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许浑的一首佳作 只有短短20字(却前后呼应 更令人震撼)

句子大全 2020-11-02 18:16:11
相关推荐

说起边塞诗,大家一定会首先想到王昌龄。不错,每当人们吟诵“秦时明月汉时关”,就可以想象出诗人悲愤的情感,也为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激情而感染。

也许还有很多读者会记起杜甫的《前出塞》和《后出塞》,诗人慷慨陈词,更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即使时隔千年,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除了这些著名的诗篇,还有很多优秀的边塞诗鲜为人知,但只要愿意细细品味,就一定获益匪浅。下面介绍许浑的一首佳作,只有短短20字,却前后呼应,更令人震撼。

塞下曲

唐代:许浑

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盛唐时期,不仅经济发达,而且文化繁荣,更涌现了无数杰出的诗人。可是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力已经日渐衰败,加上蕃镇割据、宦官篡权,使得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到了晚唐时代,很多百姓更是居无定所,没有土地耕种,被迫远走他乡,大唐也由此开始衰败。但另一方面,很多家庭的壮丁都被迫戍边或参战,有时一场战役就会让很多妻子失去丈夫,母亲失去儿子。这首诗就是创作于这样的背景下,短短四句,却描写生动细腻。

首两句简要地叙述了一场边塞战役,“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 桑干即桑干河,源出山西北部,流经河北,之后由海河入海。秦兵,即指唐兵。这两句大意是,昨天夜里冒着漫天大雪,在桑干打了一仗,有一半的士兵亡于战场上,未能返回。

一个“夜”字,彰显了情况的紧急与战事的残酷,又和后联中的“朝”字形成呼应。诗人并没有着力刻画硝烟弥漫的场景,也不去浓墨重彩地塑造某一个人物,更未见精心描写某一次对话,只是用“半不归”仨字,就简明扼要地点明主题,可谓言简意赅,事半功倍。

后两句诉说将士家人来信寄冬衣之事,“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乡信,指故乡亲人的来信。寒衣,即棉衣。这两句的大意是说,今天早上还有家信捎来,并给他们寄来了御寒的衣服。

后联用“乡信、寒衣”,烘衬“半不归”;一个“朝”字,呼应上联中的“夜”字。经过这样的衬托,作者的用意就很清楚了,不着一个怜字,但悲悯和愤慨之情早已喷薄欲出。

许浑的这首五绝,只是简单地记录了一场战事,却通过这一铺垫,达到了前后呼应的效果,为后文打下了一个很好的伏笔。乡信无人看、寒衣无人穿,只是一夜之间,却成阴阳之隔,令人感到极其震撼。

诗人虽然不作一句评论,却在字里行间满溢着同情和怜惜。读者也完全可以想象,多少亲人正焦急地盼望着那些将士们早日归来。一件寒衣,就代表着一份关怀,也寄寓着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一封家书,也象征着无数叮嘱和祝愿。假如那些战死的将士可以看到,一定不会怪罪她们唠叨的话语、甚至责怪的言辞,反而会热泪盈眶!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