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论语说文之一〇二——《笠翁对韵》之“十蒸”

句子大全 2013-03-22 11:13:26
相关推荐

撰稿:成宇 | 主讲:成宇

童声诵读:刘紫艺 指导教师:张晓蓉

上期答案

镜心普照,但凭文章,平奇浓淡不冤渠。

《笠翁对韵》之“十蒸

苹对蓼(1),莆对菱(2)。雁弋对鱼罾(3)。齐纨对鲁绮(4),蜀绵对吴绫(5)。星渐没,日初升。九聘对三征(6)。萧何曾作吏,贾岛昔为僧。贤人视履循规矩(7),大斧挥斤校准绳(8)。野渡春风,人喜乘潮移酒舫(9);江天暮雨,客愁隔岸对渔灯(10)。

谈对吐,谓对称(11)。冉闵对颜曾(12)。侯嬴对伯嚭(13),祖逖对孙登(14)。抛白纻(15),宴红绫(16)。胜友对良朋(17)。争名如逐鹿(18),谋利似趋蝇(19)。仁杰姨惭周不仕(20),王陵母识汉方兴(21)。句写穷愁,浣花寄迹传工部(22);诗吟变乱,凝碧伤心叹右丞(23)。

注释

(1)苹对蓼(liǎo):苹、蓼,均为水生植物。

(2)莆(pú)对菱(línɡ):莆,通“蒲”,蒲草,水草名。菱,菱角。

(3)雁弋(yì)对鱼罾(zēnɡ):雁弋,一种尾端系绳子的用于射大雁的箭。罾,鱼网。

(4)齐纨(wán)对鲁绮(qǐ):齐纨,产于齐地的白色细绢。鲁绮,产于鲁地的素色丝织品。

(5)蜀绵对吴绫:蜀锦,产于蜀地的丝织品。吴绫,东南吴地的丝织品。

(6)九聘对三征:“聘”和“征”,都是官府聘请有才能的人做官。“九”和“三”,泛指次数多。

(7)贤人视履循规矩:《尔雅·释言》云:“履,礼也。”贤德的人把“礼”作为行为的准则。

(8)大斧挥斤校(jiào)准绳:斤,斧头。典出自《庄子》,楚国有个泥瓦匠,在一次干活的时候,泥点溅到他的鼻尖,一个叫石的匠人说要用斧砍去他鼻子上的泥点。泥瓦匠深知匠人石的技艺,挺立不惧。匠人石运斧成风,斧落泥掉,而鼻子丝毫无损。

(9)野渡春风,人喜乘潮移酒舫:春天,人们乘船游春宴饮。酒舫,供客人饮酒游乐的船。

(10)江天暮雨,客愁隔岸对渔灯:江边潇潇暮雨,游子独宿江边遥望对岸的灯火。

(11)谓对称:称呼、称谓。

(12)冉(rǎn)闵(mǐn)对颜曾:指孔门弟子冉求、闵损、颜回、曾参。冉求,又名冉有,字子有,春秋鲁人。闵损,字子骞,春秋鲁人。颜回,字子渊,春秋鲁人。曾参,字舆,春秋鲁国人。

(13)侯嬴对伯嚭(pǐ):侯嬴,亦称“侯生”,战国魏隐士。伯嚭,春秋时吴国佞臣伯噽,字子余,楚国大夫伯州犁之孙。

(14)祖逖(tì)对孙登:祖逖,西晋名将祖逖,字士稚。孙登,三国时期隐士,魏国人。

(15)抛白纻(zhù):指科举高中。王元之有诗云:“利市襕衫抛白纻,风流名字写红笺。”白纻,白苎麻织成的衣服,士子未登第前穿的衣服。襕衫,官服。

(16)宴红绫:唐昭宗光化年间,裴格等二十八人考中。昭宗会宴众进士,命御厨烧作红绫饼(御膳中精美的食饼)二十八枚赐之。

(17)胜友对良朋:“胜”和“良”,均有美好之意。

(18)逐鹿:争夺天下。

(19)谋利似趋蝇:追求私利就像苍蝇趋物一样,比喻人们追求蝇头小利。趋蝇:追求蝇头微利。

(20)仁杰姨惭周不仕:武则天时期,狄仁杰任宰相,想让自己的表弟入朝为官,而他的姨母说“我只有这一个儿子,不愿意让他去侍候女主(指武则天)。”狄仁杰大惭而归。周,指武周王朝。

(21)王陵母识汉方兴:王陵,西汉初年的功臣。楚汉相争时,王陵母被西楚囚禁,并令其母招降王陵,王母拒绝,自杀而亡。

(22)句写穷愁,浣花寄迹传工部:安史之乱,杜甫辗转流离到成都,于浣花溪旁筑草庐而居,虽然自身生活艰苦,仍然心系家国天下,留下了很多悲天悯人、忧愁国事的诗作。句写穷愁,通过诗句表现自己悲伤之情。浣花,即浣花溪。工部,即杜甫。

(23)诗吟变乱,凝碧伤心叹右丞:安史之乱,王维曾受伪职。一日,安禄山宴其部属,饮酒作乐,王维闻而伤感,作《口号咏示裴迪》诗云:“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右丞,即王维。

今天我们讲“十蒸”。这个韵部共62个字,分别是:

