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一个照片会说话(会讲故事的历史文化长廊在六合建成)

句子大全 2016-09-19 16:35:58
相关推荐

绚丽的丝绸,源于中国,享誉世界,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堪称“国之瑰宝”。南充,物华天宝,地灵人杰。据《华阳国志》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年,这里的丝绸品就成为王室贡品,其丝绸生产历久不衰,延绵至今。被誉为“蜀中学子半门生”的著名民主人士张澜先生为南充丝绸的发展与改良立下了卓著的功劳,在他的带领下于1912年发起创立了“兴隆丝厂”、“果山蚕业社”,即现在的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迄今已有百年历程。

百年以来,六合集团经历过旧中国民族工业之路的曲折,拥有过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复兴,出现过频发政治运动冲击之下的波动,承受过经济体制转型企业改制之中的阵痛。百年六合,浸润着有志先驱的励精心血,饱含着数代员工的顽强劳作。一路之上,既有低谷艰危年代的失落和抗争,也有兴盛繁荣岁月的欢愉和振奋。六合集团的历史,可以看作中国丝绸工业轨迹的一个精细缩影与真实写照。斗转星移,历经沧桑,现今的六合集团,已是集缫丝、织绸、炼染、服装、家纺制品、旅游产品等于一体具备完整产业链的大型综合丝绸企业,诸多产品位列国内行业前茅、畅销国际市场,利税倍增,创汇丰厚。百年老企青春焕发、活力蓬勃,成为嘉陵江畔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中国丝绸业界一面生辉的旗帜。

六合院六合丝厂始创于1912年,是中国存续时间最长的丝厂。厂区内有保存完好的清末四合院及民国时期青砖蚕站、茧库、50年代缫丝车间、青砖木板楼、干打垒小院、80年代初修建的织绸车间、职工影院等历史老建筑。其中六合院属于南充市级文物保护建筑,是上世纪初,由民盟创始人张澜先生与留日归国实业家盛克勤先生创办六合丝厂时修建。总面积近千平方米,上下共三层,有大小房屋五十二间,一二楼为办公区,三楼为钟楼,内部穿斗结构,外观日式风貌。上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时三楼钟楼被拆除,铜钟随之下落不明。六合院长期是企业办公所在地。

(图为六合院原貌)

六合集团历经百年风雨,先后更名十余次,走过了艰辛,创造了辉煌。六合集团历经百年风雨,先后更名十余次,走过了艰辛,创造了辉煌。民国元年(1912),六合首开南充采用机器进行缫丝织绸生产的先河。民国3年(1914),张澜与盛克勤等人创办果山蚕业社,传授孵蚕种、栽桑养蚕、改良蚕种的新技术,首创南充缫制匀度扬返丝之例。民国4年(1915),果山蚕业社缫制的蚕丝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民国17年(1928),同德丝厂购置蒸汽锅炉和发电机,南充首次用蒸汽煮茧缫丝和电灯照明。民国20年(1931),因世界经济危机、日本生丝在华倾销和“九一八”事变等原因,上海丝价猛跌,南充境内各丝厂歇业。六合丝厂、同德丝厂为共渡难关,合并更名为同六丝厂,成为当时全省第一大缫丝厂。民国25年(1936)5月,四川省政府将四川大华公司改组成四川丝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四川丝业公司),实行官商合办,对茧丝绸进行统制,同六丝厂更名为四川丝业公司第二制丝厂(简称南充丝二厂),南充丝二厂缫制的蚕丝由四川丝业公司统一销售。抗日战争时期,南充丝二厂抓住机遇,大批招收工人,将江苏、浙江流亡到四川的桑蚕丝绸技术人员,甚至留学海外精通蚕丝业的人才吸收入厂,添置设备,扩大生产,创造品牌,年蚕丝产量占四川丝业公司年丝产量的50%以上,年工业产值占四川丝业公司年工业产值的30%以上,缫制的蚕丝大都出口,被缫丝界同仁誉为“世界缫丝业大厂之最”。

(图为上世纪40年代四川丝业公司南充第二制丝厂缫丝车间生产现场)

