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圣历文化3.0专题二」坚持自我批判(建立“自我纠偏机制”)

句子大全 2008-02-27 20:05:45
相关推荐

在近期的集团高管会上,张育亮董事长提出:“下属工作没干好,不要上来就批评,领导者要先自我反思。因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段话的指向性十分明显,与圣历文化3.0价值观第三项要求十分吻合,即“坚持自我批判”。

当然,坚持自我批判并非什么新鲜的观点或者理念,几千年前的曾子就曾曰过“吾日三省吾身”;毛泽东同志在写文章时,要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海尔的文化内核是“自以为非”,这些都是自我批判的典范。那我们该如何自我批判?又为什么要倡导自我批判呢?

坚持自我批判,但不要批判别人

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人们总是习惯于批判他人,从他人身上找问题,这样的做法其实有很大的问题。著名作家三毛曾说过:“批评朋友,除非识人知性,不然,不如不说。”志趣相投、心意相通的朋友间,尚且不能动不动就直言批判,更何况亲密程度远不如朋友的同事之间了。

在一个企业中,如果员工遇事都抱着批判别人的思维去工作,结果必然是互相指责、彼此产生隔阂。这样的企业必然是一盘散沙,估计正常运作都成问题。因此,我们倡导对自己进行批判,而非批判别人。因此,在进行自我批判时一定要遵循“三讲三不讲”的原则,即讲自己,不讲别人;讲主观,不讲客观;讲问题,不讲成绩。

以上我们明确了自我批判的对象和原则,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如何克服自我批判的障碍。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俗话说:责人易,责己难。要想开展自我批判,并将其形成一种习惯,需要克服重重难关。

首先,第一关就是面子上的障碍,只有勇敢解开自己的“伤疤”,才能直面问题并寻求改进方法;第二关便是利益的障碍,自己给自己挑毛病眼下看着是吃亏了,实际上从长远来看是利大于弊的;第三关也是最后一关——行动上的障碍,自我批判了,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了,如果没有付诸行动去改正,那一切都白搭。

坚持自我批判,建立“自我纠偏机制”

华为董事长任正非提出,“将军如果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就永远不会成为将军”。我们不需要畏惧犯错,我们需要警醒的是,沉浸在错误的行为或想法却不自知。对于个人来说,只有坚持自我批判,在自我反思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纠正,才能不断总结经验、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只有坚持自我批判,才能不断提升个人的承受能力,只有长期自我批判的人,才能拥有广阔的胸襟,才能经得起、听得进他人的批评。

正如近期热播剧《清平乐》中的一代“偶像皇帝”宋仁宗,他善于纳谏,朝臣上书言事,往往无所顾忌,哪怕情绪冲动,仁宗也丝毫不介意。也正是宋仁宗这种广开言路的行为,才使得他当政时期名臣辈出(如晏殊、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司马光、王安石等等),不断改进自己的治国策略,终成一代贤明君主,也成就了一番清平盛世。

而对于企业来说,坚持自我批判所能发挥的作用更大,如果运用得当便能在组织内部形成一种良性的“自我纠偏机制”。这是因为,只有坚持自我批判,才能通过自省自查去剔除组织中的无效成分,建立起一个优质的管理体系;只有坚持自我批判,才能避免企业成为“一言堂”,管理层和员工才敢说真话,才能及时纠正战略决策中的失误,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切实的执行;只有坚持自我批判,企业才能在偏航的时候及时调转船头,找准正确的航行方向。

坚持自我批判,保持惶恐、自我淘汰

莎士比亚的戏剧《暴风雨》中,有一句名言:“凡是过往,皆为序章(What"s past is prologue)。”在现如今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个人也好,企业也好,失败的原因通常不是因为外界的打击,而是因为沉浸于过去的成绩中,丧失了应有危机意识。

我们生存于一个处处暗藏危机的丛林世界,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实际上都在被危险所包围着。如果你不始终保持对危险的警觉,还因过往的成就被麻痹,危险可能就悄无声息地由一个黑点变成黑影,由一个黑影变成巨大的威胁笼罩在我们的头上,只有坚持自我批判,才能够让我们保持头脑清醒,识别现有的威胁和未来潜在的危机。

除了树立危机意识,坚持自我批判,同时也能帮助我们建立自我淘汰的决心。因为,你不自我淘汰,时代就会把你淘汰。无线通信是马尼可发明的,蜂窝通信的摩托罗拉发明的,数码相机是柯达发明的……这些行业巨头倒下的案例告诉我们,如果舍不得既得利益,没有勇气革自己的命,你就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终将被时代淘汰。

企业不是要大,也不是要强,短时间的强,而是要有持续活下去的能力与适应力。圣历目前还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公司,尽管充满了活力和激情,但也难免在管理和服务还存在着不足。只有不断地自我批判,才能使我们尽快成熟起来。当然,我们不是为批判而批判,不是为全面否定而批判,而是为优化和建设而批判,总的目标是要导向公司整体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坚持自我批判是自我纠偏的一个强大的工具,是促进个人进步的一个好方法,同时也是管理走向规范、产品日益完善、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谨以此文,与君共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