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介休篇)

句子大全 2014-05-08 03:11:48
相关推荐

原创:徐建明2021年7月下旬,有关部门报道,今年银川市持续高温是1962年以来天数最多的一年。

为躲避酷暑,我约了几个战友,驾车去比较凉快的山西绵山风景区躲阴凉。

离开银川时,天气很好,晴空万里,体感温度还是比较高的。

虽然一路向东南行驶,但是,我还是感觉车外的温度似乎在慢慢降低。

车到陕北子洲,天空开始落雨,前挡风玻璃很快的就蒙上了一层水雾,严重影响了开车的视野。

我赶紧打开暖风除雾,基本没有效果,只好开窗通气,顿时产生了很大的风噪,不过消除挡风玻璃上水雾的效果,真的是立竿见影……在濛濛细雨中,来到晋东南介休市的绵山风景区,距离景区山门不远的地方,路边出现了一些招呼来往客人就餐住宿的人,我们选择了一家看上去环境不错的民宿住下。

山西绵山风景区晚餐后雨停了,我们去绵山景区的山门转了一圈,远远就看到在门前台阶的最上面有一尊介子推的塑像,山门的大屋檐下有一幅红底黄字的大匾,黄色“清明寒食之源”几个大字很醒目。

褚德光夫妇绵山风景区留影徐建明绵山风景区留影芮兴奎绵山风景区留影《史记》记载:春秋时期,在外流亡十九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成为晋文公后,大加封赏曾追随他一起四处流亡的功臣,唯独忘掉了有肉汤之恩的介子推。

相传有人愤不公,赋诗一首挂在城门上。

诗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

五蛇从之,为之丞辅。

龙反其乡,得其处所。

四蛇从之,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晋文公看了诗文,很是懊悔。

召见介子推,想给予他赏赐。

介子推却羞于如此接受奖赏。

便带着老母不辞而别,隐居在绵山。

晋文公亲率众人前往绵山寻访。

无奈绵山重峦叠嶂,山深树密,无处可寻。

晋文公求人心切,听信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留下一面做通道,希望能逼迫介子推出山。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不见二人出山。

后来有人在一棵干枯的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体。

坊间传说找到介子推尸体时,发现其用后背堵着柳树的树洞,士兵从树洞中掏出一片衣襟,上面用血书写诗一首: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悲痛万分,为了表达歉意和怀念,下令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把绵山周围的地方封给介子推,作为他的田产,号称介山,并将阳县改为介休县。

同时下诏:举国上下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即介子推遇难日),寒食禁火。

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古人非常重视寒食节,人们要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新火,作为新一年的起点,谓之“改火”。

直到清朝进行历法改革后,寒食节和清明开始慢慢融合。

所以现在有不少人我的记忆一样:清明和寒食节是同一天,其实清明的前一天才是寒食节。

傍晚又开始落雨,不知道第二天能否进山?雨淅淅沥沥地下了一夜,期间我被忽大忽小的雨声惊醒了几次,天亮前雨能否停?不断地在我脑海中浮现……一、明堡暗道 星象仅存的介休张壁古堡张壁古堡的古军事地道天亮了,雨也停了,但是绵山腰部以上,仍然被浓雾包裹的严严实实。

没办法,我们只好选择先游览另一处景点张壁古堡。

从我们住宿的地方到张壁古堡约12公里,弯弯曲曲的山路不是很宽,道路像是修整过不久,黑黢黢的路面非常平整,沿途全程被茂密的树木簇拥着,翠绿欲滴的树叶,仿佛是刚被人冲洗过一样的鲜嫩。

二十多分钟后,我们到了张壁古堡。

古堡南大门估计是疫情和河南水患等原因,停车场只有屈指可数的几辆车,入口处没有游客,只有两个工作人员负责验票和查看健康码,气氛有些冷清。

不过,缺少了熙熙攘攘喧闹的人群,最大的好处是我们可以随意的游览、慢慢的品味这留存一千多年古堡的风韵。

张壁古堡的南门是用石块砌成,类似城门,堡门上建有门楼,但是规模要小很多,没有大门,只有门洞。

门洞两边的石头被风化和修补的痕迹很明显,门洞内铺的地面石,已经凸显出高低不平的状况,每块石头都被磨得溜光水滑,表面好似被刷了清漆,在光线暗淡的门洞里熠熠发光,一看就知道有些年代了。

