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文化工作者如何用阅读“喂养”孩子(听他们在“双减”后聊了些啥——)

句子大全 2015-01-07 04:53:36
相关推荐

文化工作者如何用阅读“喂养”孩子?听他们在“双减”后聊了些啥—— 原创 小编 文学报

自2018年全国中小学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开始,融合趣味和经典、富有新时代特色的语文现代文阅读理念得到了普及,语文教育也从过去的背诵苦读转向提升思维能力、培养审美能力和传承中国文化的“大语文”教育。今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印发,让学校、家庭和学生更为重视校园内的学习质量,如何实现有效阅读、如何让阅读成为自觉自主的兴趣,甚至一生的良师益友,是近段时间公众热议的话题。为此,我们邀请了涵盖研究、创作、教学、出版、家长等不同领域身份的多位参与者,共同对这一话题进行多元探讨。

在本期关于双减的话题中,受访者均拥有文化工作者和学生家长的双重身份。对他们而言,宁可居无竹,不可家无书——几百上千本堆叠成山的书,是他们的孩子习以为常的标配“居家用品”,家里人讨论的话题,也经常与书相关。这样的家庭氛围,大概是许多人梦想中的在阅读方面“赢在起跑线上”。从专业角度到家庭理念,他们如何看待语文教育与文学阅读的话题?面对“双减”之下的阅读,他们会给大家带来哪些有启发意义的方式?

等等,先让我们来看看来自他们的“经典”语录,希望没让你大跌眼镜:

阅读语录·真心话

不管是“双减”还是不双减,重视阅读的始终还是会重视,阅读不重视的还是会不重视。(扎心不?)

按照我自己的经验来看,在小时候,读什么书其实不是那么的重要,因为以后大部分都会忘记的。(对,你没听错!)

再说家长都不爱读书,也没有能力去陪伴孩子们。只有不阅读的家长才会只想着语文阅读吧?(咳咳,别说了……)

其实细读来自他们的话语,最重要的一点感受是:在阅读这件事上,“去焦虑”很重要。阅读对人的一生都很重要,也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阅读绝不是一项需要习得的“技巧”(也很难灌输)。身为家长,他们所做的只是扮演好那个“推窗人”的角色——推开每一扇异彩丰呈的窗,告诉孩子,这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风景,你要不要去看看?

感谢三位受访人为我们带来的精彩分享——

左起:

张定浩(评论家、《上海文化》杂志副主编)

李伟长(作家、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

丁丽洁(作家、上海译文出版社营销部主任)

Q

“双减”之下,似乎人人开始重视阅读,是否会担心阅读成为一种很多机构参与的教育行为?(另,是否会为你的孩子购买市面上现有的阅读课程?)

张定浩:我还不清楚“双减”会不会让人重视阅读,只知道有两个眼见的大好事,一个是网络游戏终于得到大幅度控制,一个是课后服务提高了写作业的效率。至于市面上的各种阅读课程,首先我大概是绝对不会购买的。阅读,对很多小孩子来讲,是一件仅次于网络游戏的课余乐趣,我可不想把这样的乐趣变成一个负担。此外,阅读是一种自由教育,不同于模式化规范化的机构教育,这两者之间是矛盾的。

丁丽洁:其实不管是“双减”还是不双减,重视阅读的始终还是会重视,阅读不重视的还是会不重视,只是说“双减”之下多出来的时间,家长会如何安排。可能有一些人会选择阅读,有些可能会去从事艺术方面的一些活动,或者是体育锻炼等。现在学校有晚托班,但这段时间老师是没法做一对一的辅导,或者系统性阅读培训的。如果能有出版社或者比较好的机构为学校提供这样的服务,比如录制一些孩子怎么去读整本书等等的视频,或者提供一些有声书等,都会有所帮助。

但这其中,我发现市面上有一些辅导孩子阅读的课程和书籍,里面会把文学类、科普类必读书中的一些章节选入作为材料,但所进行的还是应试类阅读理解的指导。比如说它会告诉你这段主要的知识点是什么、考的话会考哪些点。这样的“阅读辅助”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李伟长:不担心,如果阅读能够吸引机构参与,不是好事么?要知道阅读成效是急不来的,一定是长时间的日积月累才可能有的提升。我没有给孩子买阅读课程,我自己和她一起读。

Q

作为文字工作者,你认为孩子的阅读应拥有哪些方面的意义?