1950年1月4日,南充全境解放。1月9日,南充军事管制委员主任赵林、副主任孙先余发布接管南充丝二厂的命令,委派军代表段振家接管南充丝二厂,随即解放军一个排进驻工厂,武装护厂。9月,川北人民行政公署委派军队党员干部老红军莫金明到厂担任监理员,发展党员,成立党组织,恢复生产,积极开展捐献“川丝号”战斗机生产竞赛活动,支援抗美援朝前线。解放前夕,厂长李科进在中共中央政策的感召及中共南充地下组织的劝告下,作出了保护南充丝二厂、迎接南充解放的抉择,并组织工人护厂,阻止国民党溃军对南充丝二厂的破坏。

(图为1951年6月3日,丝二厂厂长李科进(第二排左起五)、监理莫金明(第二排左起四)与保卫科警卫排合影)

“马恒昌小组”创建于1949年,是原沈阳第五机械厂的一个车工小组。第一任组长马恒昌“马恒昌小组”创建于1949年,是原沈阳第五机械厂的一个车工小组。第一任组长马恒昌是开国劳模,13次受到毛主席接见。1951年1月,马恒昌小组向全国工矿企业职工发表了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书,全国有18000多个班组300多万职工向马恒昌小组应战,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大规模劳动竞赛群众运动,书写了我国工人运动史的新篇章!1951年南充丝二厂响应马恒昌小组倡议,轰轰烈烈地开展学习马恒昌小组竞赛活动。缫丝车间座缫六台成绩突出,荣获“马恒昌小组”称号,1952年5月1日,组长赵柏林赴北京观礼,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当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60年赵柏林从一个缫丝工成长为丝二厂党委书记。在上世纪50至60年代劳动竞赛中,丝二厂被称“流动红旗不过江”工厂。不同年代里,丝二厂劳动竞赛活动丰富多彩,职工踊跃参与,促进生产建设,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4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部级劳动模20人。

(图为1951年6月1日丝二厂劳模与荣获“马恒昌小组”称号的赵柏林(一排右四)等成员合影)

1950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川北区工作委员会派何邦益到厂指导建团工作,同年9月,青年职工任海清(后任原南充地区南充市副市长)、王文龙等8名青年首批入团,建立南充丝二厂团小组。1951年7月,南充丝二厂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南充丝二厂总支委。1954年,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南充丝二厂委员会。1957年,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南充丝二厂委员会。厂团委在党委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党的助手作用,加强团员和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开展劳动竞赛和生产突击活动、为民服务和文化体育活动,为企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图为1951年11月25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丝二厂团员宣誓大会合影)

20世纪50至80年代,随着企业生产的发展,职工福利待遇的提高,先后兴办了托儿所、幼儿园、子弟校、技工校,职工子女一出生便可进托儿所、幼儿园接受幼儿早期智力开发,到了入学年龄可以直接上小学,一直读完初高中或技工校,享受义务教育和技能培训。截止上世纪90年代,企业有各类教职员工300多人,累计开办托儿所和幼儿园大中小班,子弟校小学和初高中班150多个,培养职工子女5000多人。

(图为1955年6月1日南充丝二厂托儿所全体儿童及保育员合影)

上世纪60年代,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学习毛主席著作群众运动,人人学毛主席著作,个个背毛主席语录,家家挂毛主席画像,到处都是毛主席著作的红色海洋,到处都是诵读毛主席语录的响亮声音。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动。在一浪高过一浪的热潮中,南充丝二厂在“用”字上狠下功夫,结合生产工作实际,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收到了立竿见影 的效果。 1965年,在全省11家省属丝绸厂学习毛主席著作活动评比中名列第一。现在许多退休老工人还能流畅背诵“老三篇”《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

(图为职工工余时间学习“老三篇”)

