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北大国学课:佛教道教和孝文化

句子大全 2013-01-09 18:09:17
相关推荐

佛家(释迦摩尼)

佛家认为,世间万物都在“因缘聚合”中。所谓“因缘聚合”,就是说在人世间的万事万物中,任何事情的产生都会有原因,任何一个原因又必然会产生结果,而一个结果可能又是另外一个或几个其他结果的原因,如此往复,生生不止。这就是佛家所说的“因果循环,善恶相报”,而这个过程就是“因缘聚合”。人想要得到期望的结果,遵循大道是唯一的选择,否则就会失去,就会迷茫,就会产生痛苦,这就是“集谛”。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度人和自度——小乘佛教只求自度,极少度人;大乘佛教则在自度的同时竭力度人,以度人为功德,并认为这也是自度的一种。实际上,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区别,是一种宗教意识上的境界高低。

“受”是一个吸收和消化的过程,可以解释为心领神会。例如,我们把东西吃到了嘴里,色香味都不是目的,目的是吸收食物的营养。但在实际生活和修习过程中,这个道理却经常被忽视,因此佛家认为需要加以修炼。第五因缘,六入。“六入”是可以为我们提供外界感知的器官,即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和神经意识,这六种器官也将我们和尘世间的一切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色、声、香、味、触、法,佛家称之为“六尘”。

道家

“天”、“地”在《易经》中被译为“阴”、“阳”,世间万物都是由阴阳变化促生而来。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阳变化又被分为四个部分,即少阴、太阴、少阳、太阳,这是一个循环的整体,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系辞传》被认为是《十翼》中思想境界最高的。它首先介绍了卦爻的意义和排序;紧接着又用数学的方式阐述了爻辞意义的形成和排序经过,将《易经》分为察言、观变、制器和占卜四个部分;最后综合说明,指出《易经》是道德全书,是阐述大道大理的著作。

按照道家的说法,世人之所以有苦恼,就是因为有欲望却又无法达成,所以要求人们舍弃欲望,因为欲望是永无止境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欲望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驱动力。关于违反规律,道家也有相关阐述,比如:“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在这里,道家将“无为”上升到“无执”,实际上也就是从适应规律内部变化到适应规律外部变化的过程。“无为之治”出自《道德经》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就是“无为之治”。北京大学哲学(宗教)系教授汤一介先生指出,想要了解道家关于“无为之治”的思想,首先就需要弄清“无为”的含义。道家将世间万物都纳入“道”中,力图发现并遵循其运行的规律——这似乎跟“无为”的说法没有什么联系。所以在道家思想中,“无为”应该是“无违”的意思,即不违背事物运行的各种规律,而“无为之治”,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运行规律行事,不使自己有所违背。这样的能力可能并不容易获得,但首先必须要有这样的意识,然后才能逐步培养出这种能力。

在当时的社会,主要的罪行有三种,分别为昏、墨、贼、杀,其中昏指的是沽名钓誉,也就是没有高尚的德行,却通过欺骗的手段获得别人尊敬;墨是针对官员而言的,是指贪污腐败,无视法度,现在人们用的“贪墨”一词就源于这里;贼就是乱臣贼子,包括对主人和国家的不忠者,以及毁坏民生的统治者,三国时期刘备说的“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中的“贼”,就是这个意思;杀,就是杀人。我国古代人民的思想意识受到儒家和佛家影响很深,一方面村中有威望的老人多数为孔孟传人,礼法观念强烈;另一方面人们也相信轮回和堕入畜生道的佛家思想,所以才用浸猪笼的方式对犯人施用诅咒性惩处。此外,也有学者认为,浸猪笼这种刑罚的出现是由于取材方便——我国古代先民早有养猪的习惯,猪笼也是家中常备的物品,因此浸猪笼的刑罚很容易执行。

孝文化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肖蔚云先生指出,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我们对长辈和宗祖怀有敬畏之心,就会对他们的文化怀有敬畏之心,因此也就会继承他们的传统文化,而这也正是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数千年来薪火相传的重要原因所在。

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孝的解读包含两点,一是对长辈的尊敬,比如对父母的尊敬、赡养,祭祀祖先时的虔诚等;二是对传宗接代的重视,即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国传统文化认为,一个人不守孝道的行为有三种,首先是一味迎合父母所好,最终将其陷于不仁不义;其次是家中贫穷,父母老迈,却仍然不想办法谋生;最后就是不娶妻生子,延续祖宗的香火。在《论语》一书中,孔子曾不止一次地阐释“君臣父子”这一观念,总的来说他的解释是:“君有君道,臣有臣道;父有父道,子有子道。各守其道,天下治也。”反之,臣子和子女也要遵守自己的职责,如果对圣人之言、父母之命不加遵从,也是破坏社会规则。

原创扶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