穿过门洞,一个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情景展现在眼前,说是农村,却没土路,不见土房,更看不到周边有耕地;说是小镇,却少见商铺。

古堡关帝庙芮兴奎奎星楼留影我们首先游览位于古堡东南角的关帝庙,然后沿院落南边的楼梯上到一个平台,这里只有一座类似塔尖小建筑,同行的芮老哥对我说,看这个建筑的风格,好像和星宿有些关系。

我打趣道:和你名字有关联的星宿画像,看上去是一个握着毛笔的鬼。

他笑着回应:你知道啥?那是代表魁星有文化。

徐建明古堡奎星楼留影确实让他说对了,当我来到建筑物的正面发现,这真是一座魁星楼。

登上该楼,俯瞰四周围,映入我眼帘的是错落有致、风格各异的屋顶,除了常见的庙宇、普通民居等屋顶外,还有一些屋顶是琉璃瓦的,在其屋脊上还有琉璃神兽及其他饰品。

一个位于深山的小小古堡怎么会有琉璃神兽和琉璃瓦的屋顶呢?这引起我极大的好奇。

由于没雇导游,接下来我只能按照景点的标识,边走边看边上网查阅。

虽然对古堡景点的游览,只能算是在走马观花,但借助网络帮助,还是对张壁古堡为什么会集中了这么多种类的文化遗址和文物古迹有了一些浅浅的了解。

多数专家推定,张壁古堡始建于我国历史上最乱的十六国时期,是后赵的豪强张平所建造的众多坞壁之一,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坞壁——是中国古代为防御而修建的小城堡,又称坞堡,起源于汉代的一种住宅形制,即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略如城制。

整座古堡顺塬势建造,地形走势南高北低。

从古堡北部向下俯视,左、中、右各有一条深沟向下延伸,古堡西部为窑湾沟,峭壁陡坡,深达数十丈,古堡东部居高临下,有沟堑阻隔,只有堡南背靠绵山。

古堡四周有高约10米的夯筑堡墙,经历千年风雨沧桑,仍然巍然屹立,在其地下还建有攻防兼备的军事地道,堪称“地上地下双城子” “易守难攻,退进有路”。

地道里供奉着张壁战神我所知道的地道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华北平原上的故事,那是为了更好的隐蔽自己,有效的杀伤敌人。

可是古人为什么要在易守难攻的山区挖地道?确实让我有些费解。

或许是因为我在部队大院长大,自己也当过几年兵,所以古堡的军事设施比较感兴趣。

离开奎星楼,我们从地道南面的入口处下到了地道中层,地道截面高度约2米,宽度约1.2米,行动起来感觉比较宽松,在地道洞壁上,每隔一段就有放置油灯的土窝,隔一段距离会出现一个不太大的藏兵洞,有一处比面积较大洞窟,是供将军用的指挥所,在地道比较宽敞的地方,供奉着几尊“张壁战神”,还有马厩以及去地道上层和底层的通道。

地道里的岔道比较多,我不敢贸然随意走动。

快到地道出口时,我看见了一个用做逃生的通道,逃生通道和地面垂直,洞口覆盖着一块玻璃板,借着洞口的昏暗灯光向下看去,一眼望不到底,通道洞口悬挂着两条很粗的绳索……总之,如此庞大而复杂、攻防兼备的战略设施,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如果有人敢冒然闯进这弯曲迷离的地道中,就犹如进了迷宫,如果没有路标指引,迷路是必然的,那就只剩挨打的份了。

