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活动·回顾 |(一次对长城 北方和中华文明的致敬:《北纬四十度》研讨会在京举行)

句子大全 2009-11-01 01:13:13
相关推荐

10月24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北京作家协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和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的“陈福民《北纬四十度》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中宣部副秘书长、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北京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等十余位专家与会。会议由北京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王虓主持。

《北纬四十度》是第一部围绕北纬四十度进行探究民族融合与民族历史的文化大散文,也是文学创作的细腻笔法与历史研究的严谨姿态的一次完美结合。本书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为经,以北纬四十度地理带为纬,绘制出一幅“参与性”的千古江山图。北纬四十度是一条与万里长城生死相依、彼此成就的地理带,它的南北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族群与生活方式,在它的南方,定居民族修城筑寨,男耕女织;而它的北方,游牧民族骏马驰骋,开疆拓土。长城内外,不同的民族互相打量、彼此想象,深情凝视了几千年,最终完成了不同文明类型的竞争与融合。《北纬四十度》一书既重新塑造了千年时空中已被充分想象过的历史人物,打开了曾被遮蔽的历史面相,又在这种重构和再次对话的过程中,在不同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塑造的大背景下,呈现出饱含人文关怀和文学深情的历史价值观。《北纬四十度》出版以来,频繁出现在各大图书销售榜单、媒体文学排行榜和文坛活动中,入选“中国好书”月榜图书、光明书榜月榜、入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第三季影响力图书。

《北纬四十度》

陈福民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与会的专家、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北纬四十度》的文学和历史价值进行研讨,认为《北纬四十度》是一部历史史实与文学抒情相结合、历史回叙和现场感并重的文化散文佳作。既是个人的历史记忆对宏大的民族集体记忆的呼应,又是对两千年的文化冲突与文明融合的呼应。北纬四十度并不是保守的、固步自封的地方,而是各民族为了生存而进行的伟大创造,是为了彼此共同的生存空间而产生的文化与文明的冲撞的结果,这是北纬四十度特殊的魅力。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讲话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充分肯定了这部作品的价值,指出贯穿《北纬四十度》的主题重要。这条地理带,既是在讲述历史,又代表了现代的关注。在观察中国历史时,北纬四十度线代表了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的动力结构,在这个区域内,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彼此交错、交融,历史上各种各样的民族在此交往,形成了风云际会浩浩荡荡的历史大洪流。作者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和田野准备,作品提供了历史写作的新的范例,代表了文学、泛文学的新的可能和更广阔的空间。

中宣部副秘书长、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讲话

中宣部副秘书长、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指出,讲好中国历史文化故事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北纬四十度》一书角度新颖、论述充分,语言活泼生动,在讲好故事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作品用地理角度把历史人物串联起来,很有创新。从出版的角度,一本好书,第一是要提高质量,第二是要提高效能。《北纬四十度》能站得住、能说理;在效能上,实现了传播率提升。“大家”要写点“小”书,这个“小”不是薄,而是更多面向大众的出版精品。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致辞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在致辞中说道,《北纬四十度》的酝酿、策划、创作、发表、出版和推广,在各个环节都凝聚了方方面面的心血,也体现了出版界、文学界对华夏文明、地理文化、传统历史文化、民族繁荣发展的热忱关注和高度关切。多年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艺出版社始终把“精品出版”体现在整体战略定位当中。这次,更是按照“中国好书”的定位和标准,将《北纬四十度》这部优秀作品打造成为留得下、传得开的精品力作。

北京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致辞

北京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在致辞中讲到,一个国家的发展、文明的发展需要融合,优秀图书的创作和推广也需要我们很好的融合。文学要和评论作为一体两面,作为双翼来共同推动,通过评论来筛选和铸造优秀作品,通过评论引导创作的方向,《北纬四十度》里历史、文化、文学融合的写作非常出彩。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发言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提到,《北纬四十度》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特殊文本,具有复合性,有散文成分,也有论文成分,甚至还有史料考据的成分,同时还有很多讲故事。这是陈福民对著名事件和著名人物的新的解读。在这些故事背后,包含对很多事件的重新认识,讲了民族的融合、文明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过程。

