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油菜花经济”成为徽文化又一张重要名片

句子大全 2017-01-02 20:38:28
相关推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磊 王海涵)在“中国徽文化之乡”安徽歙县,眼下正是油菜花烂漫的时节。相对曾经享誉世界的歙砚、徽墨,如今“油菜花经济”已成为当地又一张重要名片。

放眼大江南北,不仅是歙县所在的黄山地区,近年来,江西婺源、浙江淳安、江苏兴化、陕西汉中、云南罗平、青海门源、内蒙古呼伦贝尔等地,均着力打造“油菜花海”IP,通过网络传播吸引大量游客,不仅提升了乡村人气,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也为乡村青年搭建了创业平台。

皖南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垂直高差明显,有利于打造“花海”景观,加之粉墙黛瓦的徽派民居映衬,别具诗情画意。歙县文旅部门给出一组数据:2019年,歙县油菜花观赏地农家乐收入近4000万元。2021年,预计全县因油菜花吸引游客近60万人,油菜花全旅游产业链将收入3.8亿元。

不过,当前油菜花经济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花期较短,势必造成客流的季节性波动,难以实现均衡发展。此外,对于村民来说,红利覆盖面不够宽,距离共同增收的目标,仍有一段距离。加强政府顶层设计、引入社会资本、创新多种业态,势在必行。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前往皖南山区,展开深度调查,探寻油菜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油菜花为何“红”?摄影、直播功不可没

油菜是重要的油料作物,我国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不过这种乡间寻常的农作物成为观光景观,只是近年才有的事。摄影爱好者无疑是最先“推手”,正是他们在山间的常年蹲守,才使得鲜为人知的花海美景逐渐被外界知晓。

霞坑镇石潭村,在油菜花没有“走红”之前,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村落。23个村民组散落在山头上,2005年以前,不通公路,连一日三餐所需的大米都是徒步挑上去的。

石潭油菜花景 王磊摄

2009年左右,因摄影爱好者的发掘和传播,奔着油菜花来的游客逐渐多了起来,有时甚至“人满为患”。霞坑镇党委书记汪敏向记者介绍,现在油菜还没完全开起来,一天就来了2000多人。2018年和2019年平均每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曾有一天,100多辆旅游大巴车开进了村,让当地应接不暇。

石潭油菜花景 吴炳山摄

相隔不远的杞梓里镇坡山村,同样也坐落在半山腰,之前因为土地贫瘠,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空心化”严重。2012年,一位摄影爱好者的到来让坡山村党支部书记方四清敏锐地意识到,坡山村也可以像石潭村一样,借着油菜花景,把绿水青山推介出去,让村民吃上生态饭。

农民出身的方四清自己花1万多元购置了单反相机,免费为摄影师提供食宿,跟着摄影师后面学拍照,把照片分享在各大摄影论坛和QQ群里。久而久之,坡山村逐渐有了名气,全国各地的摄影师都来此蹲点拍摄,有时就借宿在村民家,也带火了当地的农家乐。

摄影爱好者在坡山村取景 方四清摄

“摄影人追求角度、光影,这里有山有水,错落有致,看起来很有意境,符合艺术之美。”合肥的一位摄影爱好者早在17年前就曾到歙县拍摄创作,见证了皖南油菜花走红的全过程。他在现场向记者感慨,一张张油菜花的美图上网传播,可能会引来一批摄影爱好者,不过要想“炒红”一个“摄影点”,需要持续多年的努力。而现在,随着网络直播风口的到来,有着数百万粉丝的账号能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景点“一夜走红”。

村民吴炳山是桃花山庄农家乐老板,同样也是一拨拨前来摄影的旅客教会了他拍摄、修图。遇到花期,“不务正业”的吴炳山就拿着手机和三脚架四处拍摄,实时“播报”油菜花长势,很多游客正是看了他的直播才来这里旅游。

相比吴炳山,拥有60多万粉丝的抖音主播“黄山婷婷”无疑更具传播力。“欢迎您来我直播间感受春天的第一缕气息,看金灿灿的油菜花。等到城市风景都看透,乡土才是最好的归宿……”“黄山婷婷”本名陈婷,导游出身,有着丰富的文旅知识储备以及专业的表达能力。连日来,歙县三阳镇梯田油菜花开放,她在花丛中直播,让五湖四海的朋友“云赏花”,不到半小时,就有超过10万名网友观看。很多网友留言咨询旅游路线和食宿价格。

在歙县副县长江成永看来,油菜花如同一座桥梁,促进城乡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村民从城市游客那里学会摄影、直播技术,受到了审美的启蒙,有助于乡村文化振兴。更重要的是,他们形成了文化自觉,成为油菜花景观最活跃的“传播者”。