查阅资料得知:张壁古堡地下遍布地道,四通八达,并与地面建筑巧妙勾连。

地道为三层立体,高层距地面2米左右,中层距地面8~10米,底层距地面17~20米。

地道呈网状结构,三层地道的总长度加起来近万米。

堡外北面和南面的沟崖间有洞口,既可作为进出口,又可用作哨卡。

洞内留存有通风孔,还有水井与地面相通,在地道的底层有一个长11.5米,宽5.5米,高7.5米用来储备的粮仓。

抗战时期一条我党建立的秘密交通线经过张壁村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建立了两条从山西吕梁山到太行山的秘密交通线,其中从汾阳边山出发,经介休边山抵达太岳根据地的那条交通线,就经过龙凤(现在的张壁村),村里的贾家巷清宁堂31号院,因与地道相通,又靠近沟边,被地下党选做秘密交通站。

期间,县抗日民主政府及县大队的主要负责人经常在此驻留,多次掩护转移我党的干部和其他人往返于太岳根据地。

看到这段介绍,我马上联想到“古为今用”,古人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挖的地道,会在一千多年后发挥余热,为中国人民抗击日寇做出了贡献。

走出地道,我们来到塬的边缘,这里有一道结实的夯土围墙,围墙内侧离地面有一米多高,外侧是超过数十米的沟壑。

在黄土高原夯土围墙不稀罕,我想搞明白的是围墙外侧夯土的模板是如何固定的?因为围墙外侧和沟壑的边缘严丝合缝,说心里话我很佩服古人的智慧。

褚德光夫妇、芮兴奎围着古堡槐抱柳转悠槐抱柳是古堡的一处小景点,远远看去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

近细看,树上长着两种树叶,一种是槐树叶,另一种是柳树叶,两棵树已经不分彼此、浑然一体了,大树周边挂满了还愿祈福的红布条。

大树旁边有一个面积不算小的广场,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

不知不觉来到古堡的北门,古堡北门的规模比南门大一些,是用青砖砌,门洞拐了一个弯,从入口不能直接看到出口,并且修筑有瓮城。

下雨了,我们在南门洞里躲了一会儿雨,然后沿着红砂石条铺的主街往回走。

主街两侧分布着几条小巷,保留着隋唐时期盛行的传统里坊格局,依地形走势,在主街与小巷的丁字巷口,仍可看到保存至今的巷门,是各 “里坊”唯一的出口。

将巷门关闭后,里坊之间既可各自为战,又可相互呼应,形成完好、便于打巷战的内部防御体系,各里坊变成相对封闭的堡中之堡。

从十六国时期始,古堡大致经历了坞壁、军镇和设防性村落等几个阶段,在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地上明堡、地下暗道”的独特军事防御体系。

如果说军事设施对我来说是古堡的主要看点,那么“天下第一星象村”就是古堡的第二看点。

张壁古堡是国内目前仅存、世界罕见的古代星象学的民间绝版,据说古堡外形轮廓与天上的奎星酷似,堡内营建遵循中国古代星象和堪舆的基本原则,其建设规划,无一不反映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顺应风水的思想。

地面建筑和地道中,现存与二十八星宿相对应的标志物如水井、戏台、七星槐、天眼、将军窑等30余处,张壁村至今还保留着正月二十八“祭星”的习俗。

坊间就有“天上奎星,人间张壁”的说法。

古堡戏台古堡的另一个看点是传承的宗教文化和众多的宗教庙宇。

古堡具有浓郁的宗教文化氛围, 佛道相融共存是其明显特色。

空王行祠供奉着被称为“汉人成佛第一人”的唐代高僧田志超,可罕王祠是国内仅存的以可罕王为膜拜对象的神庙,印证了千百年来,胡汉民族从相互征伐逐步演变到相融共生的历史轨迹。

神秘的泥包铁像,其身世之谜,令众多专家、游客痴迷。

张壁古堡为子坐午向(通俗的说是坐北朝南),但古堡的地形走势为南高北低,有悖于古代城市选址“子午”坐城须北高南低的原则,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张壁村不遗余力地对北堡门和周边祠庙进行了多次改造,他们在北堡墙上修建了“二郎庙”和“真武庙”,庙顶高度高于南堡门,以顺应北高南低的原则。

