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惠州文脉·聚焦」深挖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句子大全 2011-11-07 00:37:04
相关推荐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勇 陈骁鹏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海婵 通讯员 龙门宣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10月29日版面图

近日,记者从惠州市龙门县获悉,当地正投入3600万元打造“中国好人村”——西埔村,预计明年“五一”前完工。西埔村拥有700多年历史,遗存了大量的文化资源。厚重底蕴孕育出古朴民风,一村出现两位“中国好人”,全国罕见。如今,西埔村正充分活化富有特色的文化资源,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西埔村或可成为惠州挖掘与展示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样本。“岭东雄郡”惠州有着山海形胜的雄阔地域,传统古村落更是星罗密布,千百年来孕育出千姿百态的乡村文化。在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惠州乡村文化资源在保护和利用上仍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专家呼吁,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亟待挖掘保护,做好科学规划,打造个性化IP。

700多年古村落古迹保存完好 好人好事蔚然成风

西埔村洋溢着动工建设的火热氛围。现场装运、堆放着各种建筑材料,“中国好人村”项目建设初具雏形。步入村内,“中国好人村”的招牌格外醒目。一座座精致的瓦房映入眼帘,随处可见精美的墙绘,讲述好人故事。好人榜、好人壶、好人广场、好人门楼等处处可见好人元素。未来,这里将展示成百上千幅中国好人故事系列墙画,让游人观赏“打卡”。

西埔村内随处可见“好人”主题的精美墙画 黄伟光 摄

村内古迹众多,保存完好,形成了一道道古色古香的风景线。黄氏荣泰祠堂建筑雄伟,不远处一座四层楼高的青砖木质结构碉楼,与祠堂相守相望;村内几口古井汩汩,与墙壁上的村规家训遥相呼应。“荣泰祠堂、碉楼保存最为完整,始建于南宋末年,有700多年历史了!”村里长辈介绍,以前曾有百户村民居住其中,古井更是孕育了一代代西埔人。

小孩在宗祠前无忧无虑玩耍 黄克锋 摄

不难得知,这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古村落。西埔村,古称下西埔,南宋期间,西埔村西埔围由旧梁村谭田围迁移过来。因位于谭田西边的一大片开阔平地,故名西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西埔村培育沉淀了以宗祠为载体、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宗族文化。如今,全村遍布着族谱、牌坊、楹联、祖训和家规等文化资源。

厚重的历史底蕴孕育出了纯真淳朴、崇德向善的民风。近年来,西埔村先后出现了两位“中国好人”、两位“广东省好人”和八位“惠州市好人”,是名副其实的“好人村”。为何这里好人好事蔚然成风?西埔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子能介绍,追溯源头,西埔祖先先建祠堂,后建碉楼,立祖训,定村规,推崇“积德行善”的古训。村民族人和睦相处,互帮互助,道德因子古已有之,代代相传。多年来村里注重弘扬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2016年,跳海救人英雄黄子能和“独臂雷锋”程木华两位村民荣登“中国好人榜”,西埔村的好人文化远近闻名。

五大体验区打造沉浸式氛围 探索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立足于深厚的文化底蕴,2017年,在帮扶单位惠州市商务局的大力支持下,历时8个月调研后,“中国好人村”启动建设。通过清理沟渠池塘溪河淤泥、拆除危旧房等,完善基础配套设施,西埔村旧貌换新颜。

外在颜值“塑形”,内在乡风“铸魂”。依托好人文化,西埔村创新并实行了许多特色做法:每年开展“西埔好人”的评选;成立了互助合作社;制订了《好人村公约》;设立了爱心基金,扶贫助困,奖教奖学;建起了阅读亭,藏书角;设置了碉楼文化馆,展示村史文化、农耕文化以及其他中国传统文化……其中不少做法具有借鉴意义,甚至全市首创。这不仅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村民生活,也让游客在游览时感染于心,教化于行。

