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想知道道教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有多大(看送财神习俗就知道了)

句子大全 2020-07-11 09:17:02
相关推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既扎根于神州土壤,吸收各种养分为已所用;又反哺于中华文化,深刻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易经》云,“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很多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观念、习俗,其实都是受到道教的影响,只是人们不知道罢了。从迎新春送财神的演变,就可以见微知著,明白道教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之大。

民间流行的送财神,一般在每年的新春前后,由小孩子挨家挨户奉送,以化一些钱财。这个习俗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古老,唐宋时期已经有类似的活动。不过那个时候还叫做“打夜胡”。打夜胡也叫打夜“狐”。古人对狐狸的印象不佳,提到妖怪之流一般都称狐狸精。因此,打夜胡的内容实际是一种驱妖的傩戏。

打夜胡活动主要由乞丐组织进行。每年的十二月,乞丐们便三五成群,分工明确地进行打夜胡。由不同的乞丐,分别出演钟馗、小妹、判官、小鬼等形象。敲锣打鼓来到人家门口,开始跳起傩舞。一边跳舞,口中还要念诵咒语《进夜胡词》。显然,装扮成钟馗等治鬼的神将和念诵咒语,都是驱鬼逐疫之用。整套流程作完,主家就该给赏钱了。

到了清朝,打夜胡的习俗依旧流传。不过“胡”这个字在清朝是非常敏感的。清人以满族入关,非常忌讳“胡”字。出于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统治者还发动了很多次不同规模的文字狱。一时间天下文人噤若寒蝉。在这种形势下,打夜胡这个习俗也改称为“跳钟馗”。其实就内容实质而言,跳钟馗与打夜胡并无二致。

不过中国人不信邪的多,如果只是驱鬼,市场行情实在有限。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乞丐们积极发挥创新精神,将“跳钟馗”发展为“跳灶王”。“跳灶王”的内容与“跳钟馗”类似。不过乞丐扮演的对象,变成了“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灶公、灶婆。但“跳钟馗”是为了驱鬼,“跳灶王”则是送财。两相对比,高下立判。因此“跳灶王”的收入当然要更可观。

“跳灶王”复杂度高,且需要团队配合。到了清末民初,“跳灶王”习俗进一步简化。“跳灶神”本质就是要送财,因此后来的扮相直接改为了财神模样,不再需要团队作战,当然也不用再跳了。省时省力来钱又快,这种“送财神”的模式一下子在全国推广开来。

开了这样一个送财神的头,后来的送财神就更简单了。连财神扮像都不需要了,只需要印刷一些财神像,一家一家送过去就可以了。口中喊:“财神到!”主人家便给出了接财神的钱。现在社会发展了,财神像一般不回收。以前,乞丐只带一张财神,主人给出钱之后,财神立即被乞丐收回。

在我的家乡湖南,送财神的人还要念诵咒语:“财神进门来,四季广招财。富贵多子孙,天选状元来。”一般,在春节之后的几天,送财神最为频繁。小时候,财神都是印在红纸上,并写有“赵玄坛骑虎”字样。那时候很多人家都很穷,多数给不了钱,只好打发一些米了事。现在送财神的人少了。送出的财神也不是自制的纸画,而改为塑料制品了。虽然已经不常见,但这种风俗还一直存在。

从打夜胡到送财神,无不显示出道教对中华民俗的影响。从通灵的傩戏,到画以像真的财神像,都体现道教通感降真的理念。咒语则体现了道教的神秘文化。钟馗、灶王爷、财神这些神祇也因道教的推广,而在中国人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鲁迅先生才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