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文化大革命后 性也是一场革命(看王小波这样描述“黄色小说”)

句子大全 2016-11-05 05:09:08
相关推荐

文化大革命后,性也是一场革命,看王小波这样描述“黄色小说”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王小波

可能你并不认识王小波,但你肯定听过这样一句话:“一辈子很长,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1952年,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他被称为“中国的乔伊斯和卡夫卡”,是一个极具浪漫主义的男人。

17岁的他怀揣着“浪漫的救世情怀”下乡到云南做知青,没想到下乡插队的枯燥生活,以及处处被安排的荒诞日常,让王小波深恶痛绝,也是那时候他开始他开始深入思考人类生存及自由的命题,这也是激发王小波创作的一大因素。

后来,以云南下乡生活为蓝本,王小波创作了一系列杂文和小说,尤其是《黄金时代》,王小波最为满意,这部小说从起稿到最终定稿,足足用了20年。

《黄金时代》的出版之路1992年,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在香港和台湾地区出版,并且获得第十三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可没想到,《黄金时代》在台湾、香港很受欢迎,好评如潮。但是到了内地,王小波的作品在出版的时候却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

而他的书之所以出版不了,是因为很多东西都越界了,最主要的是,他的作品中有很多性描写,还描写得特别细致!当时的文坛犹如“一潭死水”,评论家们宁愿从那些晦涩的小说中阐释出莫名其妙的美义来,却对那些又好读、有深刻、又有创意的小说避而不谈!

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几乎没有编辑和出版社会认为这类书是容易出版的,就算很多编辑很喜欢王小波的书稿,但谁也不敢发。

最终还是华夏出版社的编辑赵洁平,是她力排众议把书出版出来的。

回忆起第一次读《黄金时代》,赵洁平也感慨万分,她说刚看了一眼就觉得这本书可能出不了,一开始关于“破鞋”的讨论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性的描写,在出版时是无法过关的。

她本来想退稿,但是不太好意思,还是继续往下读,这一读不要紧,整个人都被王小波的小说深深吸引了。

书稿中对人性的追问和对生存状态的关注,让她有一种阅读世界级大师作品的感觉,读完这部书稿之后,赵洁平就决定,不管怎么说,她都要把这本书出版出来!赵洁平当时读完后决定帮王小波一把,趁总编辑外出的时候,让《黄金时代》在国内正式出版,此时距出版已过去两年。

但是《黄金时代》出版后在发行上也遇到很多困难,不能参加订货会,大型书店不让卖,广告也打不出去,王小波当时就只好和朋友一起,推着自行车,后座带两捆书,到小摊兜售,后来这本书才慢慢流传起来!

性也是一场革命

革命力图打破旧有的秩序营造崭新世界,恋爱男女也极力突破两性限制追求个性解放,但当革命成了犯罪,社会压抑了人性的存在,男女也只好通过性关系渴求快乐、自由。

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王小波,用文字将文革塑造成一场糜烂的狂欢,就像《黄金时代》里是性拯救了王二和陈清扬,所以陈清扬宁愿一起短暂逃离这个由别人设置的扭曲世界,逃往山间,成全王二的“伟大友谊”。

在王小波眼里,人性的摧残无处不在,陈清扬与王二只有将自己摧残够了,才会随之产生性欲狂欢后的真实快乐。

和那些惺惺作态的人相比,王二来得更直率痛快。

高晓松、鲁豫等文化名人对王小波赞口不绝王小波以其深邃的思想和飞扬的文采,为一地鸡毛的中国文坛注入新的活力,就如投入死水中的石子,激起了很多人心里的浪花!

高晓松多次在节目中流露出对王小波的崇拜,他说:

“以我有限的阅读量,王小波在我读过的白话文作家中绝对排第一,并且甩开第二名非常远,他在我心里是神一般的存在。”

而我最佩服的是他的勇敢、大胆,他从不随波逐流,敢于揭露社会流弊,活得简单纯粹,但又深刻而有内涵。

鲁豫在松果生活“LIFE+”演讲现场说到:

我记得我刚刚读到他的文字,我觉得所有的字我都认识,可是他们组合在一起,有一种诡异的力量。打个比方,如果我的人生是一个建筑,文学应该在地下一层,听起来很不重要、不起眼,但它却是搭起一切的基础。而王小波的文字,好像是在我的地下一层里面,扔了一些很奇怪的东西,他们有着无坚不摧的那种破坏力,但是又有着超强的愈合力、唤醒能力。

在许多读者粉丝心中,也许正是讲真话这点,最能引发灵魂震颤和情感共鸣吧!

最终,王小波活成了那个最“有趣”的人!

如果你想在喧嚣中还保有一丝清醒,如果你想在平淡生活中追寻有趣的灵魂,开始读王小波吧!

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以下链接购买!让我们开启和这个有趣灵魂的心灵对话。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