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经学的分派与流行 诸子争鸣(古文经学)

句子大全 2015-04-07 00:25:30
相关推荐

大家好,我是文英,现在带大家来了解一下经学的分派与流行。

诸子争鸣,儒家与其它家矛盾很大。儒家独尊以后,诸子无力与它抗争。诸子有合理性的思想都被儒家所吸取,结果在儒家内部形成不同的派别,展开斗争。儒家外部矛盾变成了内部矛盾。汉代儒家有许多派别。可以说,每一种经都有不同的传。

“传”就是指阐释发挥经书的思想。那些书,相当干现代的注释。例如,《春秋经》就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从大的分,可以分为两大派: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今文经学家认为孔子是政治家,认为六经是指导政治的学说,所以重视“微言大义”,经常结合现实讨论经学,主张天人感应说。古文经学家认为孔子是史学家,六经是孔子整理古代史料的书,所谓“六经皆史”,所以偏重于“名物训话”,着重于考证,希望恢复古史的真面目。

缺点是繁琐。今文经学主“微言大义”,臆解经文,以合己意;古文经学重视史实,复杂考证,以求合古。前者就是“六经注我”,后者为“我注六经”,前者是哲学家,后者是史学家。前者以《公羊传》、董仲舒、何休为代表,后者以《左传》、刘欲、贾逵为代表。今文经学盛行于西汉,古文经学盛行于东汉。东汉后期,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开始融合,郑玄融汇两家法,自创一家之言,成为注经的集大成者。

从汉以后,经魏晋隋唐,经学没有什么发展。到了宋朝开始研究经书,提出许多新看法,打破了自汉代以来的传统见解。例如,刘敞作《七经小传》,王安石作《三经新义》、对经书作了新的解释。汉人认为《易大传》即“十翼”是孔子所作,欧阳修认为“十翼”不是孔子所作。汉人认为《周礼》是西周时周公所作,苏轼怀疑《周礼》是“战国阴谋之书”。王安石认为《春秋》三传不足信,《春秋经》成了“断烂朝报”,即没有参考价值的一堆破烂。

司马光对这种新思潮很不满意,他在《论风俗札子》中说:“新进后生,口传耳剽,读《易》未识卦丈,已谓‘十冀’非孔子之言;读《礼》未知篇数,已谓《周官》为战国之书,读《诗》未尽《周南》、《召南》,已谓毛、郑为章句之学;读《春秋》未知十二公,已谓‘三传’可束之高阁。”但是,象九方皋相马,虽然未知化牡黄骊。却不能说他不识千里马。实际上,当疑凤盛行以后,连司马光也撰《疑孟》,凑了热闹。后来,二程移《大学》,胡宏删《孝经》,王柏撰《书疑》、《诗疑》。宋代学术特点,打破汉代以来的一章一句地注解经书的文风,对经传都加以思考分析,敢于怀疑,不是相信每一句话都是真实可靠的,而是把握总体思想,即义理,对古代经传作理性的分析。宋代这种学说,被称为“宋学”,而汉代的学问,则称为“汉学”。宋学注意理论思想的研究,又称“义理之学”,汉学注重微言大义和名物训话,特点是一章一句地解经,因此叫“章句之学”。

元、明、清三代,基本上还是宋学占统治地位,为什么说:“基本上”呢?明代中期以后,有些学者开始怀疑宋学,批评宋学。到清代戴震批评宋学达到高峥,认为宋学以理杀人比以法杀人更为残酷。清代学术变迁快而复杂。清初,满族入主中原,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打开两大门,一是利用科举制度,网罗大批文人,整理古籍,加强思想统治,一是搞文字狱,将不顺从统治的文人,送入监狱,加以迫害。在这两门中间,多数文人趋利避害,怕议时政,乐谈国故。

梁启超说:“凡当主权者喜欢干涉人民思想的时代,学者的聪明才力,只有全部用去往释古典。……雍乾学者专务注释古典,也许是被这种环境所构成。虽然是迫于形势,从客观上说仍有成就,对中国文化还是有贡献的。“因为乾隆嘉庆两朝,汉学思想正达于最高潮,学术界全部几乎都被他占领。”乾隆、嘉庆时代,许多学者注重考据,整理古籍,对学术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因为注重考据,所以也形成一门学向,被称为“考据学”。因为在乾嘉时代,所以又称为“乾嘉学派”。

他们注经类似于汉代古文经学,所以又称“汉学”,或“朴学”,或“古文经学”。主要有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到清末,东西方文化、政治的接触,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激起中国人改革社会的愿望。学者借古喻今,对公羊学大感兴趣。汉代今文经学又兴起。学者大讲“微言大义”。代表人物是康有为。他所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提倡“托古改制”,把公羊“三世”说和“大同”说结合起来,为当时的政治改革造舆论。随着清朝被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被皮止,经学也就消沉了。但是,经学作为传统,积淀在民族心理中却是不会立即消除的,已经成为一种思维方式,或潜意识,在不知不觉中起着作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