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对境修心:如何不被文字相迷住

句子大全 2011-09-08 13:10:31
相关推荐

度字【2016】037号(点上方蓝块关注本号)

文 / 法锦

本文为原创文章,观点仅供参考。

今天在群里有师兄在聊天,听说取经团队的沙和尚脖子上挂的佛珠是九个取经人的骷髅头,并推荐了一位作者介绍的文章链接,引用《西游记》第八回沙僧与观音菩萨的对话作为证明云云。本文并无意考证或讨论这串项珠的来源,而是想引申一个思考的问题:修行人如何看待一些我们所能接触到一些信息,特别是与修行有关的内容?

笔者有个不成熟的体会是这样的:阅读是闻思的一部分,是修行,而佛法说的所知障确实是存在的。比如现在碎片化的文章不比流传千古的经典小说,小说的可信度一定不如公案,公案的某些角度不如经书,所有的经书不如菩萨、善知识的亲面对机讲法,而无论智者如何对机讲法,也不如当机众(你自己本身)的体证来得更有证明力。以此类推,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大胆的假设:也许从一开始以来,我们都是错的,但我们自己并不知道,甚至根本没有觉察到。

比如:愚痴的笔者,在未理解之前,一直认为菩萨六度是自己与众生有关的事情。要布施(财施、法施、无谓施)给众生,要持戒(功德回向给众生),要禅定(要清净或发通度众生),要忍辱(要无我不贪嗔痴度众生),要精进(要时刻努力度众生),要般若(要大智慧度众生),以为这些才是六度万行要表达的意思。

应该说这样理解也不算错得很离谱(从发心的角度说),问题是笔者又遇到了“三轮体空”的说法:所谓的布施度中的“施者,受者,施事”三者皆空,好吧,这点也可以从意识上理解。再接下来,《金刚经》的四无相又来了,马上有师兄指出:懂得四无相就不会认为六度是自己与众生的事,并且“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与“三轮体空”也互相证明观点了。然后,空性、中观的理论还在后面等着,可以更细更有说服力的告诉我们是如此的了。

看到了吗?这就是一个很清晰的线条:从笔者自己的一知半解发展到自己从佛法里找证明,到找到更多更细的证明,然后,陷进理论堆去了。知见,层层的知见;知障,层层的知障。因为从错误的看法去寻找正确答案最多只是达到了“懂”,只有从正确的做法去形成连想都不用想而如是做,才叫“得”。不知道《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讲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最后的“事事无碍”把“理”字去掉,是不是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是不是闻思只能“懂”,修证才能“得”?如果知见不是自己证实的,是否可以理解为也是“知障”?因为它只“修”在脑海里(意识蕴界)而不是在真心中。笔者认为:何以证懂?以契合佛法为标准。何以证得?以真心起妙用为标准。事事无碍根本就不需要再问别人自己懂不懂了,这样对不对?

然后,有一天,笔者看到了一段经论(因文字较好理解也怕译错文意,暂不表白话):

欲修六度,当净六根,先降六贼。

能舍眼贼,离诸色境,名为布施;

能禁耳贼,于彼声尘,不令纵逸,名为持戒;

能伏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名为忍辱;

能制口贼,不贪诸味,赞咏讲说,名为精进;

能降身贼,于诸触欲,湛然不动,名为禅定;

能调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名为智慧。

六度者运也,六波罗蜜喻若船筏,能运众生,达于彼岸,故名六度。

看到这一段经论的时候,笔者的内心是震撼(请原谅笔者的福薄业重智浅心愚痴)。因为发现问题的解决出发点在自己身上。只有先把自己的六根清净了,六贼降伏了,才有办法清净圆满六度。否则就是在执相度,贪求度,甚至会出现度的过程中,有嗔痴的相象。这种现象和中医说的“虚不受补”是很相似的,佛没错,法没错,是自己错了。如果自己错了,怪佛没用,怪法没用,要怪自己没有“用”。

所以,修行如果不是从自身开始,没有先改变掉自己的问题,根基是不稳的,后面无论如何做多少功德善事,读多少的佛经藏论,修多高的智慧法门,也许也不会太圆满。在知见里找知见证明,不如认真观察自已的身心去改一分习气,自己修证得到了,也许你会对一切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当修行人面对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处理当下我们所接受到的信息呢?笔者认为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法:

⒈核心原则是不要被文字拉着走,不执着于文字相(文字几乎都是“指月之指,不是月”,包括佛经,是“拿来用,到彼岸”而不仅仅是“感觉好,拿来念”的);

⒉时刻观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起心动念,是否有贪嗔痴的烦恼?特别是观点异常错误的,易起嗔恨而不易起悲愍救护于作者想;

⒊用中道的角度去观察文章中所传递出来的核心思想,看看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是否有落于二边见(常见、断见)?如若有疑,继续观察,直至真心定解出;

⒋最基础的做法:好的拿来用,不适合的仅供参考就好,直至二者都放下不了痕。

遥想当年,释迦牟尼佛临走的时候,阿难尊者请教了四个问题。这就是佛弟子广为周知的“如是我闻,以戒为师,以四念处安住,以默摈之调伏恶人”,笔者没有智慧能圆满解释这四个意思,但笔者看到了:有三条是从自己做起的,就算面对恶人也只是以默摈之。事实上,阅读中的对境修心,也可以以此为标准,从“仅供参考”修到“如是我闻”;从“好为人师”修到“以戒为师”;从“被文字境界拉着走”修到“以四念处安住”;从“调伏恶人”修行到如何正确“以默摈之”。

由于笔者知见有误,以上观点,还请诸大德同修批评指正。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