仍 升 冯 弘 扔 丞 兴 冰 灯 层 应 凭 征 承 朋 肱 姮 恒 矜 胜 乘 凌 烝 症 称 能 陵 崚 崩 渑 绫 绳 菱 惩 曾 棱 登 塍 楞 腾 蒸 誊 鹏 僧 兢 蝇 增 嶒 憎 滕 澄 瞢 缯 凝 薨 鲮 矰 罾 膺 簦 藤 鹰

这些字现在都归入了中华新韵的“十一庚”。

这个韵部中的名人典故很多,但有一个关键词就是“贤”。我们首先看“冉闵对颜曾”,这个对仗涉及到了孔门四位贤人,他们是冉求、闵损、颜回、曾参。我们首先看冉求,他的字是子有,鲁国人,他是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后裔,是孔门十哲之一,配享孔庙。曾经多次有人问孔子冉有是否可以从政,孔子回答说:“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就是说冉求可以在诸侯国当一邑之宰,或在卿大夫家里当家臣。孔子还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说冉有多才多艺,从政对他来说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事实证明孔子的评价是没错的,冉有在做季氏家臣的时候,曾经率师抵抗齐军的入侵并取得胜利,还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这些都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才能,但是其实他最值得人称道的还是他谦逊的品格。一次孔子问他的理想,他谦逊地回答说:“方圆六七十里的小城邑,让我来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一类的事,那只有等有才德的君子来做了。”

介绍了冉有,我们再聊聊闵损,他的字是子骞,其德行和颜回并称,闵子骞以孝闻名,是二十四孝之一。孔子曾夸赞他“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他单衣侍母的故事被千古流传。相传他幼年丧母,父亲续娶的妻子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对她百般虐待,冬天给自己的亲儿子做厚厚的棉衣,给他穿的却是用芦花续的棉衣,无法御寒。弟弟们在冬天十分温暖,而他却冻得瑟瑟发抖,一次因为寒冷无法驾车,父亲不了解情况,看在眼里十分生气,就拿起鞭子抽打他,才发现实情,一怒之下要休妻,他苦苦哀求,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他的言行感动了继母,从此一家和睦。在济南、宿州等地都建有闵子骞的墓或祠堂。在安徽省萧县境内还有一个村落,以村名最长在全国闻名,这个村子的名字是“鞭打芦花车牛返”,这个村就是以他的事迹命名的。

颜回是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以德行著称,他的故事大家都十分熟悉,我们今天就不过多介绍了,下面我们谈谈曾子的孝道。曾参,字子舆,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被后世尊奉为“宗圣”。他参与编制了《论语》,并著写了《大学》《孝经》等作品。他的父亲就是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的曾点。二十四孝故事中记载了一段“啮指痛心”的故事,曾参一次在山中砍柴,家中有客人来访。曾母不知如何招待,见曾参很久也美没回到家里问自己的母亲。他母亲说:“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我们介绍了孔门的四贤,再来看看两位伟大的女性,她们的贤德丝毫不逊色须眉男子。这就是“仁杰姨惭周不仕,王陵母识汉方兴”。这两个典故讲的是唐朝狄仁杰的姨母和秦末、汉初的王陵之母的故事,这两个故事在注释中已有较为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但是值得一提的就是这两位女性或者不慕荣华,或者不畏强权,教育自己儿子忠心为国的胆识是令人敬佩的。其中王陵的母亲还为此献出了生命,更是值得称道。在强权面前、在生死抉择的时候,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选择。这就是“句写穷愁,浣花寄迹传工部;诗吟变乱,凝碧伤心叹右丞”。安史之乱,杜甫和王维同样面临着叛军的威胁,杜甫选择的是追随唐军一路颠沛流离,终于来到了成都,过上了客居他乡、穷困潦倒的生活,即便如此也用诗句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百姓疾苦的关切,表达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王维虽心向朝廷,但迫于叛军的威势被迫接受伪职,这一屈辱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这个韵部中,以贤人的典故为内容的对仗还有很多,当然也有以奸佞小人和蝇营狗苟的恶行做对比的对仗。比如“侯嬴对伯嚭”“争名如逐鹿,谋利似趋蝇”。

我们今天讲这些典故的目的,无非是要说明一个道理。诗词、联语对美的追求,不仅仅局限于山川、名胜等自然的美好,还有对人间真善美的赞颂。激浊扬清是诗词、联语永恒的主题;教人向善,是它们不变的教化功能。因此,也就出现了一种以讽刺为主题的对联。

1948年3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曾有人写了一副讽刺对联 “挥国民血汗已几亿?集天下混蛋于一堂”。上联直刺当局搜刮盘剥百姓,下联直抒胸臆怒斥伪“国大”,可谓嬉笑怒骂,酣畅淋漓。

清朝末期,鸦片为患,有人撰写一副对联讽喻那些瘾君子,上联是“因火成烟,若不撇下终是苦”,这个上联字面含义讲的是如果不把鸦片丢掉终究是一种苦难,除此之外,这个上联还暗藏玄机:它的上半句“因”加上“火”就是“烟”,下半句是说“若”字的“撇”如果不向左撇开,就是“苦”字。要对这个上联不仅要求下联表达出劝勉戒除鸦片烟的含义,还要运用和上联一样的利用汉字构字特点来讽喻瘾君子的手法,请问这副对联的下联是什么?

论语说文 ∣一个有用的公众号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创意编辑:一品泓文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