为了遮挡来自绵山的“煞气”,又在南堡门外建造了关帝庙。

古堡的南、北两面,各有一处宗教建筑群,留存到现在的宋、元、明、清时期的庙宇殿堂等有20余处。

古建筑学专家罗哲文先生曾来到古堡游览并题词:张壁古堡,历史悠久,文物丰富,国之瑰宝。

张壁是个袖珍小城,却有着丰富多元的文化遗存,儒佛道相辅相融的宗教文化、神奇的星象堪舆文化和灿烂的农耕民俗文化等,这一切都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毫不夸张的说,张壁古堡是我去过的所有村镇中最奇特,同时也是让我最流连忘返、并产生再来游玩一次冲动的名镇。

我想用中央电视台《中国十大魅力名镇颁奖词》结束我的古堡之行, “张壁是世界建筑史上罕见袖珍山城,0.1平方千米的面积,古堡地道、宫殿庙宇一应俱全,军事宗教民俗历史多种文化融为一体,可进可退。

方寸小城规划高超,鱼形巷龙形口、孔雀琉璃,处处可见心思奇巧,张壁古庙神佛异,明堡暗道奇。

”二、雍容华贵 帝王风范的介休后土庙山西介休后土庙“黄天厚土”这个词会经常出现在描写黄土高原的文章里,从看字面的意思看,应该是形容黄土高原特有的气象和地理环境的专用词,所以只要看到“皇天后土”, 我就会认为它和“黄天厚土”含义是一样的,只是出现了两个别字而已。

如果不是这次我执意要去后土庙,一定会延续对“皇天后土”这个词的错误认识,或许会闹出笑话。

去年我无意中在央视经济台看到介绍山西黄河边后土庙的节目,因为此前我对“后土”一点也不了解,所以并没有坐下来认真看。

只是想他是何方神圣?用规模这么大的地方来供奉?有到实地看看的必要。

确定和战友自驾游去山西绵山后,我有意识地上网搜索了一下,得知“后土庙”离绵山风景区很近。

离开张壁古堡,导航指引我们很快来到后土庙,停好车后,我觉的有些不对,高高外墙,不像是庙宇,而且也没看到黄河。

再想一想,也许因为上网查询时,得知后土庙就在绵山附近后,太高兴了,竟忘了确认地点是否在黄河边?经打听,有路人告诉我们先向西走,见到一个小巷向南拐,到庙底街后再向西拐,走不远就到了。

到了后土庙南大门后,我确定这不是央视经济台播出的后土庙,很沮丧。

不过,在我游览完后土庙后,“沮丧”秒变成“没白来”。

介休后土庙后土行宫大殿介休的后土庙,是一处道教庙宇的庞大建筑群,包括8座道观、庙院,总占地面积9196平方米,有全真派的三清观、有皇帝敕修的后土庙,这里的建筑形制独特罕见,不仅有庞大精美的明代彩塑,还是三晋琉璃艺术的宝库。

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土庙的古建筑群有两条中轴线,东部为一条南北中轴线,后土庙影壁、山门过殿、子孙娘娘殿,以东横向依次为吕祖阁、关帝庙、土地祠、三连戏台。

据《重修后土庙碑记》记载,在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及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皆重修之。

由此可以推测,早在1600多年前的南北朝就有了后土庙,现在的这个格局是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时所置,而后不断重修扩建,形成今日的规模。

我正准备仔细看一下后土庙的相关介绍,芮哥过来对我说:这里供奉的后土是女的。

这让我有些意外,也顾不上看文字介绍了,直接到殿里一看究竟,供奉的果然是一尊慈眉善目、白白胖胖的女神像。

只见后土端坐龙凤大花椅上,面部饱满白皙,眼睛半睁半闭,一副慈祥端庄的神态。

侍女们分别站立在两旁,有的恭敬伫立,有的侧耳倾听,有的欲言又止,有的若有所思,古代工匠们把后土神的仪态和侍女们的清纯、可爱刻划的淋漓尽致。

芮哥接着说:后土是不是土地爷(土地庙供的小神)的老婆?这个问题,真是大大地超出了我的认知,只能附和的说:也有这个可能吧,但是宏伟华丽的后土庙和村头供奉的小土地庙差别太大,似乎不太般配,不过神仙之间的关系咱也说不清。