西埔村内的好人照片墙 黄伟光 摄

“中国好人村”的建设不仅仅局限在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等浅层次开发方面,更在于全面盘活和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潜能,打造场景化、沉浸式的互动体验。据介绍,“中国好人村”将建设成集孝、敬、礼、好人文化、互助文化为一体的颂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示范村,分为五大体验区——好人文化体验区、孝文化体验区、敬文化体验区、礼文化体验区、互助文化体验区。例如在礼文化体验区,游客可以体验到印染、文化剪纸等传统技艺,还可以在礼仪小讲堂、文化游戏会和文化故事会上,与省市县好人近距离交流。在互助文化体验区,人们可以参观农耕文化馆,感受亲水田园风光。

走访当天,村里有机水稻进入成熟期,金色的稻浪在风中翻涌;蔬果采摘基地里,农产品的盛宴让人眼花缭乱;鳗鱼养殖场中,游客可以抓鳗鱼,品烤鳗,美味食品令人垂涎欲滴……黄子能介绍,接下来将加大项目推进力度,依托“中国好人村”,联动周边文旅资源,筑巢引凤,发展乡村旅游观光、民宿和农家乐餐饮服务。“下次你们再来,变化就会更加明显了!”他充满希望地说道。

龙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廖俊海介绍,西埔村的探索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当地将持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积极策划组织开展节事活动,打造乡村文化名片,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风、一村一韵”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惠州乡村文化资源待挖掘 需打造个性化IP

西埔村的文化宝藏正在被挖掘出来,然而更多的乡村文化资源还藏在深闺。据不完全统计,惠州目前共有30个国家、省、市级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古村落大多形成于清代之前,广府、客家、潮汕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并保留着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

西埔村美景 黄克锋 摄

据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在惠州市乡村文化遗产中,最大规模的、融合多种艺术门类的遗产,就是上万座百年以上的古屋和上百个基本保存完好的古村。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不少乡村古建筑已经人去屋空。原住民的流失,使传统文化之魂游移。“空心化”导致人才缺失,文化认同断裂导致保护意识淡薄。

“丰富的乡村文化是经过几代甚至几十代人,与自然和社会相互竞争、融合的结果。其本身就蕴含着热忱的人间气息,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无可替代性,同时具有唯一性!”有着丰富的乡村文化调研经验的青年学者曹杰认为,要对乡村文化进行追根溯源,通过深度的挖掘和整理,展现乡村现在或者是曾经有过的特色文化:“并非是千里迢迢将其他地区成功的经验和成果复制过来,出现‘处处马头墙,家家仿古木,村村广场舞’的千村一面状况。”

他建议,挖掘和整理乡村文化,既要包括聚落形成的渊源、熔铸的精神、代表性的民俗节庆、古迹古木、传说故事和人物等古代文化积淀,也要包括近现代的产业、组织、红色基因等。同时,进行一定的总结和反思,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参考和依据,进而提炼出符合村民认知、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志。曹杰认为:“根植于本土的乡村文化才能真正形成特色,持久运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对此,惠州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院长戴学军深表认同。“惠州丰富的乡村文化遗产在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仍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他认为,保护与利用乡村文化遗产要基于三个原则——首先需要系统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文化资源本体,还要保护其得以传承、发展的整个人文社会、自然环境的系统,脱离了这个系统的保护是失真的或庸俗化;其次,要“活化”文化资源,要有物质的、非物质的载体来表现,充分提炼挖掘,融合到乡村的生活与生产中去,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在保护与利用中要体现乡村情怀,避免过度商业化。

他建议,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需要结合乡村振兴,落实到全域旅游的具体项目中去。具体而言,要求相关部门做好科学规划,从文化资源本身的发生发展规律出发,打造个性化IP,获取产业发展动力,“但最重要的是,要回归到从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出发,提升乡村文化事业”。