张定浩:首先想谈一个我的基本观点,不一定对,但或许可以缓解一下很多家长对孩子阅读的焦虑。那就是,按照我自己的经验来看,在小时候,读什么书其实不是那么的重要,因为以后大部分都会忘记的。

那为什么还要阅读呢?因为阅读首先是一种学习如何独处的过程,学习自己和自己相处。和植物一样,孩童的早期成长本质上需要一个封闭环境。过去很长一个阶段,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孩童教育都是以封闭环境内的家庭教育为主,但我们现在的孩子,其实已经从幼儿园开始就过早地、长时间地置身于一个公共空间,尤其是网络公共空间,我们不可能改变这个,但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孩子们营造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可以自己静静生长。就像《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里面所说的,“南瓜不说话,只是默默生长”。

帕斯卡说过,人类所有的不快乐都源自一个事实,那就是无法安静地待在自己的房间里。这句话可以宽泛来理解,就是我们的不快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会和自己相处。我们总是期待从外界寻找到快乐,当我们把快乐这种需求交给一个外在对象的话,我们就多多少少处于一种不自由的状况;相反,我们的快乐可以取决于自身的时候,我们则是自由的。这就是为什么阅读能让我们快乐,因为我们可以享受自由。

李伟长:最大的收获是语感。语言文字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和获得语感,语感包含语言本身和叙事逻辑。建立语感太难,一是要读好东西,二是要坚持,用时间去换。所以才要读好东西,读最经典的文字。经典作品的语言是经久时间考验而获得的珍珠,比如《西游记》,看看关于唐僧遇见妖怪的描写:心惊胆战、心惊肉跳、吓得跌下马来、魂飞魄散、战战兢兢……孩子们对这些可愿意接受了。

丁丽洁:我觉得孩子的阅读有几方面意义,第一个能培养他们的一个专注力。阅读至少需要一段时间沉下来去面对文本,同时这也是一种对专注力的训练,这个意义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学前的孩子,如果他开始慢慢阅读一些简单的章节书,或者带拼音的一些书,那么进入学校学习的过程,对他/她来说就不会非常困难,因为他/她的注意力已经得到了一种训练。第二,在我们所处的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整本书的阅读,包括有一点挑战性的阅读,能够帮助孩子形成深入思考的一个习惯。第三是拓宽知识面、训练思辨能力。甚至我觉得阅读好的孩子,他可能数学也会比较好。因为他理解和抓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相对比较强。所以不管是从大的方面来说,还是小的方面,阅读对孩子来说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Q

文学阅读和语文阅读是否应该区分?

李伟长:不用刻意分开吧。至少在我没有刻意区分。语文教育在课堂,文学阅读在课堂之外,分不了那么细,只要孩子爱阅读,管他阅读什么呢!再说家长都不爱读书,也没有能力去陪伴孩子们。只有不阅读的家长才会只想着语文阅读吧?

丁丽洁:我觉得没有那么强烈的必要要去把他们区分开来,好的语文阅读和好的文学阅读应该是相通的。比如你去理解一个文本带给你的信息,以及你从里面能够得到什么,这个我觉得不矛盾,所以也不太需要去区分。如果你指的是那种读比较长故事类的文学阅读,我觉得这肯定跟平时语文的篇章阅读是不太一样的。那样的阅读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作沉浸式阅读,但本质上这两部分不应该被区分。

张定浩:我也觉得其实是没有必要区分的。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的语文阅读有时会陷入一些陈腐的文学文本和一种陈腐的文学阅读方式中,这使得文学阅读必须从语文阅读中脱离出来。我们的语文教育是以规训孩童思想为目的,但文学教育是要解放一个人的思想。文学阅读要做的准备工作非常简单,就是忘记你在学校里学过的一切语文阅读方法。

Q

你家的实际阅读情况大致是怎么安排的?

张定浩:你可以想见在我们家里基本是没有所谓语文阅读的。我大概从女儿很小的时候就给她读图画书,后来慢慢她可以自己看一些文字书,除了文学读物也可以有一些科普读物。她现在自己已经有一个阅读的习惯,每天睡前都要看一会书才睡觉。看书就是一个自由自在的事,我做的就是尽量给她提供一些品质比较好的文学读物,至于她具体能吸收多少我是不管的,因为文学阅读也不是一个功利性的行为。她大概小学四年级后就能自己看类似《哈利·波特》这样的很多字的故事书了。最近她小学毕业这个暑假,因为我在写狄更斯的文章,顺手就把《雾都孤儿》推荐给她看,她居然也看完了。

当然,为了应付阅读理解题,也买过几本辅导材料,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地做几套题。我也没有刻意让女儿背过什么课外的古诗文,主要她也不感兴趣。

李伟长:没有刻意安排,我自己读给她听。《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榜》等等,也包括《柳林风声》、米老鼠、罗尔德·达尔的作品等等。我不读改编版,如果是中国古典,就给她读原文。你以为小孩子听不懂?孩子对语感的适应能力超乎想象,只要你读得明白,她就听得懂。还有就是读故事嘛,没想那么多的教化目的。诗词方面读得少,主要是我自己没能力引导,随她去吧。现在她自己读,逮到什么读什么。我的感受是,阅读的确是锻炼专注能力的好办法。

丁丽洁:我们家的阅读基本上就是在写完作业后的空余的时间来读书。除了读文学类的、儿童的、青少年的名著,以及一些小说故事等等,她还经常读一些科普类的书,知识类、和简单的艺术史、画册,甚至也有一些青少年的漫画等等,这些都会读。基本上,在学习之外的时间,她读书是很多的。语文的阅读多是针对单独的篇章来读,我们家没有花很大的时间在这个上面,基本上都是一本书、一本书这样完整地读下来的。

Q

对于孩子学校所开具的荐读书目,有什么看法或者吐槽吗?

