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溜须拍马 眼中钉(一举三得”这3个成语原来都跟此人有关)

句子大全 2009-04-03 15:00:12
相关推荐

写在历史边缘,请关注“聊史补丁”

说起“溜须拍马”,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而且很多人都非常厌恶与此类人打交道。都知道“溜须拍马”就是讨好奉承、拍马屁的意思,尤其是有些小人非常善于拍领导的马屁,投其所好,然后步步高升。历史上不乏其人,比如著名的安禄山借着“不识太子只识皇帝”讨唐玄宗欢心的故事。那么,这个成语最早和哪个人有关呢?

那就是宋真宗和宋仁宗时期,有一位名叫“丁谓”的大臣。丁谓(966—1037),字公言,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官至参知政事(副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相)。

其人第一天赋异禀,过目不忘。宋代著名文学家王禹偁曾对其文章赞赏有加,叹曰:“自唐韩愈、柳宗元之后,二百年始有此作。”赞他是“今日之巨儒。”更为难得的是,他还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全才。棋琴书画、诗词音律,天文地理,无所不晓。名句“草解忘忧忧底事,花名含笑笑何人”这广为传颂的名句就是出自他的笔下。

第二文武双全。丁谓不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且善于出谋划策,带兵出战。曾平定过西南叛乱,《宋史丁谓传》记载:“初,王均叛,朝廷调施、黔、高、溪州蛮子弟以捍贼,既而反为寇。谓至,召其种酋开谕之,且言有诏赦不杀。酋感泣,愿世奉贡。乃作誓刻石柱,立境上。”大意是丁谓奉命前往,他首先命令停战,不惜亲身涉险,入溪洞见其首领,施以三寸不烂之舌,先用带有皇帝赦免不杀的诏书安其心;再用锦袍、银帛相赠许之以利,使叛民感激涕零,纷纷表示愿意世代奉贡朝廷,并将誓言刻录进石柱竖在边境上以表诚心。就这样,丁谓兵不血刃解决了一桩叛乱,西南地区从此很长一段时间都很太平。

第三政绩显著。其担任三司使(财政部长)期间,广调研、制定赋税标准,上报朝廷备案,利国利民。大中祥符年间,禁宫失火,楼榭亭台,烧了个精光,真宗命丁渭修葺宫廷。丁谓采取了“挖沟取土,解决土源;引水入沟,运输建材;废土建沟,处理垃圾”的重建方案,命人将街衢挖成壕沟以取土,再把水引入壕沟,以便将城外的建材通过水路运进城中,等房屋建好后,那些壕沟又成了废墟垃圾的回填场所,不仅“省费以亿方计”(沈括《梦溪笔谈》对此有记载),还大大缩短了工期。成语“一举三得”即由此而来。

大家心内肯定纳闷,这么有才华的人,怎么会和“溜须拍马”扯上关系呢?

原来宋真宗在位的一段时期,宰相是寇准,副宰相就是这位丁谓。显然寇准的官阶比他高。于是丁谓就经常向寇准献媚。有一次,两人在一起用餐时,寇准的胡须上沾了一些米粒,丁渭赶紧弯着腰上前,伸出手轻轻的为寇准溜胡须,还借机夸奖寇准的胡须有多么漂亮。寇准说了这么一句话:“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大意是“难道世间还有替人溜须的宰相吗?”自此,丁渭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溜须宰相。后“溜须”与“拍马”并用,成就了“溜须拍马”一词。

正因丁谓善于察言观色,“溜须拍马”,精于讨好皇帝和上司,故步步高升,直到坐上了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宰相之位。正因为他有才无德,臭名昭著,尤其是诽谤寇准,导致寇准被贬官,老百姓对其更是痛恨至极。故当时民间有一首民谣:“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歌谣中的“丁”,指的就是丁谓,“寇老”指的就是寇准。于是,“眼中丁”的说法逐渐流传开来。到后来,“丁”就慢慢地演变成了“钉”。

使奸耍滑之人,其下场自然好不到哪儿去。丁谓得势后愈发大胆,勾结宦官雷允恭,将送往内廷的重要奏章先行过目,以达到把持朝政的目的。后来这种专权被人揭发出来后,惹怒了当时垂帘听政的太后。于是雷允恭被诛杀,丁谓也被罢相,贬为崖州(今海南省)司户参军,四个儿子全被降黜。当丁谓被罢免时,宋州人奔走相告,相互祝贺:“眼中拔钉,岂不乐哉!”(《新五代史·赵在礼传》)

在此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纵是再有才华,如果为人奸邪,不走正道,终归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

写在历史边缘,请关注“聊史补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