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一个豪华天团里写散文的扛把子 却偏偏要跨界写诗(结果备受讥讽)

句子大全 2008-01-06 06:55:09
相关推荐

漫说曾巩能不能写诗

0北宋文坛散文、诗歌与词齐头并进、蓬勃发展。犹如三个体裁不同的圈子,各有群主和骨干。一般人扎根一个圈深耕,成绩或大或小。一些躁动的灵魂偏要打通任督二脉,出圈跨界。大神级人物苏东坡在诗、词、文三圈都混得风生水起,获赞无数,颇多传世精品。古文圈群主欧阳修不甘寂寞,钻进词圈,风格一变,写出脍炙人口的名篇。大咖黄山谷在诗歌圈开宗立派当上了“江西诗派”的鼻祖,却又染指长短句,赚足了眼球和掌声。

凡事都有例外,有一位豪华天团里扛把子写手,眼看着群主和群友都跨界玩得挺嗨,于是也放飞自我出圈写诗。悲剧的是任凭他如何努力,却总是不被人认可。圈里圈外都批评他不会写诗,否定声不绝如缕,一直延续到明清之际。他就是被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曾巩。

对曾巩的批评,可以同时代的彭几为代表。彭常对人说,生平有五恨,一恨鲥鱼多骨、二恨金桔带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诗,一时成为京中笑谈。曾子固是曾巩的字,事见其侄诗僧惠洪所著的《冷斋夜话》。

彭几,北宋的音乐家、诗人,是一个类似东方朔的人物。他生性豁达、多才幽默,皮囊里藏着一个有趣的灵魂。他以挑剔的眼光看待曾巩的诗,不屑地认为曾巩写诗纯属玩票,不专业,水平约等于幼小衔接,连个小升初阶段都够不上。

彭几五恨遍涉当时的生活现象,前四个基本都有客观标准和统一认识,说出来易获普遍赞同。后一个则带有浓浓的主观色彩。人们常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诗会不会写、写得好不好见仁见智,都是自己心里的哈姆雷特。于是问题来了,曾巩的诗真如彭几所说的那样不堪吗?

追根溯源,《大风歌》不就是闾里无赖信口开河的三句顺口溜吗?凭什么被后世赞为千古名篇?书剑不成的一介武夫,四句感慨又凭啥冠以《垓下歌》奉为“慷慨激烈”的典型?我觉得曾巩当年一定会愤愤不平地这么想,因为他不是一般人:幼时能脱口吟诵,十二岁即能作文,38岁带着自己的三个弟弟两个妹夫六人一起考中进士,名扬天下轰动一时。那一科一家人中进士的另有苏轼兄弟,不过两人而已,从哪看他都妥妥的一个牛人。

不会写诗的曾巩当年所写的诗一定不少,因为流传至今的古体诗有192首,格律诗有252首,合计443首(据陈杏珍,晁继周点校的《曾巩集》统计)。这个数量远远赶不上陆游,但与同时代会写诗的彭几诗歌流传为零相比,则是个大大的富金矿了。

老实低调的曾巩不理会外界的风言风语,如同拂去眼前的蛛丝一样,毫不放在心上,更不分辨解释,他的座右铭是“风标闲淡易为安”(《寄晋州孙学士》)。在认真完成本职工作、当好为百姓服务、为皇上负责的地市级干部以外,业余时间都是紧密地团结在以欧阳修为中心的诗文圈周围,高举“诗文革新运动”的大旗,积极认真地投入到创作实践中去,像一头老黄牛一样默默耕耘。

散文以外,他用诗歌的形式广泛而丰富地反映时代与生活,同情民生疾苦,指陈批评时弊;他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写景抒怀;他也写送别、应酬、唱和等内容,但不作无病呻吟,表现出真情实感。一句话,他的诗呈现出鲜明的多元化特征,不乏好作品。

先看几首七绝:

咏 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托物言志,针砭小人得志现象,含义深长,引人深思。

城 南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取景清新,意境融彻,语言平实,清微淡远。

夜出过利涉门

红纱笼烛照斜桥,复观翚飞入斗杓。人在画船犹未睡,满堤明月一溪潮。

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几笔白描,一幅国画。

垓 下

三杰同归汉道兴,拔山余力尔徒矜。泫然垓下真儿女,不悟当从一范增。

纯是议论,深揭原因,婉转警示,须重贤才。

再看几首七律:

谒李白墓

世间遗草三千首,林下荒坟二百年。 信矣辉光争日月,依然精爽动山川。 曾无近属持门户,空有乡人拂几筵。 顾我自惭才力薄,欲将何物吊前贤。

简述现实场景,高度评价影响,感叹先贤身世,表达仰慕心情。首颔颈三联对仗,起承转合极为工稳。他似乎偏爱七律于前三联对仗,屡次三番地使用,典型者还有《水西厅书事》《圣贤》《雹》《盆池》《遣兴安州》《酬王微之汴中见赠》《仁宗皇帝挽辞之二》《简翁都官》等等。

他对新生事物有着浓厚的好奇心,对起于唐而盛于宋的首句用邻韵(后被明代谢榛称为“孤雁出群格”)不甘人后追逐潮流,甚至在创作中念兹在兹。他的166首七律中,有18篇首句用邻韵,占比近11%;在79首七绝中,有12首开头用邻韵,占比15%多。