北京作协理事、沈阳师大特聘教授孟繁华发言

北京作协理事、沈阳师大特聘教授孟繁华评价,《北纬四十度》写得非常纯粹。陈福民写《北纬四十度》的时候,用文学的方式同历史对话,历史和文学不一样,文学可以经典化,历史不能经典化,但历史可以经过历史化。而且不是时间越久越叫历史化,时间再久历史还是历史,只有新的不断对话,才能把历史更清晰的呈现出来。历史清晰了,我们对现实、对未来的认识也就清晰了。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发言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指出,北方各民族历史是我们国家一个重要的课题,陈福民从正面强攻,书写这样一段历史。他从整个根脉从头理,理清楚之后知兴替看过往,从这个书里我们能看到作者情怀。同时他也写到历史壮怀激烈的志向不能生长,理想难以实现,与现实历史条件的差距,还原了没有被注意的一个区域当中有影响的历史的走向、事件。

北京作协理事、沈阳师大特聘教授贺绍俊发言

北京作协理事、沈阳师大特聘教授贺绍俊评价《北纬四十度》在当下的散文创作中具有重大意义。陈福民在书中提到要有正当的文学观和历史观,这是他的批评观,也是他写作这本书坚守的一个原则。文学观和历史观二者协调统一,不拘泥一事一物,不囿于成规定论,在分析论证的时候也力图通过全方位、历史性的综合和比较抓住事件的核心和本质。

《收获》副主编钟红明发言

《收获》副主编钟红明讲到,陈福民老师从他的行走开始,就呈现了跟别人不一样的姿态。在这个过程中,他从不讳言也不隐瞒自己对于历史、对于人物、包括对很多细节的观点。做编辑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这部书是一部青春的书。作者对于历史不是枯燥地叙述,而是非常有热情,有温度。读这样的历史散文过程中,读者会被带入,并且这个作品的广度和意义,对于每个阅读者来说都不一样,这就是非常成功的。

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乔叶发言

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乔叶在发言中提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说的不仅是历史的轮回的问题,更考验的是作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功力,怎么用当代眼光看历史。同时怎么用历史事件映照当代,是一个很难的事情,需要努力地找到当中的平衡点。并且要处理得有趣、有意思,还能见到作家的性情,各方面要求非常高。

北京作协副主席宁肯发言

北京作协副主席宁肯讲到,我们要引古典的精神跟现代人对接,现在这一百年和过去几千年要有一个桥梁,要有一个触角,需要打通古代的任督二脉,和现在建立起密切联系。陈福民的《北纬四十度》是相当成功的一部作品。他非常鲜明地、比较自觉地通过这样一条高速公路,极有现代意识,以现代百年基点上,建立跟古代非常有效的对话。

北京作协副主席周晓枫发言

北京作协副主席周晓枫指出,《北纬四十度》是一本注定属于陈福民的书,他的兴趣、学问、积累,他对主观化的、游戏化的和个人好恶立场做历史书写的判断方式的批评,构成了这本书的呈现方式。这是批评家的知识、见识、意识,包括他的胆识。从《北纬四十度》中发现作者的立场、审美以及出手和创作上不凡,看到有温度、有味道的书写。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杨早发言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杨早认为,《北纬四十度》有定焦、有变焦,给历史叙事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维度和视角。这个视角对于传统的中国历史叙述来说,是超越性和突破性的发展。《北纬四十度》所带来的空间意识的建立,以及它上升以后对整个北纬四十度在中华民族历史当中的阐述,有开创性的贡献。

《收获》编辑部主任王继军发言

《收获》编辑部主任王继军评价,《北纬四十度》的风格不仅包含理想主义情怀,又有非常现实主义的关切。就像陈福民在访谈里面讲的,从非常实际的生存、人民的需要、生活条件,各种环境,从非常具体的各种文化因素里面思考这种英雄主义,也是在探索非常酷烈的环境下人们怎么有安定或者幸福的追求。

