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而最终,春秋霸主们就通过“尊王攘夷”这种政治活动,不断强化这种族群的历史记忆与华夏的集体认同意识,最终导致了秦汉统一帝国的诞生。当然,华夏的巩固与扩张也加剧了戎狄的游牧化与国家化。在秦穆公霸西戎、赵武灵王击三胡与秦始皇建长城期间,戎狄的究极完全体也渐渐升级完毕了。它,就是匈奴。

注1:根据《诗经 大雅 绵》:“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古公亶父竟然会骑马,这说明周人是一个农牧结合的民族。另外,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骑马的记载。

注2:游牧民是不需要城墙的,只有农耕民需要。1986到1990年,考古人员用遥感技术在岐山凤雏附近探测出两道平行的东西向的城墙遗迹,每道长逾700米,其中一道城墙外还有壕沟。这应算是青铜时代较早的城址了。

注3:以我看,这些投靠古公的民众,应该都是些不堪戎狄侵扰的农耕部族,他们奉古公为首领,团结起来,用城郭保护农田。而到了这个时候,周才有了比较完备的国家形态。总体来说,周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自由民集团,奴隶较少,且都是家务奴隶,基本没有生产奴隶,这便是周制比殷商先进的地方。考古也发现,在陕西先周时期遗址中,各种文化类型并存,这就是一个相当开放的多族群国家,而非单一氏族社会,这也是他们比殷商族先进的地方。

注4:据《竹书纪年》:“(商王)武乙六年(公元前1142年),豳迁岐周。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及“(武乙)三十四年(公元前1114年),周公季历来朝,王赐地三十里,玉十瑴,马十匹。”其实周原水系众多,土壤肥美,交通便捷。炎黄部落,周朝,秦朝都发源于此,绝对是个风水宝地。商王朝为何要把它赐给周人呢?还是因为西北戎人太厉害,所以要大力培养周人去对付他们,乃是驱狼斗虎之计,与后来周平王东迁而赐予秦人岐周之地对抗戎狄是一个意思。

注5::据《汉书 匈奴传》记载,汉使与呼韩邪单于订盟,“刑白马,单于以径路刀挠酒,以老上单于所破月氏王头为饮器,共饮血盟”。

注6:从西周中期开始,小冰期加剧,自然资源更加匮乏。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