后土最初是由民间所祭“地母神”演化而来,我们的祖先对土地的崇拜早于对天的崇拜。

因为古人已直观地看到是土地生殖了万物并哺育了人类,同时,由于不清楚发生自然灾害的原因,便认为是土地发怒所致,由此有了敬地神的习俗。

有关“后土”的传说比较凌乱,有的说是人名、有的说是神名、还有的说是官名。

如《国语·鲁语》说:“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

”说后土是共工的儿子,能平定九州,成为地神。

而《礼记·月令》郑注则说:“后土亦颛顼(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之子,曰犁,兼为土官”。

神话传说中甚至说他是那位追赶太阳的夸父的爷爷(《山海经· 大荒北经》)。

在早期的传说中,“后土”均为男性,为什么后来变成女性?据专家推测,由于中国古代阴阳哲学中,认为天阳地阴,“后”字的初义,是指女性,就是全族之尊母。

母系社会中,生育了本族全部子孙的高母,理所当然是的领袖,而其名称就是“后”。

隋朝以后,“后土”逐渐被演变成为女神。

褚德光夫妇、芮兴奎在后土庙我们现在看到这座金碧辉煌、重檐歇山的大殿便是后土行宫大殿,是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时所置,它不仅保留了原后土行宫大殿,还将东面的真武庙和西边的三官祠也扩充进来,形成了面阔十一间的双重檐歇山带廊的大殿,再加之纯正的黄色琉璃,更显得雍容华贵。

在古代,黄色象征着权贵,古建筑中全用黄色琉璃瓦的只有帝王宫阙,后土能享此待遇,可知后土娘娘的尊贵和当时帝王对她的敬仰。

后土庙的大戏台后土大殿的对面是三连戏台,高高的舞台,再配上由黄色、绿色琉璃瓦及琉璃神兽构建的大檐屋顶,整个建筑豪华大气,为后土庙增色不少。

这是我第一次游览后土庙,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些许有关道教的知识点,……回到民宿,老板娘得知我们刚从后土庙回来,十分惊讶的说:后土庙都被你们找到了?真不简单。

我们在一家规模很小的夫妻店用晚餐,期间向老板娘咨询游绵山的情况,她说一天时间游绵山,时间太紧,因为绵山的景点太多了,如果休闲游需要三天,想深度游就需要五至七天。

这让我吃惊不小!三、人文景观 险峻秀美的介休绵山景区绵山风景区龙脊岭翌日,在吃早餐的时候,巧遇一位从云南来绵山风景区的游客,他给我们说起了晋西南的一些景点,得知我们还没去过,就建议一定要去一下运城等地,因为那里有不少值得一看的景点。

我们这些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只需交50元的交通费就可以进入绵山景区,在景区内在任何一个停车点,都可以随意上下游览车。

