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 西南民族文化节日(白族崇拜节日)

句子大全 2018-12-23 02:54:49
相关推荐

本文乃作者梦梦聊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小编认为西南民族中至今盛行的以生殖崇拜为单一主题或复合主题之一的节日仍很多,节日民俗活动表现生殖崇拜的过程、方式各有不同,体现了各民族文化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

这类节日较为着名的如:大理白族的栽秧会、绕三灵、石宝山歌会,彝族(牟定、大姚)的三月会、插花节,红河哈尼族的“仰阿纳”、苦扎扎(六月年),壮族的歌好、蚂拐节,苗族的跳花场(踩花山),百越族系诸民族盛行的“三月三”,傣族的“开门节”等等。

洱海坝子白族过栽秧会时有很多寓意生殖的活动,如栽秧前要先祭田公地母;栽秧时秧官与妇女嬉笑挑逗,说各种淫秽词语,遭到妇女们泼水戏谑,秧官全身上下全被泥水淋湿,但毫不在意,身上越湿,秧官和大家就越高兴。白族人说,在秧田里越闹得厉害,谷子就会长得越好。裁秧时如果唢呐停止了吹奏,平田的男子与栽秧的妇女就对唱白族调,高亢嘹亮:上山割草哥约妹,下田栽秧妹约哥。

阿哥耙田龙戏水,阿妹栽秧凤穿花。绕三灵又叫绕山林、绕桑林。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四日、二十五日,大理坝子即举行群众性的歌舞盛会绕三灵,白族话叫“观上览”。各村庄的队伍由两个手持杨柳枝和尾帚的中年男歌手领导,全村居民身着艳丽的节日盛装,边舞边唱,

关于绕三灵的起源,民间有种种传说。一说为白族寻找白王太子,以后发展成绕三灵;一说爱民皇帝死了,百姓为其奔丧,人们手拿杵丧棒和杨柳枝,树枝上挂着白布和冷水碗,表示对爱民皇帝的哀悼,以后形成节日,每年一次;另一说是为求雨。每年农历四月,人们手敲金钱鼓,手舞霸王鞭,载歌载舞,去到三文笔后御花园( 那儿有桑树林)求雨,非常灵验,由此而形成“绕三灵”。事实上,绕三灵究其本意,意为“绕桑林”,此乃古社祭遗风,以桑林之舞或喧哗桑林而求雨,乃是古时社祭、求雨及生殖崇拜的外化形式,这才是绕桑林的原始文化内涵。

“桑林”最早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的“社”, 所祀者为“神树”即“社树”,最早内容为“令会男女”,实与母系氏族有关。社祭以祭树为其形式,这在“背景性的农耕神灵与祭祀”中已做过分析。祭神树一桑林,证明了白族尚保留了源于氐羌族系的文化传统,或深受中原汉族的影响。

而社祭之选择桑树林为场所及时间在仲春,则有明显的生殖崇拜意味。上古汉族生殖神高襟之祭地在郊野,桑林为社祭(高襟祭)之后男女淫嬉之地。对于桑林之有生殖崇拜功能。

《淮南子。天文训》云:“日出肠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

最古的时候,日乃女阴;扶桑即男根,浴日与性交有关。

“桑林者,桑山之林,能兴云作雨也”(《淮南子》高诱注)。

是故桑林本为淫戏、祷雨场所,桑林之木乃是生殖器的象征。以性活动来祷雨,初民认为是最有效的,而祷雨之目的,乃是农事丰收,土地滋生五谷万物。上古的交感。

巫术原是将人类生殖与土地丰产相联系的。原始农业民族最盛行的祷雨往往以人类性活动为诱饵。

《周礼。谋氏篇》云:“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这种仲春三月野合、令会男女,既与求雨祈育有关,也与上古之性放纵、暂时。打破性禁忌有关,由此获得社会伦理系统中新旧原则之间的调和,从而趋于稳定。

如同恩格斯所指出的:“群婚的遗迹还没有完全消失”,“有一些节日,在一些节日里几个部落聚集在一-起,进行不加区别的性……这种习俗在澳大利亚仍然盛行着。”

我认为白族“绕桑林”的含义及百越民族“三月三”节日中大量的生殖崇拜内容都与恩格斯论述的现象不谋而合。而恩格斯的论断则源于坚实确凿的人类学调查材料。剑川石宝山歌会,民间又叫“风流会”,时间在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初,来自剑川、洱源、漾濞三县的青年男女齐聚于石钟寺外十来公里处的宝相寺及附近山林,唱调对歌,物色对象;距宝相寺不远的石钟寺石刻“阿央白”石刻女阴与此相对应,一些婚后未育的白族妇女,在石宝山歌会期间要专门J到石刻女阴前烧香祭拜,涂抹香油于石刻女阴上,以求怀孕、生育顺利。

由于石宝山歌会积淀了大量的白族原始的生殖崇拜遗俗,所以在清朝、民国时代都曾被禁止,新中国成立后也被禁止过若千年。历代文人出于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立场,不了解这是原始的文化遗存,多认为歌会习俗有伤风化,流传着“好人不上石宝山”之说。但长期以来,白族民间对歌会乃是明禁暗行,自发的对歌、择偶活动一直未曾停息。现在,经政府输导组织,强化了文艺、经贸项目,民间对旧时的陋俗也开始以新的伦理道德标准加以改进,使之符合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传统习俗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参考资料《中国西南民族节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