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家有中考生 怎么抓语文 (10)——中考作文备考误区

句子大全 2013-05-15 12:56:21
相关推荐

中考作文备考误区,你逼着孩子“走了几个”?来,对照一下——

逼孩子关注所谓新闻热点

许多家长很关注材料来源,加上媒体误导,频将“关注社会热点”、“反映时代精神”等帽子扣在中考作文题上,导致许多家长将读新闻当做作文备考大方向。

我郭老师的看法是:过度掌握新闻资料,反会有先入为主感,从而忽略命题者意图,甚至导致作文走题,家长及考生们不可不防。此外,纵观近十年的安徽省中考(2009年至2018年),以新闻为话题素材的,一次也没有,可以说与新闻本身没什么关联。综上所述,花大力气去准备什么新闻热点,是费力不讨好。

逼孩子提升所谓文学素养

说明:许多人都说作文是一个人文学素养的反映,所以,要提高孩子的文学素养,要订《青年文摘》、《读者》、《意林》一大堆文学文摘期刊,以提高孩子应对作文考查的能力。有些家长,甚至还赶在中考前买一大堆文学杂志的合订本,给孩子恶补。

我的分析是:中考55分的作文,想得45分左右,不需谈什么文学素养。55分的作文中,内容是大头,要得理想分数,内容不能掉下来,要做到:符合题意、主旨明确、感情真实、内容较充实。针对“符合题意、主旨明确”,我们要协助孩子做好审题训练,针对“感情真实、内容较充实”。此外,许多文学杂志上的所谓散文、美文也并不适合中考,对提高孩子的审题能力和论点、事例的选择编排能力帮助不大。

逼孩子仿所谓满分文

说明:每年中考结束,都有些所谓的高分甚至满分作文在媒体上刊登,加上媒体大力鼓吹,许多考生及家长都垂涎三尺,顶礼膜拜,争相学习,结果往往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我可以负责地告诉你:报刊、出版社推出的所谓“满分文”,90%甚至更多是假的,是一些老师“赚稿费”炮制的、虚构的。

我的主张是:即便是满分作文,也一定是某方面有显著亮点,尤其是最近几年评出的中考满分作文,个性化特点都较突出,不易模仿,也没必要模仿。此外,家长要有合理期待值,不奢望孩子作文得满分,也有利于孩子减压力,轻装上阵。

逼孩子背所谓经典金句

说明:许多家长让孩子在考前背许多所谓的名人名言和名人故事、考场金句等等。

我的分析是:最重要的教会孩子如何选择最佳角度去分析去表达,同样一个名人名言和名人故事其实有很多种解读角度,角度不同、结论不同。一个结论套一个例子的背法,只会禁锢孩子的思维,孩子考场上紧张,生搬硬套,搞不好还文不对题呢。

逼孩子见缝插针练笔

说明:许多家长加大孩子作文训练力度,甚至让孩子一周写一篇。首先,审题训练不充分,往往是定个题目就给孩子写,没引导孩子去深入分析命题者的意图。其次,改作文的状态还停在改错字、打分数和写评语的阶段,做不到“精改”,孩子收益有限,只会越写越疲劳。

我的分析是:作文练习不在多、而在精。什么叫“精”?一是精审题,陪着孩子一起审题,启发孩子说,不要心急,不要武断,引导孩子从文字角度去分析命题者的意图(参见本人谈元月调考作文的帖子)。二是精示例,最好是能针对同一个题目给孩子看一篇比较好的习作,不以满分为标准,不要出奇出怪,要选择一篇四平八稳的文章给孩子借鉴。

事实上,中考作文题尽管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

考纲在“写作”部分规定考查标准有:“1.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2.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搜集、选择合适的写作材料。8.写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做到内容具体、详略得当。”,

无论从个人或他人的角度,还是从家庭、学校、社会的空间,都考查了考生观察生活及思考生活的能力。对此,比较好的备考方法是:优化素材库,提升立意点,善于在发现中见差异,在思考中显立意。

发现见差异

主要指选材,材料的选择往往会影响发现的价值。“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可入文。要注意,事不在大小,有“我”就行,情不在多少,有爱就灵。事要有层次,多角度。“人往高处走”,写事也如此,这事中的情,也应有个由表及里的顺序。而这里的"爱"就是爱学习,爱生活,求上进;爱集体,爱祖国,爱人民,讲责任。

选材时注意,自己经历的、熟悉的事是最好、最有个性、利于发挥的素材。生活中有这样的事,家长让他去买苹果,他就想也买别人也曾买到的一斤重一只的大苹果,结果满街去找,空手而回。其实一斤称二、三个苹果也是很讨人喜欢的,而生活中的最常见、易买的是这样的苹果。写文章选材也如此,生活中好多事你仔细感受、品味,就会像席慕蓉手中的贝壳一样闪闪发光。

巧妙——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选材忌讳盲目为了体现立意,一次次上演“生离死别”“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由于真实性欠佳,在细节上不能自圆其说,让文章陷入“假大空”的境地。其实,平淡的日常琐事、生活小景能引起读者共鸣。

如,有学生抓住自己嘴角发溃疡的经历,“妈妈给我涂了点西瓜霜,蓝灰色的粉末堆积在嘴巴周围,真像一团淤泥,实在让我羞于见人。”而同学、老师非但没有嘲笑他,还积极做了他的生活指导老师。这样的师生情、同学情不矫情。这就是从大的目标去观察,从小的地方去动手。

就是,筛选一下“发现”的价值,提炼一下“思考”的意义,相信大家会充满自信地走向考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