张定浩:荐读书目倒还好,总有几本能看的。但学校指定让孩子购买的图书,有些很糟糕,因为儿童文学界和纯文学界不同,它不是简单的由出版社、作者和读者构成的三方关系,而是增加了一个潜在的由出版社、推广人、学校构成的连锁关系网,一本书只要能进校园,就像印钞机一样。对于孩子的阅读书目,我因为是文学从业者,还可以自我选择一下,但对于很多父母,大概只能听学校的推荐或电商的宣传。

写过《纳尼亚传奇》的C.S.刘易斯讲过,不存在什么特殊的儿童趣味,而仅仅存在人类持久普通的趣味,只不过这种趣味在人们年长之后,由于文学时尚的影响而暂时萎缩了。我有幸参加了今年的全国儿童文学奖评审工作,阅读了很多新作,也听到了很多儿童文学界专家的发言。我有一个感受,儿童文学界的很多专家和知名作者似乎都有一丝儿童代言人的倾向,他们共同设想、参与打造了一种其实不存在的、特殊的、套路化的儿童趣味。修辞立其诚,但我们这些年的儿童文学却常常以儿童趣味特殊性的名义在制造情感上的虚假,并降低文字上的要求。

李伟长:我的意见是,想着迁就孩子或者教育他们的书目,都不见得是好书目。孩子嘛,有样学样的。她好像不是特别喜欢一些推荐书目里的书,多数只是翻翻而已。更多的是自己买书去读,读完后我会问她喜不喜欢,好不好玩,有没有创意,她就随便讲自己的想法,我会把她这些真实的评价发到网上去。

丁丽洁:学校每个学期他们都会有那个推荐的书目,就目前来讲我觉得都还是不错的。学校里每周都会有阅读课的,也会准备对应的书本,在对应的阅读课程完成后流转到下一个班级。读完书以后,大概是在每个学期期末,会准备一些闯关题来检验一下孩子是不是读进去了,对书的主旨是不是理解了等等。所以我觉得他们学校的推荐书目在完成性上还是做得蛮好的。

Q

对分级阅读如何看?在实践中,会为你的孩子安排合适的分级读物吗?

丁丽洁:中文类的分级读物,目前来说好像并没有接触到很多。因为这个分级相对而言比较模糊。比如在学英语的时候,分级可能是从词汇量上来分,英语的分级读物会出现重复主题,比如幼儿时期读的一本关于猫的读物,到二三年级也会有,只是词汇和语法难度不一样。在故事性的书里也是这样,年龄越小,词汇就越简单。但在中文读物里这样的分级就很少。

在我的视野中,国外的分级读物很多是某个出版社来打造一系列从低到高的一个系统。中文读物、特别是文学书,是由作家一本本创作出来的,需要出版社和机构、乃至专业媒体帮助孩子来进行分级,给予一定的指导。目前来说中文里似乎没有非常明晰的一个分级读物系统。

所以在我家,也不太会特别设想哪些是适合她这个年纪的读物。我只能根据她近期的兴趣点来帮她选书,所以每个家庭的书单和分级阅读情况可能都是不一样的。

张定浩:可能适当的分级还是必要的。比如《一千零一夜》和《十日谈》这样的书,里面还是有很多少儿不宜的描写。但似乎没有必要分得太细,很多分级其实只不过一种商业考虑。

有些书,孩子幼儿园的时候爱看,到了小学高年级可能依然爱看,比如《丁丁历险记》。还有一些比较好的图画书,可能孩子小时候主要是看画,大一点了就会沉浸于文字。我女儿的读物基本全都是我选择的,可能早期都是各种绘本,到了小学低年级开始慢慢看一点纯文字但文字量不算太大的书,比如《夏洛的网》《小王子》之类,高年级慢慢就可以看看《哈利·波特》《绿野仙踪》这些稍微长一点的故事书了。我分级的标准可能主要是文字量,而不会是这个作品的深浅,因为按照E.B.怀特的说法,小孩子是无惧深刻的,给小孩子看的书就要往深里面写。国内有些所谓的畅销儿童文学,吸引孩子的绝招就是给低年级的孩子写高年级的事情,给高年级的孩子写初中生的事情,就是贩卖一些孩子会感到好奇的长大一点之后的生活内容,这个和所谓情色描写其实是异曲同工,也是我比较反感的,我会尽量避免这样的图书进入我们家。

李伟长:的确需要分类指导。现在普遍是家长自己分,或者参看网络上图书的建议,总体而言较为粗放。我觉得这个分级的视野,需要加入教育学、心理学等其他综合学科的考量,这方面的人才国内多么?我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也不好,很早给孩子读西游、三国,都是打打杀杀的故事,不过也没见得她和小朋友打起来,反倒常被其他孩子欺负,问她咋不打回去,她回答担心把别人打坏了。

新的阅读趋势下,你家的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欢迎留言和我们分享经验或者困惑(以及吐槽),留言点赞数最多的童鞋,将获赠我们即将推出的2021年全新秋季文创一份。快来参与吧!

新媒体编辑:张滢莹

配图:摄图网、资料图

原标题:《文化工作者如何用阅读“喂养”孩子?听他们在“双减”后聊了些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