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文化萧山丨这座由两位外乡人建造的桥 因为忽略了一个字(一直被本地人误读)

句子大全 2011-12-18 19:22:43
相关推荐

说到桥,我们总会联想到许多悠久的诗句,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感怀;有“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的情韵;更有“大渡桥横铁索寒”的精神......萧山的桥也有属于它的渊远历史。扎根于“潮文化”的深厚底蕴,它们见证着历史的变迁,陪伴着一代代萧山人成长。

桥应水而生,“桥文化”自然也离不开“潮文化”的润泽。萧山的桥一边注视着河水的奔流不止,一边承载着鲜活的萧山文化。今天,我们推出“文化萧山”栏目桥系列的第十篇——埭上黄家桥。

埭上黄家桥

作者:王建欢

埭上黄家桥,当地人称黄家大桥,坐落于蜀山街道黄家章村境内(旧时这一带称埭上黄)的埭上黄河道上。这座桥梁是萧山境内现存为数不多的明代大型桥梁,有近五百年的历史。据志书记载,这座桥是由两位外乡人建造,可是一直被萧山本土人误读,认为是明代乡贤黄九皋建造的。

据明万历《萧山县志》、康熙《萧山县志》、乾隆《萧山县志》记载:“治西南十五里曰:埭上黄家桥,工部主事谢体升、朱惟一,为同官主事黄九皋建。”又据民国《萧山县志稿》的记载:“治西南十五里曰:埭上黄家桥,工部主事谢体升、朱惟一,为同官主事黄九皋建”字样以外,还增加了“清嘉庆间黄际泰重修”字样,说明埭上黄家桥经过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和人为损伤后,到了清嘉庆年间进行过一次重修。黄际泰应为清朝嘉庆年间埭上黄一带的乡贤。

萧山历代志书记载埭上黄家桥“为同官主事黄九皋建”,可是开头这个“为”字,却一直被后人忽略与误读。旧志上文字表述的是:明代嘉靖年间的工部主事谢体升、朱惟一,这两人与主事黄九皋同为官员,他们俩以黄九皋的名义建造了一座埭上黄家桥。至于为什么这两位外乡人,要为同为官员的黄九皋,专门为他的家乡建造一座大型石梁桥,史料与志书没有记载,这中间的故事就不得而知,或许历史上有记载没有被今人发现。那么这两位外乡人到底是报答黄九皋身前之恩,还是生后纪念,由于缺乏史料无法知晓。但可以推断,其中必定有过一段感人的故事与佳话,要不然不会平白无故为黄九皋的家乡造桥,因为这样的事例历史上毕竟很少见。

明清及民国《萧山县志》上记载的“治西南十五里”,是指县衙西南“十五里”,其中“工部主事谢体升”,曾任浙江省布政使,他是江西省吉水县人,为明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与黄九皋是同科出身,而朱惟一为明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官职无考,籍贯为浙江平阳县人。

桥额“龙门浴日”及桥墩碑记

埭上黄家桥原为四墩五孔的石梁桥,全长约48米,主桥长25米,宽2.7米,桥面由四块石梁并列而成,中间的桥梁跨度略大,南北原有七级踏跺。面东的桥额上镌刻着:“埭上黄家桥”五个空心字;面西的桥额上刻着四个空心大字“龙门浴日”,中间的桥墩镶嵌有桥碑一块,碑刻中刻有“工部主事谢体升、朱惟一……”字样,由于碑刻风化严重,其它的刻字模糊不清,只有“谢体升、朱惟一”几个字倒是比较清晰。桥额中的“龙门浴日”的“龙门”一般比喻为中举或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之意,而“浴日”一般指太阳初从水面升起的时候。

黄九皋,字汝鸣,号竹山,现蜀山街道境内埭上黄一带人,为明嘉靖戊戌(1538)进士。他在担任工部主事和晚年期间,特别关心家乡的水利设施建设,对于萧山的城墙、西江塘、湘湖尽心尽力,直到现在都有影响力和好口碑。他著有《筑城记》《上巡按言西江塘利害书》等力作,还描写湘湖的诗作《压坞山》《登石岩一览亭次吴龙津、林丹峰韵》等。为防止和抵御倭寇入侵,由萧山县令施尧臣主持修筑的萧山城墙,他也是竭尽全力,鼎力相助。

上世纪七十年代,埭上黄家桥下的河道,由于有大吨位的船只通行,于是改造成三墩四孔,现已成为两墩三孔,而南端一孔的桥梁石已经坍塌。由于后人没有相续维修,已成为残桥和危桥,但是因桥下水流急和周边有连绵的青山、苗圃、花圃,风景此处独好,因此平时前来桥上观光、垂钓的人络绎不绝。

图文均经本人授权

原标题:《文化萧山丨这座由两位外乡人建造的桥,因为忽略了一个字,一直被本地人误读》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