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谥号“文正”有多难得 为何文官都梦寐以求(明朝仅5人获得)

句子大全 2014-07-25 19:21:54
相关推荐

在古代,像皇帝、皇后,以及王公大臣这种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去世,往往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谥号。谥号,是后人按照其生前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相对应的文字,可能是褒奖,也可能是贬低。也就是说,谥号是用来高度概括一个人生平的。

正因为有了谥号,所以古代的人去世后,肯定都想获得高评价的谥号,他们便会为之努力。对于文官来说,没有什么谥号,比“文正”更加吸引人了。那么为何文官都梦寐以求,想要获得“文正”这一谥号呢?这个谥号到底有多难得?

其实带“文”字的谥号有很多,比如“文忠”、“文襄”、“文恭”、“文成”等等,为何偏偏“文正”最高呢?根据《逸周书·谥法解》记载“文”:“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 。”

关于“正”则是:“……清白守洁曰正;图国忘死曰正;内外无怀曰正;直道不挠曰正;靖恭其位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无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由此可见,“文正”两个字连起来,已经接近完美了。

其实最开始,并没有“文正”这个谥号,相对应的是“文贞”。比如唐朝的魏征、宋璟、张说等人,就获得了“文贞”的谥号。到了北宋仁宗时期,由于宋仁宗名叫赵祯,为了避讳,自然就不能再用“文贞”了,于是就改成了“文正”。

也是从北宋时期开始,“文正”这个谥号的地位正式被提高。这时候是司马光首先提出:“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也就是说,“文正”这两个字,已经将文人的道德品质褒奖到了极致,没有比这更高的评价了。于是从此以后,“文正”就被普遍认为,是对于人臣最高评价的谥号。

文官都对“文正”这一谥号梦寐以求,是因为这是对一个人生平道德的最高评价。而“文正”难以获得,也是因为它的评价太高,所以一般统治者,是不会轻易将此谥号赐人的。除非这个人,对国家有极大贡献。因此历朝历代,得到这一谥号的少之又少,明朝就仅有5人获得。

这5人分别是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和刘理顺。

方孝孺是明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朱元璋特意留着他辅佐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后,方孝孺被委以重任。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许多讨伐朱棣的檄文,都是出自方孝孺之手。后来朱棣成功进京,想让方孝孺帮其草拟即位诏书,方孝孺宁死不屈,结果被凌迟处死。

许多人都以为,方孝孺是明朝第一个得到“文正”谥号的人,其实不然。方孝孺的谥号,是南明时期弘光帝追谥的。

李东阳小时候就被称为“神童”,历任礼部右侍郎、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等等,还是明朝内阁首辅。他在政治上多采用忍让的态度,这为他招来不少非议。

不过李东阳这样做,是为了保住更多人。正德时期,以刘瑾为首的“八虎”为非作歹,不少大臣都在李东阳的保护下,才得以幸存。在李东阳病重之际,杨一清提出要为他求个“文正”谥号时,李东阳甚至激动得向杨一清下跪,足见“文正”在文官心中的地位。

谢迁与李东阳、刘健,当时被称为是“天下三贤相”,其中“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就是说李东阳善谋略,刘健性格当机立断,而谢迁则能言善辩。三个人互相配合,相互补益、协调,犹如之前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在“弘治中兴”中,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倪元璐历任国子祭酒、户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等,同时也是明朝著名书法家。明朝末年,北京城失陷后,他自缢殉国。南明弘光年间,他被追赠少保、吏部尚书,谥号“文正”。

刘理顺是崇祯七年的状元,不仅崇祯帝十分欣赏他,世人也极为尊敬他。刘理顺德才兼备,是明朝著名的理学大家。

历史上获得“文正”谥号的,不过30余人,比如宋朝的范仲淹、司马光;元朝的耶律楚材、许衡;明朝的方孝孺、李东阳;清朝的刘统勋、曾国藩等等。这些人皆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当然,其中有个别人,还是存在争议的。

(参考文献《逸周书·谥法解》《明史》《明实录》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