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长安雅士:十二年瘦金体《千字文》 《广陵散》(煎茶道 隔火熏香研习)

句子大全 2018-04-01 19:13:13
相关推荐

瘦金体《千字文》,为宋徽宗赵佶于崇宁三年(1104年)二十三岁时书赐童贯。整卷朱丝界栏,素笺本,纵三十点九厘米,横三百二十二点一厘米,楷书,字大寸许,每行十字,前后百行。此卷原为清宫旧藏,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现藏上海博物馆。

此卷宋徽宗以其独创的“瘦金体”书法写成,总观匀整峭拔,筋骨挺劲,清爽润朗,飘逸灵动,颇具“铁画银钩”之美感。

长安雅士薛山长自小酷好书法,精研各家,然总不免驳杂不纯之患,后偶然得见瘦金书,遂有“一见瘦金误终身”之“病”。

如今自然是天天写的。

“丶”点如丹凤侧目,其形秀美而炯炯有神也;

“一”横如疏影横斜,其状劲逸而丰神绰约也;

“丨”竖如仙鹤独立,其韵优雅而卓尔不群也;

“丿”撇如宝剑辟邪,其锋毕露而所向披靡也;

“ㄟ”捺如清风细柳,其态飘逸而婀娜多姿也;

“乚”钩如一弯新月,其意潇洒而铁划银钩也;

“”挑如银针飞空,其势凌厉而破空有声也;

“乛”折如老竹劲节,其骨瘦硬而断金切玉也。

如上“瘦金八法”将瘦金书笔画之美,已描述到极致了罢?在薛山长这里仍然不够-

“1、2、3”,“行笔、切笔、顿笔”,虽一笔之间,给薛山长如此配合节奏,再“一波三折”,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法分解,便分外地脉络宛然,思路清晰起来不是?

“横画轻,竖画重”、“撇轻捺重”、“长轻短重”、“内厌轻,外拓重”、“点画较重”….对于瘦金书下笔轻重之用,薛山长授课时,亦是时时强调的,谆谆之情,溢于言表。

笔画有了,接下来要注重的,自然是结构了。薛山长仍以他十二年熟谙瘦金书之经验口授心传,孜孜不倦。

由是,书院学子如悦悦、洁洁、菲菲等于瘦金书之习,自然个个进步神速,似有“一日千里”之功呢。

《广陵散》此曲于琴中之高度,是不必提的了。凡英雄豪杰,文人雅士,无有不爱此者,总该与整曲“纷披灿烂,戈矛纵横”的杀伐之气有关。琴是讲究中正平和的,忽然有此“奇峰突起”,岂不叫人眼前一亮,爱不释手?

若论与此曲的渊源至深,恐无人及得上魏晋大名士嵇康罢?

晋代葛洪《嵇中散孤馆遇神》:

“纪年曰: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后河上公丈人者登山悟道,授徒升仙,仙道始播焉。

有嵇康者,师黄老,尚玄学,精于笛,妙于琴,善音律,好仙神。是年尝游天台,观东海日出,赏仙山胜景,访太公故地,瞻仙祖遗踪,见安期先生石屋尚在,河上公坐痕犹存。至女巫之墓,墓与屋相连,人与鬼同居,乃叹曰:“阴阳两界,实一墙之隔耳”。遂夜宿仙台,见月光泻泻,清风徐徐,碧波荡荡,仙岛渺渺,天台巍巍,星汉迢迢。赞曰:大美不言,真人间仙境也!忽闻谷中琴声幽幽,玄乐绵绵。寻声觅去,至一茅舍。屏息静听,恐乱仙音也。曲终,一清丽女子开门曰:“先生光临寒舍,不胜荣幸。请入内稍坐”。康喜遇知音,欣然入室。备茶对坐,方知是谷中女巫。虽人鬼殊途,竟一见如故,彻夜长谈。或论天地自然生死轮回之法,或证诗词音律琴棋书画之妙。谈至兴浓,康曰“敢问神女所弹何曲?”神巫曰:“情之所至,信手而弹耳,无名之曲”。康请教再三,始授之,今《孤馆遇神》是也。神巫曰:“见先生爱琴,吾另有《广陵散》相赠。此乃天籁之音,曲中丈夫也,不可轻传”。康问“何人所为?”对曰:“广陵子是也。昔与聂政山中习琴,形同骨肉也”。康恍然大悟,恭请神女赐之,习至天明方散。

康毕生独爱此二曲,必择雅静高岗之地,风清月朗之时,深衣鹤氅,盥手焚香,方才弹之。虽有达官贵人求教,概不相传。及康将刑东市,三千太学生“请以为师”,终不得许。康刑前索琴而扶。玄起处风停云滞,人鬼俱寂,唯工尺跳跃于琴盘,思绪滑动于指尖,情感流淌于五玄,天籁回荡于苍天,仙乐袅袅如行云流水,琴声铮铮有铁戈之声,惊天地,泣鬼神,听者无不动容。曲毕慨然长叹:“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竟慷慨赴死。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薛山长弹此“天籁之音”,“曲中丈夫”十二年有余,峻迹壮行,慷慨豪迈不消说,然总未免“知音难觅”之苦:

