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从官媒“稳中带皮”的短视频操作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句子大全 2018-10-22 22:51:43
相关推荐

作为一个常年混迹在各大短视频平台的深度潜水员,来画君最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新闻联播最近频频出金句,各种刷屏;人民日报经常霸占热搜榜,点赞量动不动破千万;刷抖音的时候总是能看到新华社、人民网、央视新闻等等;而且在快手微视等等,他们的短视频互动数据都很强……

官媒的短视频,真的越来越火了。

是不是有点惊讶?记忆里的官媒都是严肃刻板的形象,他们是如何悄悄改变的?

其实短视频引发的内容形态变革,对媒体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从图文时代到视频化时代,作为最直接的敏感者,他们必须思考:要不要入局?怎么入局?

而官媒在短视频领域的强劲表现,正好能给他们带来新的启发。

No.1 互联网语言是敲门砖

新媒体时代,改变的不只是传播工具,还有大众思维方式,其中一个很大变化是由“信任思维”转变为“怀疑思维”。

什么意思?就是独特的互联网文化,形成了大众自身的社交体系,而严肃刻板的官媒显然很难融入进去。传统媒体发声逐渐边缘化,使得官方权威被解构、主流话语权被质疑。

如何才能赢得大众的青睐和信任?

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就是使用互联网的话语方式,增加内容与用户之间的联系。

早在2015年,隶属于国务院的文化部就正式开通微博,虽然没有和大家互动但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到2017年官媒在新媒体平台逐渐发力,共青团入驻二次元网站B站,投稿300多次,多条点击量过10万的视频,老司机式的形象成功吸引一大波年轻粉丝。同年新华社一条关于沙特王储被废的新闻,因为评论区傲娇霸气的留言互动火了,从此打开了各个官媒的网红之路。而这次全国饭圈女孩为阿中哥哥打call,更是在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平台热议,现在官媒的新媒体发声可谓遍地开花。

我们明显感觉到,现在的官媒不再只是官方发布信息的一个媒介,它更像是一个有朝气、有感情、有表情的政府代言人。

No.2人格化运营是关键

如今企业都追求品牌IP化,产品人格化,媒体也可以借鉴。人格化更容易拉近与大众的距离,也更有利于大众建立联想记忆。

过去一说到《新闻联播》,大家想到的就是两个板着脸的主持人,套路般的话术,无形之中就拉开了与观众的距离。如今却截然不同:内容上频频出金句,整个氛围也变得活泼起来。

你会发现,主播们一个个都开始放飞自我,晋升为国家级段子手。

而平日里看似严肃正经的他们,背地里却在疯狂录抖音,毫无包袱地卖萌,迅速在全网吸了一大波粉。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正是这种“上能怼人,下能吐槽”的人设,不仅改变了观众对新闻主播一脸严肃的刻板印象,也让严肃的新闻变得更有趣,更有看点。这样的新媒体人格,才是有魅力、有流量的。

No.3 坚持做有价值的内容

如今很多人说,将军孤坟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是一种悲哀。

不得不承认,在注意力成为一种稀缺商业资源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审美越来越不相通,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是各路网红、小鲜肉。

但其实,公众需要信息,更需要权威的信息。

传递正能量

你会发现,关于舍己为人、救死扶伤、见义勇为等这些社会正能量新闻,不管在什么平台上,总是能霸占热搜榜,点赞量和传播量总是高于普通的社会新闻稿件。这说明大家对真善美的东西是向往的,也是乐于传播的。

结合社会热点

网民们喜欢追热点,聊八卦。媒体传播想要获得好效果,也需要适当追热点。

比如去年有一个“官宣”的热点,人民日报当时就结合这个热点,出了一篇讲“54年前的同一天,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了”的稿子,既有爱国情怀,又有社会热点,收获了阅读量、点赞双10万+的效果。

知识科普

除了传递社会正能量,科普知识也是媒体行业的责任之一,尤其是政务媒体和行业媒体,要利用短视频的“放大器”作用,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工作。

比如中国地震台网速报、中央气象台、江宁公安在线等“成名已久”的这些网红,一直都以字独特的风格和粉丝互动,科普各自行业的知识。像新华社、深圳侨报等就是利用来画视频制作短视频,进行公共知识宣传,很好地实现了图文向短视频过渡的阅读转变,在宣传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其实在抖音上也有很多天文地理、历史人文、物理化学的知识科普,而且其中不乏很多百万千万大号。

这些媒体号的活跃,充分说明大众对权威信息有可观的需求空间。

其实不管是公共知识还是专业知识,都可以借助短视频工具和平台进行宣传,搭建自己的新媒体矩阵。

短视频的崛起,是对整个媒体生态的变革,除了流量向短视频聚集,广告主也会加大在短视频领域的投放,这是趋势,也是必然。

早点布局短视频,在未来就能先拥有主动权。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