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大秦帝国》(秦惠文王为什么要车裂商鞅)

句子大全 2008-10-08 15:15:37
相关推荐

《大秦帝国》,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作品。全书以秦为主线,描绘了一幅波云诡谲、群雄争霸的乱世画卷。秦自孝公起,励精图治,历七代而终得一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卫鞅,因其封地商於,后世尊称其为商君,亦称为商鞅。商鞅是《大秦帝国-黑色裂变》中的主角,正是由于他入秦,推行变法,才使秦得以由弱转强,迈开大秦帝国的第一步。

但劳苦功高的商鞅,却在秦孝公死后,遭到继任的秦惠文王的发难,惨遭车裂而亡。狡兔死,走狗烹,历朝历代不乏这种案例。但是使用如此酷刑对待国家功臣的,却是寥寥。那么,秦惠文王为什么要车裂商鞅?

其一,在于私怨与恐惧。秦惠文王嬴驷在当太子之时,曾触犯商鞅颁布的法令,直接牵连他的老师公孙贾受到墨刑,他的伯父公子虔受到劓刑。太子也因此受到秦孝公的重罚,十余载流落民间,尝尽苦难。嬴驷在民间苦修之时,大有长进,对于商鞅变法的认知也逐步加深。尽管他认同商鞅变法的正确性,他心底里对于商鞅的恨与恐惧,却无法消除。

从少年起,嬴驷就有些怕这个冷峻凌厉不苟言笑的权臣。他觉得此人生硬得不近人情,几乎不和任何人私下交往,除了国事还是国事,除了变法还是变法,在秦国犹如鹤立鸡群一般。……犯法“放逐”的磨练,虽然使嬴驷对商鞅有了真正理智的评判,对他的雄才大略与扭转乾坤的功业钦佩得五体投地,但内心深处那份忌惮却始终不能消除。他也想在商君面前坦然一些自如一些,但总是不由自主地拘谨,不由自主地恭敬,比在公父面前还窝囊,连自己都觉得颇显别扭,真教人懊恼。

因此,在嬴驷心里面,商鞅是挥散不去的阴影。加上商鞅在秦国的权势、声望及群众基础,怎能不让新君忌惮?秦孝公临终有言,“嬴驷可扶,则扶。不可扶,君可自为秦王。”这是十分可怕的嘱咐,万一一朝自己昏庸,按照商鞅的铁面无私,难保不会废了自己。哪怕自己励精图治,但终将是在商鞅的阴影下执政,缚手缚脚,难以施展。为了巩固自己的王权,消除心中的怨恨和恐惧,嬴驷势必要除去商鞅。

其二,在于彻底铲除世族势力,推进秦国霸业。铲除商鞅后,世族势力势必复辟,也不利于自己王权的稳固。商鞅变法严重损害的世族大家的利益,世族对其恨之入骨,纷纷请求车裂商鞅。嬴驷初时大为震惊,即使要处死商鞅,也不必使用如此酷刑。但是后来他想明白了,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商鞅在秦国民众心中,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若以自己的名义下令诛杀,或将招致鼎沸的民怨,国家将会大乱。而如今,有世族大家为自己充当马前卒,他大可躲在背后看两方残杀,坐收渔翁之利。加之于商鞅的刑罚愈重,民怨愈烈,这时嬴驷再站出来铲除世族势力,使其覆灭得彻底,既随了自己的心愿,又赢得了民心。

“处鞅以极刑,实则大彰世族与六国之恶,国公日后便可借机发难。”

商鞅一席话,点破了嬴驷的心思。请杀商鞅的除了世族大家,还有山东六国。商鞅被车裂后,秦国的子民除了恼怒世族大家之外,也恨上了山东六国,利于团结国内民众一致对外,为秦国日后大出山东,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无论是出于秦惠文王的私心,还是国家对外扩张的公道,商鞅都必须死。

商鞅作为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其法治思想历经千年,仍对今天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执政期间,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赢得后世的景仰。他的精神,仍将继续闪烁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不熄灭!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