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探寻毛主席的初心和使命)

句子大全 2018-08-18 19:12:39
相关推荐

身无分文 心忧天下

——探寻毛主席的初心和使命

在湖南娄底涟源市伏口镇境内,有一条保存完好的古驿道,起点湘潭,终至安化梅城,称之为梅山古道、扶王伏击王仝的古战场,“湘安古道”,这条狭长的石板路,宛如一条玉带,盘亘蜿蜒于山峦之间,微微清风,如黛青山,崎岖山路,让人不经意就走进了“古道西风” 的意境里。

1917年暑假,在湖南湘中这片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湘安古道上走来了两位英姿勃发,挥斥方遒的年轻人毛泽东和萧子昇,他俩身着衬衣,穿着草鞋,背着包袱和雨伞,一路风尘,一路坚定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斗志,经长沙到宁乡、安化,而至涟源市伏口镇,留下了许多经典的红色故事,游雷鸣洞,过雷鸣桥,穿仙洞、白鹞,上甘溪,登筒木坑,调研担岩工和茶亭坳,歇息半山凉水井,奔伏口三学友,逛铁铺抡大锤,尝伏口水捧(膀),观线香水確,求安化文脉,听黄国旭与扶王事故,录乐善亭楹联,在梅子坳上考石水牛传说,哈哈大笑往梅城而去。

湘安古道

《涟源市志》记载了罗驭雄口述毛泽东游学到伏口的情况

(毛泽东游学)资料图片

毛泽东同志社会调查纪念碑

航拍伏口境内的湘安古道

毛主席和萧子昇在伏口境内共游学三天两晚,留下了大量的经典故事,至今伏口人们仍津津乐道,意酝绵绵。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血气方刚,他高吟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何处不青山”的诗句,告别父母和韶山乡亲,来到长沙求学,如饥似渴地学习书本知识,读有字之书;在校期间,面对腐败没落的政府,民不聊生的社会,无恶不作的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经常与同学、朋友交流读书心得,畅谈社会和国家大事,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他走出校门,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读“无字之书”。到社会游学,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久谋而后动,他在《讲堂录》中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而已。”“司马迁览潇湘,登会稽,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其襟怀乃益广。”

1917年4月1日,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在新文化阵地《新青年》发表了一篇题为《体育之研究》的文章,要改造中国与社会,须“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方能:“强筋肉,增知识,调感情而强意志。”游览锦绣江山,调研底层社会,成为青年毛泽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必修课。

新民学会名单

毛泽东和萧子昇沿湘安古道一路走来,无论碰上什么人,都能与他们打成一片,与担岩工(担耐火石的农民)在筒木坑一路同行,边走边聊;在茶亭坳与商铺老板交谈经商之道;在铁匠铺请教打铁制品和技巧,并且抡起大锤,挥汗如雨;与路上行人、与房、铺主人,或问路、或讨水喝,他态度谦卑,语气和蔼,老百姓也乐于与这样的读书先生打交道,也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身无分文,居然游历了5个县900多公里。

毛泽东给罗驭雄的回信

午饭时分,在伏口小补堂罗驭雄、罗卓雄同学家,与罗宗翰一起,相谈甚欢,并与罗家客人共同庆祝了伏口地区最隆重的节日——尝(呷)新节,对尝(呷)新节里的水捧(膀)赞不绝口。毛泽东、萧子昇问梅城有什么宿学,罗驭雄等介绍了后乡善溪夏德渥(默庵),别名夏伯丹,是清末翰林,现是安化劝学所长,著有《默庵诗存》、《中华六族同胞考说》、《安化诗抄》;芙蓉山下陈璟梅,是晚清秀才,著有《遂园文集》等。

午餐后,毛泽东与萧子昇谢别罗家客人,动身赶往梅城方向,三罗陪送至湘安古道半排的乐善亭,当时亭子殿中两边柱子上贴有红色楹联:

刘为兄,张为弟,兄弟们,分君分臣,异姓结成亲骨肉

吴之仇,魏之恨,仇恨中,有忠有义,单刀劈就汉江山

毛主席对此很感兴趣,反复吟讼,并记录在笔记本上。亭后座凳旁有一块石碑,碑文记载清咸丰八年(1858年)安化前后九乡农民在黄国旭的带领下,围攻县城后写的禁令:禁止甲书坐轿下乡收粮纳税,改为各地选派户首送粮缴税等,以碑文记之。毛主席观看良久,经梅子坳,继续他们的“游学之旅”。

当年8月23日,毛主席给远在北京的老师黎锦熙写了一封长信:“今年暑假回家一省,来城略住,漫游宁乡、安化、益阳、沅江诸县,稍为变动空气,锻炼筋骨”,“乘暇作此信,将心中所见,陈求指答,幸垂察焉。”“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改造哲学、伦理学,根本上改变全国之思想。”“弟久思组织私塾,采古讲学与今学校二者之长,暂只以三年为期,课程则以略通国学大要为准。”对游学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进行总结,与老师进行探讨。黎先生收到信后,在日记中感慨:“下午得润之书,大有见地,非庸碌者……。不愧为是大器量之人。”青年毛泽东的志向理想跃然纸上。

“这段特殊的游学经历,对毛泽东以后革命生涯中形成的实地调研,实事求是的作风,对党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有着深远的影响”,涟源市党史研究室主任李群芳介绍,毛泽东在伏口的游学情景不过是他整个人生路上的缩影,通过这次调查,对农村社会状况和农民生活疾苦有了新的认识。

资料图片

时光流转,岁月沧桑,经过100余年的洗礼,毛主席在伏口湘安古道上游学的红色记忆,代代相传,他的初心和使命激励着伏口乃至三湘四水广大人民群众,在实现二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奋然前行。

(作者:赵金厚)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