1958年9月,毛主席指出“我们不但要1958年9月,毛主席指出“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这样在帝国主义侵略我们的时候,就会使他们寸步难行!”于是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民兵师,丝二厂成立了民兵团,各车间编制为民兵营(连)。1962年6月,毛主席又指出“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一时全国迅速掀起了一个“大办民兵师”和实行全民皆兵的热潮。1975年,丝二厂学习“上海民兵经验”,成立了基干民兵营,各车间为民兵连(排),丝二厂全民皆兵有普通民兵5000余人,基干民兵300多人,配有手枪20支、半自动步枪20支、自动步枪12支、冲锋枪12支、轻重机枪3支、其它各种型号枪支共78支 ,平时由武装部统一保管,训练和执行任务时发给民兵手中。同时还从优秀基干民兵中轮流抽调人员,组建30人的脱产民兵小分队,维护厂内外治安秩序、担任护厂任务。

(图为上世纪70年代丝二厂女民兵合影)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企业非常重视职工文化建设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企业非常重视职工文化建设工作,通过开展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树立企业形象,丰富职工生活,凝聚企业人心。1950年,南充丝二厂配合民主改革运动,自编自演话剧《旧社会缫丝工的苦难》。1952年,成立业余文工团,下设川剧、歌舞、话剧、曲艺、乐器等演出队演出各类文艺节目。1958年,建立了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创作话剧、歌剧、川剧等剧本80多个,相声、花鼓、荷叶、评书等曲艺节目200多个,歌曲60多首。1959年,自编自演的民间曲艺节目《缫丝五姊妹》参加文化部和全国总工会组织的全国职工业余文艺调演获优秀奖,并拍摄成电影在全国各大电影院放映。文革时期,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每周末为职工轮流演出8个革命样板戏。南充丝二厂20人管弦乐队在南充也有名气,除为本厂职工文艺演出和周末舞会伴奏外,还经常应各县和外单位邀请演出 。上世纪90年代,企业特招演艺人材,成立了时装模特队,经常参加南充重大礼仪活动和时装表演,在上世纪90年代历届南充丝绸节时装表演中获奖。

(图为上世纪70年代前缫车间丙班缫丝女工排练舞蹈节目)

企业从创建开始就非常重视职工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明国初期,每年开工前都要对工人进行集中培训,由留日实业家盛克勤亲自讲授缫丝操作方法和技术要求,并根据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改进缫丝工艺,加强工序控制,确保产品质量。1915年缫制的“金鹿”牌生丝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在 50年代,企业利用业余时间组织职工学习生产技术,开展应知应会训练、技术交流会、技术传帮带、岗位练兵、操作选拔赛等活动对职工进行技术基础理论和操作技术普及教育,提高年轻职工素质和技能。1964年,成立南充丝二厂制丝职业学校,后更名为南充丝二厂技术学校,先后开设原料、制丝、织绸、机械维修、财会5个专业。到1983年累计办学6期,招收学员1288人,学员毕业后分配到本厂和其它丝绸单位工作,为省内外丝绸行业培养出了大批的生产骨干和技术人才。

(图为1976年丝二厂76级制丝二班毕业留影)

民国元年(1912)——2012年,六合集团缫丝生产经历了手工作坊缫丝、座缫、立缫、自动缫4个发展阶段。2012年,缫丝生产全为自动缫丝。 1950年,为满足缫制匀度扬返丝出口 1950年,为满足缫制匀度扬返丝出口,川北行署对生产土丝实行限制,提倡用立缫车进行缫丝。1953年,南充丝二厂购置立缫车2台52个车位。至1956年,共有208部立缫车。最初的立缫车是双人车,后改为3人组合车,1965年改为单人操作。1975年,有立缫车526部,年缫生丝5500公担——6000公担,占南充地区生丝产量的50%、全省年生丝生产量的20%以上,其中90%以上的生丝出口。1985年,立缫车增至11440绪。1990年,南充第二丝绸厂淘汰B201B型4000绪立缫机,上6组A型CD-12400绪立缫机。2003年,立缫全部淘汰。1950年—1994年先后从缫丝女工中产生全国党代表1人、人大代表2人,全国和省部级劳动模范16人,全国缫丝操作能手13人。

(图为上世纪80年代立缫车间生产现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