花为媒,“乡创”试水多种业态

油菜花火起来了,商机随之而来,创业青年率先试水,办起了农家乐、民宿。

大年初三之后,吴炳山的农家乐15间客房爆满,很多是来自南京、芜湖的短途游旅客。“3月初到5月客流量大,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他笑着说。

吴炳山和妻子汪杏霞都是初中毕业,之前贩过茶叶、修过拖拉机,日子过得紧紧巴巴。2011年,他们依托老家宅基地,起先建了5间客房,开起农家乐。

2017年,村里的公路拓宽了,这给自驾游提供了便利,游客越来越多,汪杏霞趁着势头,在家门口和附近山坡最显眼的地方种了5亩油菜花。到了花期,客人提前10天才能订到房,他们甚至抱怨:“景色这么好,怎么不多建点客房?”

清明以后,油菜花谢了,汪杏霞就种上向日葵,7月种百日菊,冬天种红梅,“只要花开着,就不愁客源”。现在他们的农家乐有15间客房,每年收入近20万元。

坡山村“水墨山川”农家乐傍山而建,站在观景台,一眼望去全是金灿灿的油菜花。35岁的方炜过去曾在浙江开饭店,现在既是老板,又是主厨。最初父母经营农家乐,两位老人实在忙不过来,只好把他召唤回来。

自方炜回归后,农家乐开始“换挡升级”。客房扩建至22间,可以接待上百人同时用餐。在餐饮界打拼多年,让他更懂得“如何抓城里人的胃”。父母过去用土灶烧菜,客人多的时候,火力跟不上,菜不入味,还经常手忙脚乱。方炜买来大型煤气灶,亲自烹饪,不断创新菜品,“要想留住客人,一定要把他们的需求放在首位,让他们找到家的感觉”。

“十几年前,没人觉得油菜花是一种资源,村里年轻人,都逼着自己走出去、学手艺。”方炜发现,这些年很多年轻人回来了,有的人开农家乐,有的人则为农家乐建设配套做起了装修生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方炜一样,越来越多“乡创”开始返乡,围绕着油菜花做起了文章,不同的创业业态应运而生。

黄山市永胜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方永年,2005年从杭州回到歙县,累计投资2000万元,将废弃的茶厂改建成艺术写生基地,作为中国美术学院教学写生基地。

每年春天,碧绿如黛的新安江水和沿江的油菜花相映成趣,当地政府顺势举办“写生节”活动,北京、天津、浙江等地美术学院的师生纷至沓来。“一年接待2000多人,不成问题,200多个床位供不应求,我们还提供展览、工作室、会议室等一条龙服务。”方永年说。

“写生的师生回校后,自然会策划作品展览,还会带家人、朋友来重游。”方永年认为,这些艺术作品也是油茶花景观的重要传播载体。据他介绍,全国有十几位知名艺术家在基地成立了工作室,他们的作品不仅是对当地生态自然的展示,也是对徽州历史文化的弘扬。

政府扶持引导,“种油菜就是种风景”

油菜花景点可以一夜爆红,但是油菜花经济的发展必须循序渐进,离不开地方政府的产业扶持与政策引导。

“石潭村有1000多亩油菜花,三分之二是老百姓自己种植的,政府补贴种子和化肥。”霞坑镇党委书记汪敏说,油菜花带来的“红利”显而易见:一到花期,当地茶叶、笋、核桃等土特产供不应求,甚至老百姓摆摊卖矿泉水都能赚钱。

自2016年起,黄山市农业部门制定全市景观油菜种植区划,以景区、摄影点、旅游公路沿线、主要河两侧等为重点,打造20个重点区域油菜示范片。截至2020年,油菜示范片实现旅游收入15.8亿元。

此外,黄山市财政每年拿出专项奖补资金150万元,用于示范片油菜种植补助和先进区县、先进示范片年度奖励,并按苗期30元/亩、花期30元/亩的标准补贴农户种植。

“今年,我们对油菜种植点进行优化整合,全市重点区域油菜示范片增加到23个,涉及31个乡镇、62个行政村,面积增加到21500亩,实现‘种油菜就是种风景’。”黄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研究油菜育种30年的安徽农业大学副教授朱宗河分析,发展油菜花经济顺应国家重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战略。油菜“搭台”,实现经贸唱戏、科技唱戏、旅游唱戏、文体唱戏,是地方经济快速转型的需要。

不过他也坦言,由于油菜花季节性明显,会降低配套设施建设投入的效益。“油菜花海存在旅游产品单一的问题,没有门票收入,没有参与性的娱乐项目,缺乏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

在他看来,要想实现油菜花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资金持续投入,旅游部门和农业部门应合力通过政策、项目引导企业、合作社、大户参与创意油菜花海建设。

