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学点“不语禅”法(开启您悠然自得的生命之门)

句子大全 2010-12-22 05:27:30
相关推荐

学点“不语禅开启您悠然自得的生命之门

作者:合安

一幅令人心仪的画作,展现在我们眼前,站在一个欣赏者的角度,首先要看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它构图中显而易见的核心主题,是否能触动观者都具有的敏感神经,从而能否留有激活欣赏者的想象的空间。在衬托主题的细节上,作品所运用了那些恰到好处的修饰手法,从美学角度与自然、自在意境关联上能紧扣主题,像这类作品,可称得上耐人寻味的佳作。

当然,这话说起来容易,其实也并不是太难,这就要看创作者平日里对艺术的综合修为。我们说艺术都是相通的,这个通点在哪里?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通在“理与技”上,道理很简单,通常说“技为用,道是体”。那么道又在哪里?道这个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依照善知识所言,道不在外,它潜在每个人的内在,它是人内在的投影。当一幅正在构思中的作品,外面的风景那些修饰物,都是完成内在构思投影的助缘力,所以讲,心有所想,相有所示。

今天所聊到“不语禅”这个话题,我们先要放下那些与“禅”无关联的认知,不要把它视为一种很玄妙的东西,我们先从字的表面意思说起,若通透了它的意味,就容易进入“不语禅”的境界。

不语,很容易理解,就是不用语音来传达你的情感意识,让人能读懂你的作品,当然,一幅画品摆在欣赏者面前,千百人观后,各有己见,很自然,境界不同,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意会。比如,有幅画作,画有是秋天的一根一枝一叶,在枯枝上,停留着一只孤鸟,树的旁边有一柱奇石相伴。站在观赏者的角度,在他意识里的第一印象,就有一种“秋风扫落叶,四处皆凄凉”的感觉,而也有人会从作者的内心去揣摩,“画作的枝曼落叶,是反映画者的风骨气血,孤鸟涧鸣,正是寂静中的呐喊,奇石耸立,代表着他的那种傲岸的性格。”这可以讲是读者对作者的画境意识流的评态,也是对他个性化的认知。像这样的一幅画品,拿出来一般人都能看得懂,但从深层意义上理解得更透彻,那你就是他的金刚粉丝了。

所以说画者,要学点禅法,不要怕别人读不懂你,因为“禅”就在我们身边。在老子的《道德经》有载“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意思是繁简无别不二,我们把一棵粗壮而自披蓑丝复杂冗繁的芭蕉树来讲,我们把它表象层层剥离之后,那里还存在它的粗壮,其实这就是事物的本质所在。我师父说:“简单中有不简单,简单便是禅”。

我们再将不语禅的“禅”字的内涵做个通俗易懂的交流,到底什么是“禅”?其实,禅就是机缘。行、住、坐、卧是禅,江河大地、春夏秋冬是禅,梅、兰、竹、菊花开花落是禅,正知、正见、正语、正行亦是禅。

在我们欣赏的画作,那些笔下的空灵、含蓄、淡雅、重墨浓彩等等,包括我们的审美情趣,都能充分说明禅机,它是无处不在,它的一切都在融入于我们的生活,所以说离开了生活便没有禅。

不语禅是“禅”的智慧,是禅的精神所在,它诞生于“拈花微笑”之间,自佛灵山会上手中的那枝金色波罗花,在不语中示现,引来迦叶尊者的会心微笑,“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说:“众生皆有如来德相”指的就是人人都有佛性。讲的就是我们心中都点有一盏灯,而是这盏灯常被阴霾遮蔽,其实这种遮蔽就是语言、逻辑带给我们的认知障碍。因此,古德老参在传法上,强调“以心相印”,在交流方式上往往采用的是不可说、不语、棒喝或用一些动作,一些无厘头的话语,“喫茶去”等等,让人捉无边际的法意,其实质,是在传授着,要我们去中断习以为常的逻辑习惯。要我们从被遮蔽的障碍中解脱出来,去找到自己本有的心源处。

佛说法49年,却没有说一个字,这并非讲他没有开过口,而是没有以所谓的“知识、逻辑”去说,也就是讲,佛所说的一切法,没有落入知识与逻辑的概念上。从“世界自在”层面,他所说的仅是以“世界”为说的落脚点,“满目青山,悠然自在,”这正是满目青山、山河大地的自言其说,它既无知识也无概念,是一种无分别的说法。是一种自然自在的呈现。

所以,不语禅法,要求行者要闭上嘴,关起耳根,不用语言,不立文字,关闭起我们的见闻觉知的根器,用眼睛去听,用心去感受。任悠然的青山、江河自然地呈现。

画者笔下的每一件事物,每一只动物它都是一个圆满的世界,都是它们用心于世界在对话,呈现的都是悠然自在,同样欣赏者的心灵也是敞开的,在他们直面你画幅的顷刻间,他用眼睛去听,就能领悟出你画中的境界。这就是不语禅魅力的立足点,也是东方艺术的特质,艺术的本体,不在乎所要表现的那些多思多虑,也不在乎你所用典故的堆积,它所要反映的是内涵丰盈的生命感受。

不语禅旨在闭上我们解说的嘴,去开启悠然自得的生命之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