【文脉众议】

满园春色话乡村

文/曹杰

惠州位于五岭之南,东江之滨,这里山海相拥,物产丰饶。如果将这座城比作是一座气象万千的花圃,那么遍布于溪流山川之间、文化相近、气质不同的乡村,便是这座花圃中异彩纷呈的花朵,共同构成了满园春色。行走在惠州的乡村,无论是群山之间的龙门,还是大海之畔的惠东,抑或是日新月异的仲恺,虽然气质不同,但是流露于乡土之间、让人顿生暖意的质朴与厚重却是一致的。

这种质朴,包括民风上的淳朴。每次我们深入乡村做文化挖掘和整理工作,用敬畏之情看着村中的长者翻开陈旧的族谱,用心听他们讲起过往时,总会与村民心灵相通,感受到他们的自豪与淳朴。在行走的过程中,不仅得到村民的礼遇,还和村民成为朋友,我们成为了他们的代言人。或许,正是这种淳朴之气,让惠州人有了无惧风雨的力量,最终凝练成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的惠州精神。

这种质朴,也包括民俗上的古朴。在惠州的乡村,大者百余户,小者三五户,都会建有自己的祠堂,供奉着本族的先祖。即便是地瘠人少的山村,祠堂也是最耀眼的建筑。从新春上灯到重阳敬老,祠堂承载着对先祖的记忆,也承载着四时轮回、慎终追远的情怀。虽然很多祠堂已经凋敝朽坏,但是红白喜事、节庆团圆之际,大家还是会自觉回到这里,敦叙血脉一家之情,使民德归于淳厚。此外,如婚嫁的六礼、春节的“送穷”等乡村民俗,依然保留了唐宋时的余韵。这些民俗在千里之外的中原故土,很多都已经难觅踪迹。

如果说质朴是一张质地优良的宣纸,那么厚重之气就是一支巨笔,勾画出乡村的文脉与色彩。明代惠州“湖上五先生”叶春及,是著名的方志学家、执拗知县。从他的《先府君退斋先生先孺人方氏迁墓志铭》可以得知,其母亲方氏是“归善海滨赤岸人”,幼时面对凶残的山贼,沉着冷静;成年嫁到夫家之后,面对窘迫的生活,大度从容;年长面对家族的庞杂事物,条理分明;中年后面对外嫁遗女生活苦难,节省用度,真心相助。她的一生,可谓海量汪涵,也深深地影响并成就了叶春及。

数百年过去,时至今日,铁涌镇考洲洋畔赤岸村依然是方氏的聚居之地。这里以养生蚝而闻名。行走在海滨,常看到头戴凉帽的妇女,忙碌于阳光炽热的蚝场。她们那坚毅的眼神、充满善意的表情、古铜色的肌肤,和叶春及笔下的母亲异常神似。这种厚重之气,一脉相承,经过数百年的沉淀,浸染了惠州人的性格,砥砺了岭东雄郡的雄武气魄。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富有个性的乡村是一座文化富矿,每个靠近她的人都能在这里汲取营养。但是随着很多乡村的空心化和同质化,这些传承已久的古老文化也开始慢慢消散。未来,即便是无法延续那些文化形式,至少要将其用文字记录下来,传之后人,让其滋养更多的人。

【文脉一周】

2021年冬春航季将于10月31日开始,届时惠州机场每周计划航班架次达到450架次,通航34个城市,并新增兰州、万州、绵阳、西双版纳、兴义五个城市的航线。

近日,“惠州十大红色名片”“惠州十大红色遗址”评选结果出炉。叶挺、秘密大营救等入选“十大红色名片”,东江纵队纪念馆、挺秀书院等入选“十大红色遗址”。

日前,首届广东农业科技创新产业大会举行,惠州惠城区丝苗米产业园在全省177个省级以上产业园中脱颖而出,入选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十大科技创新示范园。

日前,惠州市交通规划与建设事务中心在惠州市中介超市发布采购公告,涉及惠州西湖景区旅游基础及配套工程(一期)包含下角南路下穿隧道、丰山游客集散广场、地下停车场和地面大巴停车场以及附属工程,项目总投资约14.69亿元。(李海婵)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光宇

【来源:羊城晚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