目前,黄山市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研发、打造从苗期到花期均可观赏的创意油菜景观,力求实现“一年四季有花看”。

朱宗河团队承担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景观油菜新品种选育及应用项目,在黄山市休宁县的油菜花海中套种小麦或蚕豆,用色差勾勒出线条和色块,塑造创意图形、文字。

2019年,休宁县种植景观油菜花田2890万亩,打造出“凤凰于飞”“美丽皖南”“双龙戏珠”“嫦娥飞天”等创意油菜花海,推介镇、村旅游和徽文化。当年,全县接待游客41.13万人次,油菜产业综合效益达1.4亿元。

创意油菜景观 朱宗河供图

同样在歙县,当地针对古城、村落、云巅、江畔、田园等不同场景,进行油菜花海的景观设计。“只有把山川、云海、花海这些空间生态资源变成资产,才能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江成永看来,形成“一产种植、二产加工、三产旅游”的全链条,就能让油菜花成为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从而破解旅游衍生、附加产品难卖、卖不上价的问题。

朱宗河建议,油菜浑身都是宝,创业青年应投身全价值链发掘,围绕油菜的根茎、叶、花、种子做文章,加大对蜂蜜、菜薹、高品质菜籽油、油菜花食品、彩色油菜花化妆品等的开发力度。“政府应加大科技投入,加大不同叶色、不同花色等油菜品种的选育和应用,从品种角度解决油菜花海季节性局限。”

壮大集体经济,实现“花海”红利普惠

发展油菜花经济的根本出发点是实现村民共同增收,巩固扶贫攻坚的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序衔接。但从现前阶段看,村民增收渠道较为狭窄,局限于农家乐与民宿等低附加值的服务业,往往是“花海”叫好不叫座,红利难以惠及每户村民。

记者在石潭村了解到,近年来政府在基础设施上投入数千万元资金,拓宽了上山的道路,建设了观景台、停车场等设施。但是对于石潭村这些众多“网红”景点来说,由于并非景区,没有门票收入,旅游收入只能来自农家乐的接待和土特产的现场零售。

在油菜花盛开的时节,每天来自市场、公安、交通、环卫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及镇村干部近80人,在山上山下维护秩序,其人力成本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很多旅行社带团来,常常是小红旗一挥、大喇叭一喊,逛完就走,没有留下收入,还会留下垃圾。”一位镇里的工作人员说。

这位工作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9年,这个4000人的村庄旅游收入接近千万元,但真正受益的只有200多户,村集体经济并没有因此壮大。旅游旺季,村集体和交通企业合作运营上山摆渡车,也只有10万元左右的收入,还要用于支出山上工作人员的人力费用。“从现实来看,不能指望所有村民都成为经营户,但是政府在人力财力上的巨大投入,希望的是所有村民都能受益。”在他看来,只有壮大村集体经济,才能让每户村民得到分红,从油菜花经济中获益。

农庄外的油菜花风景 王磊摄

发展集体经济,要想取得所有村民的共识与支持,并非易事。在坡山村,2015年,村里成立四季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鼓励村民入股,共同分红,但最终只有13人入股。

方四清一心盼着着把村民来进来,一起干,随后又牵头成立了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以村里的集体土地入股,建起了四季海农家乐。这几年,农家乐年均营业额100万元左右,附近十几个村民在此就业。

不久前,合作社又流转了60亩土地,着手整体打造花海景点,除了给每户村民500元土地流转费之外,额外再加每亩500元的补贴,为的就是提高村民的积极性。

这些年来,方四清越来越认识到,现代农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统一规划,形成规模效应,在这过程中,集体经济只有壮大了,村两委才有更强大的“话语权”,才能组织村民一起按规划发展。

“回到油菜花海的打造上,农户单打独斗,在屋前房后随手种点油菜花,难以形成大规模连片风景,没有视觉震撼。”方四清说,必须由合作社统一规划,村民统一种植,统一造型设计,同时在春季之外,轮种其它花卉和果树,才能确保一年四季花不断。

诚如方四清所言,油菜花经济普遍进入了“2.0版本”阶段,客流已不再是问题,接下来要解决的是,如何提升服务品质,实现村民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富裕”。

曾在上海打工多年的方四清坚信,年轻一代观念更加解放,有能力解决上一代留下来的发展问题。几年前,年近六旬的他说服儿子方威从珠海一家央企辞职,回来负责农家乐的运营,此后,又有外地的大学生相继来到坡山村创业。这种“回流”现象让村民看到了产业“后继有人”的希望。

“可以说,油菜花经济的兴盛,让年轻人对农村有了信心,他们看到了希望,如果没有他们的加入,就没有真正的乡村振兴。”江成永感慨道。

(视频由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磊拍摄、剪辑 部分素材为方四清提供)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