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诗词大会 千古文章四大家(家庭背景与经历比较 成功没有一帆风顺)

句子大全 2008-12-07 12:37:33
相关推荐

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而欧阳修和苏轼是新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四人均是唐宋八大家。韩愈和柳宗元同一时代,韩愈长柳宗元五岁。但柳宗元(46岁)的墓志铭是韩愈(56岁)写的,生活中交集比较多。欧阳修(65岁)和苏轼(64岁)是师友关系,欧阳修长苏轼30岁。

韩愈:祖辈都曾在朝或在地方为官,其父韩仲卿时任秘书郎。但韩愈三岁时,父亲去世,后由兄长韩会抚养成人。12岁时兄长在韶州刺史任上病逝,之后随寡嫂送兄回原籍河阳安葬,不久再随寡嫂避居江南宣州。可以说韩愈从小就在困苦和颠沛中度过的。作为由兄嫂抚养的孤儿,读书只能靠自己的奋发与刻苦,也没有什么人可以嘉许勉励。这也为他倡导古文运动提供了现实的土壤。文章是要表达真实情感的,好看没什么用,实用的才是最好的。韩愈多次参加科考,24岁时第四次参加科举考试,终考中进士,后三次参加吏部博学宏词科考试,均失败。这个期间,生活无着落,无所依靠。这也就逼迫自己不断地去给当时的宰相写信,希望能破例启用,但一直未得到回复。只好离开长安。此后,几乎一辈子都是颠沛流离,启用、迁贬、闲居、逃难交相辉映,好不伤感。然而韩愈性格直爽坦率,坚持操守,从不畏惧或回避什么,这是他敢于倡导古文运动的思想基础。因而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的文章气势雄浑,说理透彻,逻辑性强。但不管什么文章都坚持自己的原则,保持做人的本性,不趋炎附势。从他在困顿时不得不给宰相的信可以看出他的操守。这个可以参考下李白的《为韩荆州书》,两个人的操守还真不在一个水平上。

柳宗元:祖上世代为官。21岁进士及第,同年父亲去世。26岁参加博学宏科考试,并中榜。33岁之前可谓一帆风顺,受到各种重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一待就是十年,十年间,潜心钻研哲学、政治、历史、文学,并游历永州山水,结交当地士子和闲人。永州现在都还不是很发达,一千多年前更是穷山恶水,没什么可干的。43岁时接到诏书,柳宗元回到长安,但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视,不同意重新启用。之后被贬为柳州刺史。在46岁,也就是生命的最后一年,天下大赦,赦召柳宗元回京。然而他最终没能回京,在柳州因病去世。柳宗元去柳州,是和刘禹锡互换被贬地的。柳宗元的经历相对较简单,不过是客死他乡。按韩愈给他写的墓志铭,柳宗元归葬的费用都没有,留下一个四岁的孩子和一个遗腹子。

欧阳修:欧阳修出生时,父亲已经56岁,任绵州军事推官,还是家中独子,不幸的是三岁父亲就去世了,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后孤儿寡母只得到湖北随州投奔欧阳修的叔叔。叔叔家不是很富裕,但母亲郑氏是大家闺秀,受过教育。因而用荻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他叔叔也时常关怀,应该说童年教育还算不是很寒酸。毕竟那时能够读书写字的家庭都是上等家庭了。22岁时,参加国子学广文馆试、国学解试均获得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第二年礼部省试再获第一,成为省元,也可以说是“连中三元”。殿试没有获得第一,但据说是主考官晏殊要挫挫他的锐气,让他早日成才。在后来的仕途中,多次被贬,但官也越做越大。尤其是嘉佑二年主持的礼部会试,一举选出千年第一人才榜,为后世乐道。应该说欧阳修早年虽丧父,但还是相对顺畅的。这个和他所处的年代有关,宋仁宗年间可以说是天下太平。所以即使贬谪也可寄情山水,乐得其所。

苏轼:苏轼的童年比较幸福,基本是和父亲、弟弟一起读书长大的。21岁那年和父亲、弟弟一起离开四川参加京城会试,兄弟俩都被主考官欧阳修看重,同榜进士及第。而父亲也被欧阳修看重,受到多次推荐。但仕途都不易,苏轼先后多次被贬,乌台诗案和新旧党争都差点把自己小命送掉,后来苏轼既不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但救他一命的还是政见不同,曾经敌我相向的王安石。看来古代有出息的人也是对事不对人的,尤其对有才之人,是英雄惜英雄。

韩愈和欧阳修都是官宦之家,三岁丧父,孤儿寡母生活。柳宗元和苏轼早年比较幸福。不过,在以前官宦家庭都基本属于上层社会,穷人基本无受教育的权利,但他们在能够接受教育的人群中却是属于底层的。属于上等中的下等,下等中的上等,童年时能接触到官吏,也能接触到最底层人的生活。而自己家庭教养都比较正能量,因而都有家国情怀,致力于为社会贡献力量。事实上也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如韩江、苏堤都是为了纪念韩愈和苏轼。

四人共同点:

性格上:都是为人正直、豪爽、大气,乐观看待生活。尤其是苏轼,超然物外,无所往而不乐。柳宗元在永州十年,潜心静研,自己活自己的,乐游于山水间。

文学上:推崇先秦两汉散文,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言之无物,只讲究格式的骈俪偶句。认为文章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四人的文章都浑厚雄伟,高屋建瓴,气势磅礴。每篇文章读来都会有所感悟,有所启发,让人受益无穷。

仕途上:都是多次被贬到穷山沟,除苏轼曾被贬到杭州算是发达城市,其他都是穷山沟。被贬的原因也基本一致,都是敢于直言自己的见解,不为五斗米而屈从自己的价值观。

四人的主要成就,尤其是文章都是在贬谪过程中创作的,当然被贬谪的时间段也是壮年阶段。这个期间时间比较充裕,仕途不快,虽没有说痛苦郁闷,但心情不好是肯定的。这些人都有伟大抱负,但面对的却只能是穷山沟,心情怎么会畅快呢?但也只能静下心好好对待生活。他们的诗词文章很多都表现了这种不爽,最出名的孤寂是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心中的寒冷与惆怅可想而知,然而都选择了坚强奋斗,熬过一个一个贬谪,让心中的希望熊熊燃烧。即使前途渺茫,希望仍在。这也许就是与普通人的不同吧。也是成就他们千古文章的精神力量和激励后人的星星之火。

古人言:“诗人少达而多穷”,“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欧阳修《梅圣俞诗序》)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日子过得很好,就不会体会到生活的艰辛,甚至于没有心思想事情,只有心思寻乐子。并不是成就能使人贫穷,而是贫穷与不顺让人奋起,让人思索,去适应和改变上天给与的困难,而正是这个磨炼的过程创造了成就。

上天是公平的,给你关上一扇门,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