中国社科院民族所研究员刘大先发言

中国社科院民族所研究员刘大先提到,经过后现代或者解构主义之后会发现,所有的历史可能跟文学一样,我们只是站在某种角度的一个观点。但《北纬四十度》这本书有自己的一个决断力,有一个判断,用一个概念把史实串出来,然后给出自己的洞见,非常难得。“北纬四十度”给我们非常鲜明的意象,这个意象有非常多可以挖掘的潜力。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庆祥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庆祥在发言中讲,《北纬四十度》有三个框架,第一个框架是有一个知识论的框架,这里涉及到很多重要的知识层面;第二个框架是一个文明论的框架,就是怎么在文明论的框架里去重新理解中国的古代史和中国的当代史,以及怎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对话;第三个框架是有一个叙事论的框架,使这本书保持了文学性的叙述。作者在这三个框架之中作出了个人风格和自己的特色。

《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黄德海发言

《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黄德海认为,《北纬四十度》创造了一个文学形象。不仅如此,《北纬四十度》还把历史和现实拼接起来,形成新的论述。这种论述不同于我们常见认知中的,对于历史逻辑的论述。而是回到我们自己的历史当中,回到我们自己的历史观念里,陈述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线索和历史可能。

中国作协创研部理论处处长岳雯发言

中国作协创研部理论处处长岳雯在发言中指出,陈福民老师是从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的冲突以及他们交往过程中来看问题。这背后是有一个大的文明论的视野,最根本的落脚点是这个文明价值的存续和发扬,这也是《北纬四十度》整本书的着力点。在全球化的热潮下回溯历史,用传统的方式再重新解释历史,重新解释历史的过程中也是重新解释我们今天的状态。

《上海文化》副主编、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张定浩发言

《上海文化》副主编、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张定浩提到,在史学家或者一个好的史学写作者心里一定有一个乌托邦,这个乌托邦某种程度就是他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他自己的理论认知。它要成为被人认知的东西,一定要有放大、经过取舍和选择的过程。《北纬四十度》这个写作是贯通式的写作,回到了更古老的史学传统当中去。

诗人、批评家、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木叶发言

诗人、批评家、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木叶认为,写历史的时候,无论是以文学的方式、非虚构的方式还是史学方式写的时候,都非常讲究文字和饰物的、文本的和行动的,这本书也是用自己的努力把这些东西囊括其中。我们在《北纬四十度》中看到的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断在探索自己的身体。其实他探索的是与身体相关的灵魂——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北京二外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李林荣发言

北京二外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李林荣讲到,历史对当代写作者和当代读者来说,就是和历史文献对话的过程。真正的当代性的历史写作,应该是充满对话性的写作,而这个对话性写作对对话的主体要求非常高。从这个意义上《北纬四十度》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这本书奉献当代文坛上崭新的同历史对话言说主体的形象,这点比写作技巧或者某一个具体史实的辨析更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徐刚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徐刚在发言中说道,《北纬四十度》写的时候非常舒展,非常酣畅,是快乐的,陈福民找到了写作的意义。无论是写小说也好,写散文也好,写文学批评也好,我们每个写字的人始终在寻找写作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祝贺,并羡慕陈福民老师。

《北纬四十度》作者陈福民发言

《北纬四十度》的作者、学者、批评家陈福民表示,这次写作不仅是对过往经验的回顾,也是对长城、中国北方和中华文明的致敬。从公元前300 年的赵武灵王直至十七世纪尾声的康熙皇帝,以“北纬四十度”为标志的地理文明带意外地拓宽了中国,围绕着长城所展开的冲突、沟通与交融,为竞争双方打开了更加意外也更加辽阔的新世界。当商人创造历史的时候,丝绸之路上赶骆驼的人们都知道,他们将从中国出发走向整个世界,再从世界回到中国,文明的步履因此艰难而络绎不绝,而当用文学去打量和描述这一切的时候,《北纬四十度》是她跨越时空而来的一次回响。

end

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

编辑:段鹏程

上观号作者:书香上海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