对于末句用邻韵的形式,虽然尝试较少,但他不会缺席。

送元厚之资政致仕归苏州

笑指家园是五湖,画船东下载图书。收功玉铉丹青后,得老铜楼羽翼初。

醒醉放怀从野服,登临乘兴属安车。都门饮饯光华盛,不独当年有二疏。

全诗用“虞”韵,最后却用了“鱼”韵的“疏”字作结。用西汉疏广、疏受的名人典故盛赞元厚之,既有事迹行为相近的内在逻辑,也是情之所至水到渠成之举。在表情达意与形式抵牾的情况下,他既保持七律格式,又绝不妥协,试图蹚出一条折中的通途。

七律《雨中》直抒胸臆,展示他晚景生活、低调性格和一生情怀。

愁烟苦雨今朝是,小屋深扉野性怜。

偶似鲁连能肆志,肯如刘备耻求田。

贫谙亲友难过饮,病笑诗书可枕眠。

欲会此心何自适,平生消长任陶甄。

先描写天气和自己居住环境,赋中有比;次表白像鲁仲连一样参与国政做出成绩只是偶然,但和刘备一样以追求个人私利为耻辱;再写生活拮据请不起老朋友喝酒,但满足于有诗书相伴;终写一生进退不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而靠君王和掌权者赏识提拔。结句的意思只有含蓄表达点到为止最合适,突出个人的天资和努力,不符合曾巩低调做人的个性。用一个“陶甄”典故收束,让读者自己体会更耐人寻味。很多话直白道出一览无余就没意思了,特别是在

诗里。这句由“先”韵转到最后的“真”韵,虽是用邻韵,但自然熨帖,没有生硬的感觉,没有炫技的痕迹,是服从内容需要迫不得已也非常恰当的选择。

后人把这种用法称为“孤雁入群格”,相形之下这种用法比首句用邻韵少了许多。唐诗里偶尔出现属于基因变异,并非主流。但曾巩敏锐地感觉到在严谨的格律用韵中可以偶一为之的灵活性,并与表达内容水乳交融地用于自己的创作实践,让人仰止其识见,佩服其的才学。

最懂曾巩的当属钱钟书,他对曾巩的诗作了中肯的评价:他的诗歌创作成就足与前辈诗人苏舜钦、梅尧臣相比,“就‘八家’而论,他的诗远比苏洵、苏辙父子的诗好,七言绝句更有王安石的风致”(钱钟书《宋诗选注·曾巩简介》)。

可能是曾巩创作的步子迈得有点大,也可能是他无暇或无意关注格律诗的写作细节,这让彭几等人感觉他的诗有些不伦不类,有些叛逆。实事求是来看,曾巩的诗也的确存在一些瑕疵,主要为以下几点:

1.虽然以散文入诗是宋代诗坛的风气,但很多诗人兼用比兴手法,曾虽也如此,但相形之下,则显得“赋”法过多,流于单一,形象和意境上差点意思;

2.曾巩的七言优于五言,古体都还行,格律诗则有高下。五言绝句仅存一首,还是仄韵古绝;五律仅十七首,多不工、有几首更甚。合律的仅仅《寄王荆公介甫》《和郑微之》等五六首。极个别的还感觉比较水;

3.七律较规范,但也常有出律处,犯复的情况颇多见。比如一诗两用“万里”而非必须,“华发”“毫发”同出等低级的瑕疵多见,非修辞需要而不注意避同,明明可以精细却偏偏粗糙,感觉写作有点随意,不走心,缺乏推敲审视精益求精的态度,给人不够严谨工稳的印象;

4.在用韵等某些方面不为时人接受,除上所言外,其余如考之于《广韵》,其四声同用、独用,虽有独特处,也易受人诟病;

5.曾诗给人印象整体上没有工整严谨的精细感,极少先得我心的认同感,缺乏耳目一新的惊喜感。总览诗作,不太能找出让人惊艳的金句、警句、佳句,缺少炼字、炼句的功夫,等等原因,造成他新作甫出即默默无闻不受关注的情况。

历史仿佛跟曾巩和彭几开了个玩笑。曾巩的诗名因彭几的批评而引发好奇,蹭了热点,增加了流量。最让曾巩笑到九泉倍感欣慰的是,无须自辩,一场笔墨官司打到明清,自有人主动为其辩诬,最终获得更多评论家的首肯。

让彭几始料不及的是,他的诗名与其侄惠洪并列,但在诗坛上没留下一丝痕迹,出名反倒因这五恨的调侃。千年后张爱玲发现、欣赏、借用——揉碎后加了点自己的馅料。张说“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见《红楼梦魇》),总结得更为简洁客观,美食、美景、美文包揽,点出了人生难得完美的遗憾,其影响也更大,被当代很多文青模仿。

估计彭几也不会料到自己竟以这种方式刷了一千多年的存在感,最终被一个不世出的天才欣赏、模仿。相较于调侃对象曾巩,能收割一个颜值与文采俱佳的女粉丝,也算差可宽慰的幸事吧。

y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