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传承非遗文化(赋能特色育人)

句子大全 2018-07-10 20:34:49
相关推荐

核心提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地处和平县城中心的阳明镇第一小学(下称阳明一小),依托本土资源,让非遗文化成为学生培养兴趣的“老师”,通过开展一系列了解、传承非遗文化的校园活动,让长辈们曾经代代相传的民俗、技艺,在孩子们心中落地生根。

花样鼓乐队排练,阳明一小坚持文化育人,搭建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平台。

“百年长河,岁月沧桑,教书育人,薪火相传。”这句话用来形容阳明一小,恰如其分。回顾校史,从1906年的城厢初级小学,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阳明小学,再到现在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之一、县新优质学校,阳明一小秉承“以人为本、教学为主、德育为先”办学宗旨,恪守“尊师守纪、勤奋好学、求实创新”校训,不知不觉已走过了115个春秋。学校先后荣获“河源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全国少先队优秀集体”“广东省体育特色学校”“艺术特色学校”“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广东省巾帼文明岗”等称号。

兴趣引导 让非遗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学校文化建设是文化进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合理地结合学校特色,将“非遗”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是阳明一小十分注重的方面。近年来,阳明一小大力实施“知行教育”,传承阳明文化:浸——阳明文化浸润校园;融——阳明文化融入活动;引——阳明文化引领家长成长;评——阳明文化渗透人心。

板凳龙、客家山歌、碟子舞、剪纸,这些植根在和平土地上的民间舞蹈、曲艺、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仿佛一段久远的记忆,与现代都市生活相隔遥远……然而,在阳明一小,越来越多的小学生正被它们所吸引。通过对本地民俗文化技艺的挖掘和提炼,该校正成为孩子们了解认识家乡风貌的平台。

在阳明一小,校园内经常回荡着经典客家山歌《月光光》《爱唱山歌你就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校山歌社团的同学们有板有眼地学习唱腔、进行身训的场景成为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

近年来,该校结合和平县教育部门实施的“文化育人”理念,以非遗文化为载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成立了“板凳龙”舞蹈队、“百灵鸟”客家山歌队、“碟子舞”剪纸艺术培训班等,还相继成立了各种其他艺术兴趣小组,参加的学生有近千人次。同时,为确保能真正提高活动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每年举行一次文艺汇演、一届科幻画比赛,每学期举办一次演讲比赛,积极参加省、市、县各种科技和文艺活动与比赛,在活动中演练,在比赛中提高,为有兴趣参加艺术活动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和研究,该校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发生了变化,教学理论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得到了加强。学校形成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特色,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得到了有效提高。

文化育人 搭建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平台

和平县第一届中小学生艺术成果展演。

“阳光一播,满园桃李满园果;明智小成,万棵松杉万棵梁。”作为一所百年学校,阳明一小在探索课堂教育之中,深挖区域内的历史文化资源,一方面通过开设非遗特色课程等,让学生得到更多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把少儿民间表演艺术的“非遗”项目引进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苗子,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打造体艺文化特色,成为该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强力助推器。

开展活动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学校积极搭建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平台,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以“身”体之,用“心”验之。

近年来,阳明一小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非遗特色校园”为主题,按“一校一品一特色”的总体要求,将非遗融入学生的德育教育之中,全面推进非遗特色校园创建活动。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该校艺术教育初显成效。

课程创新 非遗项目进校园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才能将非遗文化更好、更深、更远地传承下去?从众说纷纭到百喙如一,“非遗文化进校园”无疑是最有益和有效的方式。教育乃强国之本,学校作为一个重要载体,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要有民族使命感、呵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贡献力量。

作为河源市首批1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之一,多年来,阳明一小将非遗文化传承融入办学思想、融入校园文化、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遗传承进校园活动,使非遗教育实实在在扎根全校师生的思想和行动上,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为更好地培育非遗文化传承沃土,阳明一小全体师生以校本课程为载体,长期坚持“非遗项目进校园”工作,努力探索出“非遗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中的传承模式。近年来,该校积极开发以知行教育、“非遗”项目、葫芦丝演奏为主的校本教材,拓展课程和创造性实施课程,成功开展了“传承中华文化,承续优良传统”系列活动。在该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中,把葫芦丝、剪纸等“非遗”项目都引入了课程,并成立小社团吸引学生参加,大大增强了孩子们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感知度。近年来,该校有近千名师生在参加国家、省、市级各种竞赛中获奖。

阳明一小校长、党支部书记梁罗仟说,学校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自己创作,同时引导学生选用不同的方法和种类进行创作,促使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社团活动是同学们自我成长、自我锻炼的舞台,更是学生展现自我的自由天空。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把学校特色建设、学生全面发展与非遗文化传承融为一体,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在社团活动中绽放自己,这已成为阳明一小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阳明一小不仅是客家传统文化的培育者,也是客家优秀文化的传播者。该校致力于“彰显民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把学校办成环境优美、质量优良、设备先进的省级示范性学校,使百年老校灿然焕发青春风采,不负江山好乾坤。

党建引领 立德树人担使命

阳明一小把学生健全人格养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结合起来,以党建为抓手,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红色基因注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

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 该校党支部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扣好“第一粒扣子”。同时,该校大力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打造红色课堂,倡导师生阅读红色经典,开展“红色文化之旅”等社会实践活动,使红色文化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全方位浸润红色文化。

该校每个角落都是文化和教育的载体,每个班级都透露出独有的文化气息。通过建设主题鲜明的党建文化长廊,把党建知识融入校园文化,将浓厚新时代特色尽显于图文之中,通俗易懂、灵活多样;通过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志愿者的推广,让校园文化“动”起来。“立德树人、自强不息”的核心校园文化成为熏陶和激励教师爱岗敬业、学生健康成长的强大正能量。

砥砺前行,不忘初心铸辉煌。梁罗仟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机遇挑战,该校党支部将带领全体党员,凝心聚力,开拓创新,以只争朝夕的进取精神,奋发有为的昂扬斗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坚持立德树人,发展特色教育,为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赓续奋进。

【学校名片】

阳明一小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地处县城中心,办学历史悠久,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铺设有200米的环形塑胶跑道, 现有篮球场两个、排球场一个,多功能阶梯教室一个,电脑室一个,各教室配备了多媒体教学平台,功能室 (场)设备比较完善。现有教学班60个,学生3567人,教职工209人,其中小学高级(副高级)教师14人,小学一级教师 156人,教师荣获省、市级荣誉50多人次。(来源:河源日报 黄欣)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