坐在游览车里,看着沿峡谷公路行驶的车窗外两侧风格各异的人文景观和险峻秀美的自然风光,使人思绪万千、目不暇接,只能用“真美”来形容。

水涛沟外的万寿图约十五分钟,游览车到了终点站水涛沟。

这里是绵山景区难得一见的开阔地,周边的山几乎全被郁郁葱葱的植被覆盖着。

在靠近山边的地方,有一幅巨大的由各种各样字体书写的“寿”字组成的“万寿图”,图中是否有一万个“寿”字?我不得而知。

走过一座小拱桥,来到沟口,顿时感觉凉风习习,不由人打了个冷颤。

水涛沟一年四季最高气温不超过29度,负氧离子含量为15000多个/m3,空气格外清新,故有天然氧吧之称。

褚德光夫妇水涛沟《涛声依旧》石刻前留影水涛沟水资源发达,植被非常茂密,一条曲折十里的溪水,一直延伸到至绵山大峡谷中。

游走在溪流潺潺、茂林敝日、凉爽如秋的水涛沟,惬意地欣赏着沿途优美的风景和遍布山间岩石之上名人雅士的摩崖石刻,令人心旷神怡。

芮兴奎水涛沟留影走出水涛沟,老褚建议:沿峡谷公路边的其他景点不要乘车,就步行游览。

这正合我意,并提议咱们能走就走,谁感觉累了就乘车。

栖贤谷入口距离水涛沟八百多米是栖贤谷。

这是一条蜿蜒而上、九曲一线天的狭谷,据说当年介子推母子就是经这里到达归隐地的。

地质专家称,此谷早在二十五亿年前生成,一条狭长的深沟是天然大理石由水流冲刷形成的奇岩沟,构成了沟谷幽深、九曲一线、仙泉千支,泉流如注,山光水色,仙迹颇多的仙谷。

但是否要进入这幽静的峡谷,踏着弯曲的古道去寻觅一下介子推的足迹?我犹豫了,在谷口附近徘徊了一会儿,左思右想,还是放弃了进谷一游的打算。

只是看了看栖贤谷幽静的外围风景,拍了几张照片后,离开了栖贤谷。

抱腹岩的大岩洞抱腹岩是绵山百余处岩洞之首,因形如两手抱腹,故得此名。

其腹大得惊人,是个高45米、宽150米、深50米的大岩洞,腹内有二百余间殿宇、禅房而不显得拥挤。

抗战时期,介休抗日民主政府常在这里召开全县军民大会,部署生产和战斗任务。

岩洞分上下两层,上层是两个直角排列的大岩洞,很像砖圈的&34;,路断处有木栈道沟通,如自下仰望,殿宇参差、勾栏蜿蜒,犹如空中楼阁。

乘车先到的老芮,指着岩洞顶壁悬挂的铜铃对我说,你知道吗?那些铜铃是人工挂上去的,每个费用1800元。

每逢庙会,许愿的善男信女们便雇人从岩顶将挂铃者用绳子吊在半空,然后利用前后晃动的力量,将人悠进洞内,再用铁钩钩住顶壁打楔系铃。

操作完毕后再用绳子把挂铃者放到岩下,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听完他的描述,心想这些善男信女真够虔诚的,挂铃人也必须足够勇敢,展现在眼前的挂铃过程,足以让我惊心动魄。

我们沿缓坡拾阶而上,穿梭在让人眼花缭乱、层楼叠榭的殿宇、禅房之中,很快就来到位于岩洞腹内最深处的五龙殿,站在五龙殿门前向下望,抱腹岩大部分建筑参差不齐的屋顶尽收眼底。

举目西看,虽然视野受宽敞岩洞的限制,但那些被细纱般雾气遮挡的山峦仍显巍峨。

透过栈道边的一个小门,我看见峭壁上有一条之字形栈道沿崖而上,十分壮观!这条栈道也是抗战时期吕梁山至太岳根据地秘密交通线的一部分。

抱腹岩腹中的五龙殿在从抱腹岩下来的路上,发现条近道。

老褚建议从这里下去,我看着有数十个台阶、边上无任何防护、倾斜度大于45度的近道,虽然确实能少走不少路,没答应。

结果是我和老芮选择原路返回,老褚老两口抄近道下去。

看着他们稳健下台阶的步伐,很让我佩服!站在五龙殿门前的栈道拍摄清代康熙年间,介休文人王清在《抱腹岩》一诗中写道:寺古云常在,岩空势欲倾。

此中真得地,以外纵浮名。

鸟拂金铃渡,僧缘石隙行。

坐听梵响处,花雨落无声。

就是对抱腹岩绘声绘色的写照。

介休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离开抱腹岩不远向右一拐,有一栋独立的两层琉璃瓦大屋檐小楼,右边立着一块刻有《介休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的石碑,这里是当年抗日政府所在地。

抗战初期,冯玉祥将军所属的方振武部,在绵山举行了震惊中外的抗日誓师。

之后,介休县长张德含、牺盟会特派员李志敏在绵山组建抗日民主政府,坚持长期的敌后游击战争。

绵山又比其他名山多了一道爱国主义的特殊风景线。

朱家凹景点入口在绵山有一处与明代朱家王朝有关的景区,这就是朱家凹。

传说,在朱元璋称帝前,他父亲朱五四曾在这里修行拜 “上清灵宝天尊”(又称太上道君)。

灵宝天尊是道教“三清”尊神之一,在“三清”之中位尊第二。

朱元璋称帝后,认为他当皇帝是天尊显灵的结果,于是偕堂妹上绵山祭拜。

后来朱元璋又派其第十七子朱权(号涵虚子)上绵山修复灵宝殿。

朱元璋第十二世孙、明世宗朱厚熜笃信道教,他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上绵山祭祖时敕建醮斋法坛。

