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成语故事——愚公移山:写于郑州 源于济源(教材该不该删)

句子大全 2015-05-06 11:05:01
相关推荐

前言

春节假期,受邀到“中国羲皇文化之乡”之称的郑州新密采风,巍峨的伏羲山下,静静流淌的溱洧河畔诞生了《诗经》中《郑风》《桧风》等作品。

据同行的小魏介绍,在郑国不仅诞生了诗经中的经典作品还产生了很多成语故事。小魏建议,写几篇关于河南地区,尤其是郑国范围的成语故事。经过小魏的启发,发现在河南发生的成语故事可谓星汉灿烂,数不胜数。

在5000年中华文明史中,河南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200多个皇帝在此执政。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就有四个,即洛阳、开封、安阳、郑州。非常庆幸,我们生长在河南这片文化的土地上,通过成语故事挖掘优秀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非常有意义。在河南,最有名的成语故事之一就是《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的出处——郑州

《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故事。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列子曾经在郑州青龙山隐居长达40余年(今郑州东站正南2公里处),留下《列子》一书,其中寓言故事102篇,其中就包含《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的故事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描述了九十岁的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如今河南省济源市国家AAAA级景区——王屋山风景名胜区因为“愚公移山”的故事,成为济源市旅游业一张响亮的名片。

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

故事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要不怕困难,坚定方向并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功。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对后世的人们有很大的启发。千百年来,愚公移山的精神的感召下,中华儿女艰苦奋斗、奋勇前进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

当代愚公——“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建设者

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位于河南、山西交界处,曾经是是一个严重干旱缺水的地方。当地有着“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的说法。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决定把林县境外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1960年2月,“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启动。

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县只有150亩耕地、300万元储备金、28名水利技术人员。在峰峦迭嶂的太行山腰施工,工程艰险可想而知。林县7万人民带着最原始的工具和干粮,走向修建红旗渠的工地。天黑了就睡在山崖下、石缝中,几块布撑起来,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指挥部。在10年的修渠中,整个工地上没有任何人用修渠的钱盖过一间房子。

红旗渠工程于1969年7月竣工,历时近十年,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的灌溉问题。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有81位林县儿女为红旗渠建设献出了宝贵生命。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据统计,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1974年,新中国加入联合国,代表团带十部中国影片在联合国放映,放映的第一部就是《红旗渠》纪录片。该渠曾被联合国官员迪曼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站在太行山脚,抬头仰望,红旗渠宛若一条银河挂在离地两层楼高的峭壁上,这条被中外游客赞叹为世界奇观的红旗渠,对于林州人,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诞生于艰苦年代的红旗渠,也被赋予着更多的精神内涵。红旗渠精神是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承和创新,那就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和写照。

当代愚公——新乡辉县郭亮村的“十三勇士”

河南省新乡市辉县西北60公里太行山深处的郭亮村,有13位“当代愚公”在海拔1700米的高高悬崖上耗时5年,用双手和钢钎凿处一条1.3公里的“挂壁公路”。这条绝壁长廊,被日本裕田影视公司惊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前年,笔者到郭亮村采风,有幸拜访了主持修建“挂壁公路”的十三勇士之一——申明凯老村长。

据申老介绍,当时村里唯一的道路就是天梯,走天梯不仅危险,还耽误时间,有病得不到及时救治,小孩上学还出现过坠落悬崖的惨剧,村民不敢养殖大的牲畜,因为太重走天梯无法下山,村里的小伙子找不到媳妇,女孩儿纷纷外嫁他乡。

1972年为让乡亲们能走下山,13位“愚公”在书记申明信的带领下,卖掉山羊、山药,集资购买钢锤 、钢钎,在无电力、无机械的状况下全凭手力,硬是在绝壁中一锤一锤凿出2万6 千立方米的一条高5米、宽4米,全长1300米的石洞——郭亮洞,于1977年5月1日通车。

在没有任何资金和技术支持的情况下,郭亮人苦干苦战一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走过了最艰难的五年,在悬崖峭壁上开出一条通往外来世界的康庄大道。从此,郭亮人可以坐上解放牌汽车走出大山,走向祖国大地,也让世界人走进郭亮村………

愚公移山该不该从教科书中删除?

近几年却有专家对《愚公移山》提出质疑并建议移除语文教材,其中就有当代诗人席慕蓉。理由却有点啼笑皆非,有的人认为移山这种行为不尊重自然,有的人认为这样做很”愚“,为何不搬家,还有人认为,这种神话故事会误导小学生。听起来感觉有道理,但是仔细品味发现并不是这样。愚公移山是一个寓言故事,所谓”寓言故事“就是将一个道理寄寓在一个故事当中,向后人传达出一种观念。如果过于较真就有点吹毛求疵,假借现代文明亵渎传统文化。

结束语

愚公移山只是一个充满神传说的寓言故事,但被誉为”当代愚公”的林县、辉县人民将愚公精神之旗竖立在太行山上,在民族精神谱系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铸起新时代新征程上熠熠生辉的不朽精神丰碑。

如今我国的超高的建筑施工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用双手和钢钎“愚公”式的作业方法已不复存在,但是寓言中的愚公和当代的愚公一直告诫着我们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勇敢面对,并且在克服困难的过程当中,坚持不懈,有始有终。

成语故事“愚公移山”写于郑州,源于济源,你认为教材该不该删愚公?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旅行也是读史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