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不是《哪吒》影评:从“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台词看被误解的中国人的“天命观”

句子大全 2015-11-12 22:35:16
相关推荐

最近《哪吒》破了国产动画片票房纪录,这事儿我很欣喜,我一向喜欢动画片。好吧,这个纪录我没有贡献,因为各种原因还一直没进电影院去看。只是这部电影带火了“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话,令我有些在意。这句话当然是很燃的一句台词,也很容易朗朗上口,但它很容易令人产生一种“我”和“天命”相对立的感觉,这其实是对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天命”的误解,所以今儿我很想蹭个热点,谈一谈中国人的天命观。

严格说起来,“我命由我不由天”反对的“命”,其实应该是宿命论的命,而非“天命”的命,只是天在这里被拉来当靶子了。实际上中国人的天命观和宿命论是非常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东西。

宿命论是认为人乃至世界的命运是已经像方程式一样被设定好了,某某结局一定会出现,而中国人的天命观则不同。首先,在中国人的文化思想中,天就不是一个固定对象化的概念,其有时候被表述为叫“天公伯”、玉皇大帝的人格神,有时候被表述为自然的天,有时被用于指向在人之上的某种力量,等等。天、阴阳、道,这些都不是可规范定义的概念,而是通过不断地描述它的现象来理解它。而所谓天人合一,我也不是一个和天相对立的,而是处于天人关系和人人(二人为仁)关系中,才呈现而出的“我”。

所以,同样的天命不是一个外化于“我”之外的东西,其与“我”是一直有很深刻的内在关联的。所以在最上古的典籍之一《尚书·泰誓中》就说: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意思就是,这个天固然有它高高在上的情况,同样也有与人世相呼应的现象。同样地,在这里绝不能把这个天简单理解为像圣经里那样明确的上帝,它是处于某种变化中的天。

这种对天的非固定对象以及其和人有某种呼应关联,多次出现在《易经》和《老子》中。

在《易经》中,常常是用阴阳相交、位势以及对应的现象描述,来给出人事吉凶的判断。最典型的是乾卦:从“潜龙勿用”到“见龙在田”再到“或跃在渊”又到“飞龙在天”——分别说了天的阳气运行变化处在潜地、田、天的现象,然后说其“利见大人”、“无咎”等。

而《老子》中则多次以“道”为概念,说天的不可固定对象化,又和人有深切关联。比较代表的有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把道、天、人的这种呼应关系说得十分微妙精到,在这里“道”就完全不能解释成所谓“事物的总规律”这种固定对象化的意思了,而是总能且总在呼应这天人关系的不可道的“不是什么东西”。

啰嗦了这么一长串,这才来说“天命”,因为这样才能理解,古人说的天命就不是一个已经被某个明确的上天意志规定好了的命运结局,而是随时与人相呼应的并且会变化的。

所以到了孔子谈天命,最常说的是“知命”,而不是“认命”,这种知命而不认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指出,天命不是一个固定的靶子在那里让你射的东西,天命总是在与你呼应,你要去感知它,并随时由感知“天命”来把握“我命”。

所以孔子五十就知天命了,那怎么不认命呢,反而又到了“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呢?恰恰是因为天命不是一个可以用来“认”、遵循的固定化的东西,所以当你知了天命后,找到了你与天命相呼应的道,就可以最终修养到和“天道”相合一的境界,也就是“从心随欲不逾矩”了。这种不逾矩不是不违反某种规矩,而是“我命”和“天命”的完美和谐,不会再出现不通不达的情况了。

想想中国人常说的很有名的一句天命观的话:

“尽人事,听天命”

其实说的并不是:尽力吧,然后认命吧。而是人只有在尽到人事的最后边缘处,才能“听到天命”,才能感知到真正的天命是怎么回事。

所以,这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如果要给一个比较中国文化的台词可以这样说:

“我命由我亦由天!”

好吧,确实不如“我命由我不由天”朗朗上口,您要觉得我说了一堆拗口的话,就当我是蹭热点吧,这何尝不是一种“乐天知命”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