朱家凹没有缆车和电梯,想上去必须徒步攀登。

站在长长的延伸进山凹、陡峭的石阶前,我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了,只好远远的看看建在石阶顶部、供奉上清灵宝天尊的大殿。

只能是望洋兴叹,不舍地慢慢离开。

绵山古十景之一:兔桥兔桥是绵山古十景之一。

它有一段非常神奇的故事:唐武德五年(622年),高僧田志超入绵山修行,途经此处,忽有一只猛虎直扑志超,志超夺路而逃,只见前面断崖绝壁无路可走,情急之下出现了一只玉兔,以蹄相搭,形成一桥让志超通过。

后人在这处断崖上修建木头栈道,取名兔桥。

在兔桥入口处,我推了推小铁门,没上锁。

栈道的石头路面不算很窄,边上还有砖砌的护栏。

下到栈道,向前走了不到十米,来到兔桥边,这里的栈道变得比较窄,下面的支撑是木头的,护栏和桥面也是木质的,感觉不是很结实,考虑到安全问题,就放弃了体验一下步行过兔桥的想法。

返回入口处,想起来还没有给兔桥拍照,转身随手补照了一张远景。

然后踏上公路向前走了几步,在兔桥的侧面又拍了一张照片。

大罗宫的敲钟人接着我们来到大罗宫,道家说:“三清上,曰大罗”,大罗是道家的最高仙境,道教认为神仙所居住的天界,共有三十六重,最上层为大罗天。

传说在春秋时期,介子推在此处曾看到过“三清上,有玉京山,山上有七宝树覆盖八方罗天”,他所看到的就是道家视为最高境界的大罗仙境。

后世遂在此修建大罗宫。

大罗宫始建年代不详,但在唐朝时期香火应该是比较旺盛的,现在还留有高祖李渊“古老神奇,大道绵山”之亲笔真迹。

大罗宫内供奉着从无形、无名、无上、三清四御等道家诸神。

千百年来,来大罗宫祈祷国家兴盛、家庭幸福、个人前程的人不计其数,现存的各种祈文有两千多种,三六九祈祷、初一十五朝拜者甚多。

传说唐太宗之妹曾修道于大罗宫。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唐玄宗巡幸南出雀鼠谷,路经绵山,想起当年唐太宗在雀鼠谷大战中,因受神灵护佑而得胜之事,遂专程朝绵山礼拜,于大罗宫焚香,拜二十八星宿殿、六丁六甲殿,并拨银重修大罗宫。

北宋,宰相文彦博回乡省亲,认为大罗宫诸神灵验,遂又复修。

经历代修葺,大罗宫成为中国道教最大的宫殿,号称“天下第一道观”。

后因历代战乱,特别是明清以来,大罗宫经历了几毁几复。

1942年2月2日又被侵华日军纵火烧毁,只留残迹。

大罗宫我们现在看到的大罗宫,是当地著名企业家阎吉英先生筹巨资,在原址上恢复扩建而成,现有建筑群总面积达三万平方米,建筑物共十三层,高一百一十米,主体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

整个建筑群高大宏伟,十分壮观,巧妙地将明清风格与现代技术融为一体,既显得雍荣华贵,又不失古朴典雅,曾有人撰文称其“可与布达拉宫媲美”。

我们浏览了很多碧瓦朱檐的建筑,并在钟楼用大木鱼撞了几下大钟,悠扬的钟声传向远方。

我感觉在大罗宫游玩了不少时间,实际上我们游览过的地方,只占这庞大建筑群很小的一部分。

下山的路上,偶遇两个年轻人扶着一位老者上来,老者问老芮:你多大岁数了?答曰:七十一了。

一个年轻人看了看我们说:我爸才六十八,看着比你们老。

老者接着说:他们是城里人,没吃过苦,我是农民,整天风吹日晒的,能和他们比吗?和我们擦身而过的年?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