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文艺复兴时期之后 人成为了衣架子(看看当时衣服是怎样的)

句子大全 2015-06-22 13:02:21
相关推荐

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衣服只是为了简单遮掩身体,那么在洛可可时期,衣服比活生生的人还要重要,人好像就成了衣架子,只为了展现衣服有多美。《妇女的头盔》中说“女人穿衣服只是为了更露更透,而头上的芳坦鸠只是为了叫她们更引人注目”,如此说来,女性服装装饰愈加丰富,发式愈发夸张也不难理解了。

除了面料的材质、装饰程度,面料的使用量也可以体现穿着者的富有程度,越是有钱的人越能使用更多的面料,因而法国女性庞大的层叠的罩裙,显示了其尊贵地位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一段时期内非常流行的横向裙撑约有1.8m宽,让罩裙可以从正面获得一片巨大的,平整的位置,足以展示任何精美的装饰。衣服的扩展是人体的延伸,他们人为地把人体不足以展示的美,用裙撑的方式展现了出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成功。即使这美丽让穿着者有很大负担,由于横向过宽,每每要侧身进门,上下马车也及其不便,但这都不妨碍她们已经引起了周围所有人的注意,这便足够了。

中国国土面积辽阔,气候种类多,动植物物种丰富,带来原材料的多样化,以丝、麻、棉、毛为主,由不同织法延伸出多种织物,如锦、绫、绸、缎、罗、絹、绒、葛、布、缂丝、纳纱等等。清朝时期云锦十分有名,包括妆花、天鹅绒、织金缎、闪缎、羽毛缎等,其中又以妆花工艺最为复杂,原料最为奢侈。为宫廷织造的面料可以说不计成本,不求效率,将丝绸产品的精致华贵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最有特点的花边,又称绦子,是满族服饰独具特色的服装部件,在织造时就设计了对称的图样,色彩的变化让一条绦子往往呈现出多层次的视觉效果,这也是十八镶滚可以做到的原因之一。

二者相同之处在于,以面料为载体,以工艺为手段,以珠宝绣线为表现,把财富穿着于身。色彩清代由于是满族异族统治,其历史上并没有汉族如此历史悠久的色彩文化,因而当统治者要制定相关服饰制度时,只能参考前朝,在色彩选择方面循明制,以明黄色为尊,红色为贵。颜色中又根据穿用者的地位有具体区别,如皇太后、皇后和皇贵妃的朝袍和龙袍可用明黄色,而皇太子妃只能用杏黄,贵妃、妃用金黄,嫔、皇子福晋、亲王福晋以下至县主用香色,诸如此类的色彩使用规定都一一在《钦定大清会典》中有详细记载。除了礼服、吉服这类礼仪性较强的服装夕卜,常服作为一般性较正式场合穿用。

形制要求不如礼服、吉服严格,一般以素色和暗花为主以便服色彩则更加丰富,明黄、洋红、粉红、品月、雪青,五颜六色,多姿多彩。流行色则时常变化,如清初袍褂用红绿,其后吉服用绀,素服用青。康熙时流行天青色,乾隆中叶又时兴玫瑰紫,到乾隆末因福文襄王好穿深绛色,时人争效之,谓之福色。嘉庆时流行泥金色与浅灰色,夏.日服装则喜用棕色'流行多变难以一言以概,从流传下来的实物来看,到猜后期,服装的色彩明显更加多样、艳丽,尤其是各种刺绣、镶边选用多种色彩,常刻意选择对比色,给人带来眼花缭乱的视觉效果。洛可可时期的色彩是轻佻的,有着女性的温柔而缺乏火花。

没有创造力,没有巴洛克时期那样强烈的对比,浅雪青、灰蓝、灰黄、粉红、暗绿,诸如此类的髙明度、低纯度的色系是艺术和时装最爰用的颜色。如果说清的色彩是浓烈的对比,洛可可的色彩则是温柔的调和。装饰手法,清代服装让历朝都难以匹及之一就在于某装饰繁琐,尤其是清晚期,织布时己经织出满地花纹,还要镶、滚、嵌、绣、荡、贴、盘、钉,簡直是不留一块空地。镶滚是当时最流行的装饰的手法之一,镶,一般是指用比较宽的直丝面料,在边缘用暗针钉缝于衣服的表面,多为单层的贴合。滚,则是将斜丝面料折叠成宽窄不一的条状,围绕衣服边缘进行包裹缝,或者夹缝进两层面料的中间。

类似如今的嵌条装饰。对面料的边缘进行包边处理可以增加衣服的牢度,使衣服经久耐穿,因而常见的滚边部位多位于领口、袖口、衣襟、底摆等易损的部位,久而久之,滚边成为一种装饰手法,与镶边结合使用,可以做到十八镶滚之丰富。清朝作为最后一个王朝,纺织技艺经过积累已经达到历朝的巅峰,其中有一种技法叫缂丝,缂丝面料被称为“织中圣品”,受赞“雕刻了的丝绸”,通过通经断纬的织法使图案显出间断感,仿若離刻镂空,其工艺难度大,囡而显鲁尤其珍贵,往往为皇室专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