“开指一段,小序三段,俱名止息。

大序五段(井里、申诚、顺物、因时、干时)。

正声十八段(取韩、呼幽、亡身、作气、含志、沉思、返魂、狥物、冲冠、长虹、寒风、发怒、烈妇、收义、扬名、含光、沉名、投剑)。

乱声十段(峻迹、守质、归政、仇毕、终思、同志、用事、辞卿、气衔、微行)。

后序八段(会止息意、意绝、悲志、叹息、长吁、伤感、恨愤、亡计)。”

各样“心意”,非亲历其间者焉能解之?

斐汶《茶述》记:“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效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

八世纪下半叶,值中唐时期,煎茶茶艺完备,以茶修道思想确立,注重对饮茶环境的具备初步的饮茶礼仪,标志着中国茶道的正式形成。陆羽不仅是煎茶道的创始人,也是中国茶道的奠基人。煎茶道是中国最先形成的茶道形式,鼎盛于中、晚唐、经五代、北宋,至南宋而亡,历时约五百年。

《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元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量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聊宜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饮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常伯熊,生平事迹不祥,约为陆羽同时人。他对《茶经》进行了润色,娴熟茶艺,是煎茶道的开拓者之一。

陆羽、常伯熊而外,皎然、斐汶、张又新、刘禹锡、白居易、李约、卢仝、钱起、杜牧、温道筠、皮日休、陆伟蒙、齐等人对煎茶道茶艺均有贡献。

秀秀书院坚持十二年茶道培训,其中唐煎、宋点、明清瀹茶皆有涉猎。

煎茶之道,无论备茶,备水,煮水,调盐,投茶,育华,分茶,洁器之法,均有极完整极考究的一套程序和章法。凡修习者无不沉浸其间,深为当中所蕴含的大唐风华所陶醉倾倒。

“大唐风华”四字非同寻常。高度繁荣的经济、包容的社会文化氛围,健康的审美意识影响……使得大唐不仅是中华的大唐,亦是世界的大唐,风华绝代,无可匹敌。此时亦出现了一种精致流丽的熏香方法:隔火熏香。

隔火熏香不直接点燃香品,是以专门制作的香炭块为燃料,通过“隔片”灸烤香品,可免于烟气熏染,使香气释放更为舒缓、温润,香韵悠长。此等薰香在唐代出现后,宋之后较为流行,日本香道所指的亦是隔火熏香。

隔火熏香对香灰质量要求较高,以洁净、松软、通气性好为佳。香灰可用松针、荷叶、杉木枝、宣纸等煅烧成灰,瓷罐防潮密藏。若久未得火,潮气过重,应先用炭烘烤去湿后使用。

隔火片以传热性好,美观实用为原则,常用的材质有陶片、云母、玉、银、石、瓷、铜等。

熏香在古代是雅玩清赏之属,所用器具一定要看是否文雅。所以古人最崇尚的隔火片是陶片或瓷片,有的做出造型,有的雕刻纹饰,再磨成如纸的薄片。

秀秀书院十二年香道培训,除隔火熏香之外,立香,篆香,合香,亦是题中应有之义。

中华香道文化起源久远,历史长河中,文人们尽情地描绘了“香”的风雅,将香文化推上了文化的殿堂。并将品香上升成了纯粹的审美活动,如同赏书画、玩古玩一般,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艺术的美好境界:“明窗延静昼,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

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

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

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坐我以灵室,炉中一篆香。

清芬醒耳目,馀气入文章。”

“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于此。”

书院引领诸雅士品香,亦是品鉴一种文化,感受一种意境,并且通过这一过程,达到自由与心灵的回归。

其实又何止香道修行,书院十二年来所坚持践行的中国式雅士生活,“茶、香、琴、书”之外,包括诗词歌赋在内的各项技艺,哪一项不是个人感悟生活、体味自然、心灵沉淀的一种修行方式呢?

长安雅士薛山长,秀秀老师,无一不是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者”。十二年来悉心揣摩,无一不是为诸学子学业更上一层楼而兢兢业业,如履薄冰。是故教学方法有变,教材逐年修改,完美的境地虽还未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却是日日积累的功夫,如此,日趋完善,其期不远。

“苟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坚持是最难的。秀秀书院的坚持,薛山长的坚持,大约颇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各人能力有大小,向善之心无分别。

传统文化研习的道路上,有多少人是可以同行,可以一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起“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呢?

下一个十二年,秀秀书院长安雅士薛山长希望有君能共。一起“吟诗唱赋,品茗抚琴,焚香习字”。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