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北宋时期文臣与武将间 在政治和军事上矛盾重重(导致其内忧外患)

句子大全 2010-04-04 18:00:14
相关推荐

开篇思考:

一个国家的统一和长期发展,需要武将的震慑,同样也需要文将的存在,那么在宋代文将和武将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如何呢?

北宋神宗后建立的永兴军路担任很多武将,他们都为北宋西北军事做出了贡献

北宋神宗后建立永兴军路,从神宗经略西夏开始,到徽宗,在此路任职武将众多,构成了一个群体,这一群体本文前将其分为五个类型——文人将帅、将门武将、宦官武将、藩将以及行伍出身武将。

他们同在永兴军路沿边为将,为北宋西北军事做出了贡献,在宋与夏对抗过程中以及与金对战时均可见其身影。这一群体因北宋政治、时代、军事等影响有一定的群体特征。

宋夏战争

宋神宗即位后“积财练兵,志在刷耻故一时材智之士,各得暴其所长,以兴立事功”故文臣武将赴边疆以立战功,故在永兴军路沿边的武将群体大都尽所能而立功。元丰四年王中正与种谔为进讨灵州同一路,冬十月时,种谔先王中正降夏州,王中正至后,士卒无所得,皆愤色思战。宦官在外也尽力夺战功,何况于其他武将。

元丰五年九月甲申永乐城成,前后十数边人来告夏将引众兵来寇,而徐禧皆不信,且曰:“贼若大至,是吾立功之秋也。”后夏兵果来,禧曰:“黠羌敢送死乎!”亟引兵二万五千人往赴之,而其职为相城而非御寇,这便已表现出他急切立功的态度。

后于城被围,大将曲珍劝其不可战,战必败,而其却仍旧欲为功,不听劝告,斥珍“君为大将,奈何遇敌不战,先自退邪?后永乐城陷,徐禧等皆死。徐禧狂谋轻敌的态度是一是因其盲目自大,二是急切立功所造成的。

元丰五年

而在永兴军路沿边因急切立功而也引起将帅之间的争功现象,高遵裕与刘昌祚、种谔与沈括、徐禧等都在战事中因急于立功而相互争斗。急于立功一方面可以使边疆武将不至于懦弱不进,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相互之间的内部争斗而影响战事。

北宋建国开始盛行重文轻武之风,但是在实际战事中武将与文将经常出现矛盾

永兴军路的武将常年驻守边关,应以习练武功为主,但是据上考,文人将帅大都为进士出身外,其他大都不是不识丁之武将,兵法、史书、书法他们之中有所涉略。并且一些将门以武转文,将门中出现文官。

北宋从建国开始盛行重文轻武之风,到神宗时这种风尚已根深蒂固,但为了经略西北,进行改革实行将兵法来提高平衡文武之间的差距,却没有深层次的改变社会风气,对文的崇尚。所以在永兴军路的武将仍旧有尚文的特征所表现。如种谊曾举进士,种师道,少从张载学,由文转武。

北宋重文轻武

他们出身不同,却均有学识,不仅是对兵法的学习,更有是其他知识的涉略。他们对文化知识的学习虽未使他们可以与文臣同等的待遇,但是却使他们在战事方面有了谋略,不是简单的冲锋,而是有策略的与敌人周旋。这是北宋永兴军路武将的一个群体特征,也应该是北宋武将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永兴军路沿边自神宗讨西夏开始,战事频繁,边境武将甚多,一方面战事需要多方将领之间的配合,如元丰五路西征,将与将之间的配合是很多的;二是上下级将之间也需要统一;三本地将领与皇帝外派的监军之间的意见需统一。

这些在实际战事都会产生矛盾。故在武将群体中存在着文臣将帅与武将、外戚与武将、宦官与武将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会影响武将在战事中的正确部署,延误战机,甚至导致诬陷良将的现象,对永兴军路战事有消极作用。

文臣和武将间的矛盾

战事的成功需要多方配合方能取胜,若各方不能达成意见统一终将会失败

战事的成功需要多方配合方能取胜,但是如果战争中出现配合不当,将与将矛盾深刻,以致战败人亡,于双方都是非常不利的。元丰四年神宗发五路兵进讨西夏时,各路均有将帅之间矛盾存在,东北路王中正与种谔、北路刘昌祚与高遵裕都因争功而起矛盾配合不当导致战败。

种谔受内侍王中正节制,王中正却不懂兵事,故两人不能于东北路相互配合,后种谔因破米脂功而免受中正节制,两军相去数里,“种谔不复见中正”遂两人在战事更无牵制,无配合,“王中正以不得鄜延粮,故军溃”致东北路因军粮食尽而返。之后种谔降一官,王中正降两官。

北宋官吏

北路高遵裕不欲刘昌祚分其功,刘昌祚先至灵州,几得城,遵裕嫉之,故不用其计,遂以溃归。元丰五年,神宗欲与夏决战,从开始议策时种谔即与徐禧争,后从徐禧议,种谔本欲为将而立战功,却被徐禧夺,遂禧与谔交恶。

徐禧上奏谔跋扈异议,不可与偕行,故诏留谔守延州。自此徐禧与种谔的矛盾便不可缓解。两人皆欲以已议而得功,不能相互配合。之后城成后,夏寇永乐城,徐禧被围,种谔固守延州而不出,所载皆认为是因为两人不和。

李焘言:种谔初议进城横山,本意身任统帅,成大功在己,而为徐禧所外。及永乐被围,谔据城观望,故托名守延,不即往救。宋史也载:“既而永乐受围,谔观望不救。”可见二人矛盾之深,置战事于不顾,最后永乐城之战,徐禧、内侍李舜举、陕西转运判官李稷死之,蕃汉官二百三十人、兵万二千三百余人皆没。

徐禧带来的惨败经历

结尾: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斗争,使北宋的政治和经济之间也矛盾重重

虽此次永乐城陷有众多原因,但种谔与徐禧的不同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及之后种氏与姚氏之间因忌功而使谋泄,反为所败。将帅之间的矛盾因多战功而起,永兴军路沿边为神宗进筑横山,经略西夏的前沿之地,故无论是文臣出身、将门或是宦官,都试图在边疆得战功以图进阶。

而神宗以及后哲宗、徽宗对这种将领之间的争功未采取任何措施进行规制,所以这种将帅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于边疆。

永乐城之战

北宋重文轻武之风渗透在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之中,文臣与武将之间必有矛盾,对武将的不信任,从北宋初便开始,故节制武将权利,必与外戚、宦官不和。这些矛盾使北宋永兴军路沿边在面临外部斗争的同时也面对着内部矛盾的爆发。

参考内容来源:《宋史》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