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余秋雨先生 你的《文化苦旅》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什么样的苦旅)

句子大全 2010-01-06 15:33:25
相关推荐

何谓文化?余秋雨先生把中国文化的特性概括为三个“道”______ 其一,在社会模式上,建立了礼仪之道; 其二,在人格模式上,建立了君子之道; 其三,在行为模式上,建立了中庸之道。

我本来是抱着十分欣喜的心情来看余先生的书,有这样一种打算,想将他的书全部看完。可真正看了免不了有一丝小失望,觉得有一些深奥难懂。 不过屈子曾说:“心之所向,九死不悔。”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将其看了几本。

曾记得中学时代学了他的一篇文章《信客》,这篇里面对诚信作了较深的阐述,仿佛这种文化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让人深信不疑。

稍大一些的时候又正值我生日同学送了一本《文化苦旅》,我如获至宝,小心珍藏,从不外借于人,不免有几分“小气”。可这小气也是有原因的,其实,余先生有一篇《都江堰》写得十分有历史画面感,我直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先生提诗于都江堰,十分简洁大气,曰“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能够将拜水与问道联系起来,自是人情练达了。

现在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我正在拜读先生的《何谓文化》,读至中间亦有些晦涩难懂之处,说出来与诸君分享一二,不知谁能为我解惑。

其一,为何先生如此决然地辞去上海中国文学院的院长之职,毅然出没于荒垣古迹之中,毫无畏惧?

其二,余先生在澳科大作演讲的时候,曾说了以上的“三道”。先说“礼仪之道”,那么是不是堂而皇之地接受那些繁文缛节即可,这样会不会限制了心灵的启蒙和个性的表达呢?

其三,再说“君子之道”。我们且先从君子的对立面小人来讲。古语有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其实,在我看来,这不仅有些片面,还不是十分准确,甚至有几分断章取义的味道。当然啦,小人并不总是黑暗的,而君子也不光是磊落的,还可能存在伪君子。所以这样说是不是有点以偏概全的意味在其中。

最后,再来谈谈“中庸之道”。大抵我是不太懂,纯粹是简单聊聊。中庸之道认为,极端化的言辞虽然听起来爽利,但却是害人害己。因此,必须警惕痛快和爽利,而去寻求合适和恰当。那么是不是说只要不极端处理问题,就不会发生类似于“义和团”“文革”这一类事件了,答案不明不白,尚有待查证。

下面为一段序论摘抄:

某家一子,出门旅世,因步履开阔、人气健旺而遭来多方嫉恨,不时有秽言凶讯传回门庭。家人塞耳有声,闭目有魇,久而久之,以为浪子早已殒灭旷野,只得横心割舍,弃绝记忆,任何言谈,皆不提及。岂料二十年后某日黄昏,屋外步履纷沓,笑语欢腾。家人窥之门缝,只见浪子器宇轩昂,从者如堵,浩荡肃穆,恭立门外。家人急忙开门相拥,拭泪而问,方知其于漫漫岁月,浪迹宇内,周济天下,一路伤痕斑斑,而身心犹健。家人遂烧水为沐,煮米为食,裁布为衣,整榻为憩……

节选自《文化苦旅》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便是这个“浪子”,但是很幸运的是,余先生有一位识大体顾大局的妈妈。他妈妈是一个读了不少书的女子,聪慧大方,待人热情。他从小就在他妈妈有意无意的培养下帮助村民写信,寄信。这些都成就了今日的余秋雨,《为妈妈致悼词》是《文化苦旅》中最令我感动的一篇文章,里面的母亲仿佛在先生身边,永远未曾离开过。 余先生是笑着送走他的妈妈的,因为他妈妈一生都在笑,无论上曹受多大的苦难。即使在文革期间,先生的父亲被打倒,他也一直疑惑他的妈妈是如何支撑起一家人的生活的呢?原来她白天成天脚浸在冷水里,只为一天挣2块钱。这恰恰说明了苦难中孕育的文化往往是最珍贵的文化,我们都是文化苦旅路上的“浪子”。

每每读此,总会有一种精神穿透全身,不折不扣地形成了一种文化烙印。若我打个比方,假使有一天你出国留学,你将如何辩别中国人与外国人。“这很简单呀,黑头发黄皮肤的就是中国人呀。”“还有呢?”“还有中国方块字,比如说雨呀,岂是外国的什么rain或pluie所能比拟那种淅沥沥的感觉的。”你说这话就很地道了,别人绝对知道了你就是中国人,这很真实,不对吗?文化植根于内心,不骄不躁。

苦旅中,苦难便是最好的晴天。仿佛文化总是与苦难连为一体,给人一种精神振奋之感,对吗?

按照我自己的理解,何谓文化,我无法给出正确的定义。大概就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不偏激的自觉,不需要理会外界的喧闹,从心所欲,不逾举的境界吧。

此乃吾之所得,不深不浅,谨以此献给朋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