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什么是经今古文学之争(其性质如何)

句子大全 2011-01-20 12:17:23
相关推荐

所经今古文学之争,是指汉代两种经学理论、经学思想之间的斗争。它起于西汉末年,终于东汉末年。西汉初年,统治者倡导黄老思想,主张清静无为,儒家经典并不很为人所重。

当时,儒家经典虽然也在为人们所传诵,国家虽然也设有经学博士,但总的看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不起大的作用。同时,这个时期的儒学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朴学的性质。

惠帝时撤除秦时的“挟书令”,儒学开始较快地传播。汉武帝时,适应大一统的需要,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成了儒家的一代大师。

国家设有五经博士(《诗》、《书》《易》、《礼》、《春秋》),都城建立了太学,教授五经;郡县设有学校,专门配有经师。

汉武帝所重视的经学,并非孔子所提倡的经学,而是经过董仲舒等人改造过的今文经学,董仲舒成了今文经学的创始人。今文经学首先是从文字上辨别的。由于秦火之后,儒家经典大多被烧,汉初人们没有书籍可读。儒家教授生徒,只有凭大师的回忆,口头传经。

弟子们因无书籍,只好用当时通行的文字把老师背诵的经文和解释记录下来,这就是今文经。由于大师记忆有不同,解说有区别,在今文经学派内部逐渐形成了一些派别。

如《诗》有齐、鲁、韩三家,《书》有欧阳和大小夏侯,《礼》有大、,小戴《易》有施、孟梁丘、京氏,《春秋》有公羊、谷梁等。这些学派后来都立有博士,称为五经十四博士。这样,经学,就成了人们追求利禄的阶梯或敲门砖。秦始皇焚书时,有的人为保存书籍,冒着杀头的危险,把一些儒家经典埋藏了起来。

西汉前期,人们在拆除老房时,相继发现了一些古书,其中就包括儒家经典。汉武帝时建立了国家图书馆,广泛收集图书。成帝时设官负责收集古书,并着手进行整理。光禄大夫刘向负责整理古籍,他的儿子刘歆帮助校理。

刘歆在协助其父校书的过程中,发现一部用古代文字(即篆文)书写的《春秋左氏传》。他认为这是一部解释《春秋》的最好的书。刘向死后,哀帝任命刘歆代替父职。刘歆认为,古文经同样适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因此,他向哀帝建议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设置博士。

建议提出后,迅即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当时太学里的五经博士,都属今文经学派。他们听说刘歆要把古文经,列于学官并设置博士,感到侵犯了自己的利益,因而无不义愤填膺,纷纷站出来责骂刘歆。

对此刘韵并不示弱,他写了一封信给五经博士,批评博士们。但因今文经学派人多势众,再加上封建统治者的支持,古文经学派所发起的这场争立学官的斗争失败了,刘韵在中央机构也呆不下去了,只好到外地去做官。汉哀帝死后,汉平帝即位,王莽掌握了实权。

为了篡权和“托古改制”,他把刘韵从外地请回朝中,让他掌管文化学术事业。刘韵很了解王莽篡汉的心思,因而以古文经为武器,大力为王莽代汉制造理论根据。

因此,王莽便把《春秋左氏传》《古文尚书》、《逸礼》、《毛诗》等立于学官,每经设博士五人。这样,古文经学在王莽刘韵的大力扶持下,第一次取得了合法的地位。但好景不长,在刘秀建立东汉之后,东汉政府便下令取消王莽时,古文经学所设立的博士。

此后,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还进行过多次斗争。如光武帝时,古文经学派的韩韵、陈先与今文经学派的范升就立《费氏易》、《左氏春秋》所进行的争论。

章帝时,古文经学派的贾逵与今文经学派的李高就立《左氏传》还是立《公羊传》所进行的争论。这些争论由于今文经学派背后有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古文经学派均未能取得胜利。

在整个东汉,古文经学派虽然在政治上很不得势,但在学术上却取得了很大成绩,出现了一批颇有影响的经学大师,如贾逵、马融、郑玄、许慎等,其成绩远远超过了官学。

东汉末年,随着阶级斗争形势的发展,封建统治者面临着新的危机。为了对付这种危机,今文经学派古文经学派之间的矛盾逐渐泯灭。一些经学大师开始沟通“古”“今”,把古文经、今文经统一起来。马融、郑玄,就是这种今古文经合流的集中代表。

录中今古文经学,作为两个不同的经学派别,在政治思想和治学作风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古文经书出现较晚,师承关系不明,再加上它不大迎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所以长期得不到重视。

不能列于学官,被人们看成是儒家学派中的非正统派。汉代经今古文之争,是儒家内部的一场斗争,是他们争权夺利的一种表现形式。今文经代表地主阶级中当权的一派;古文经代表地主阶级中不当权的一派。

在一些局部问题上他们争来争去,互不相让。但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上,他们又是一致的。这种情况表明,今文经古文经都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奴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