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生态文明建设 一把开启“(COP15上向国际展示盘龙形象”的钥匙)

句子大全 2013-08-12 02:09:26
相关推荐

近日,随着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的在昆顺利召开,盘龙区也作为昆明乃至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范本之一, 登上了《人与自然》杂志2021年10月期的COP15特刊。

那盘龙区究竟在生态文明建设

当中取得了哪些成就?

又为COP15做了什么?

盘小龙这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

盘龙使命

“饮用水源保护”首当其冲

在昆明市委、市政府对盘龙区的三大功能定位中,“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首当其冲,守护好昆明头顶上的这碗水,也就成为了盘龙区最重要的使命。

事实上,自2009年8月,盘龙区托管嵩明县滇源、阿子营两镇(2011年2月两地撤镇设街道)以来,盘龙区就紧紧围绕保护水环境、保障饮用水源安全的目标,在松华坝水库水源保护区深入实施生态建设、污染治理、人口转移、产业结构调整等重大工程。实行在水源区一级保护区内“止耕禁养”、二级保护区内“禁花减菜”、三级保护区内调整种植结构,适度发展有机农业和经果林、水源涵养林等措施,在生态建设力度持续加强的同时,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也逐步改善。

2018年3月28日,滇源、阿子营两个街道正式划归盘龙区管辖,为进一步加强松华坝水库水源保护区的统一规划管理、统一保护开发,加快两个街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加强水源区生态建设保护,守护好这方绿水青山理顺了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本就并行的水源保护与水源区发展也就此进一步提速。

打造出全国

小流域治理典型样本

既然是水源保护区,那守护好水源,如何围绕“水”做文章就成为了盘龙区下辖四个涉农街道首先要考虑的事情。

提到水源保护,不能不提到作为松华坝水库上游源头的阿子营街道;而提到阿子营街道,又不能不提及铁冲村。这里通过实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工程,不仅涵养了水源,美化了乡村,探索出保护与发展并重的“铁冲模式”,更因为2011年的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成为了全国小流域治理的典型样本。

结合铁冲村境内大小溪流众多及群山环绕的地理特色,盘龙区在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在铁冲村积极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自然修复、河道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农业建设、面源污染治理相结合,进而实现了水源水质提升、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

为保护水源,铁冲村实行植树造林“只栽不砍、只增不减”的策略,目前铁冲村的森林覆盖率已达77%;村里300多户家庭接通了截污管,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经过管道流入2个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随后又流入村旁的湿地自然净化。最终,经过处理、净化的生产生活污水,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水质标准;在雨水较少的冬季,甚至可达到Ⅰ类水质标准。水变清了,村民的习惯也随之改变了。随着村庄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转变观念,成为了铁冲生态清洁小流域的环保卫士。

有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也随之成为现实。在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同时,铁冲村开始逐步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引进企业投资,发展现代有机农业,同时从源头上解决水土流失、农田农业面源污染和养殖点源污染。其中,“芸岭鲜生”就是铁冲村农业发展模式转变的代表。当地居民通过培训后可采取工资日结的灵活方式到种植基地上岗,既满足了企业用工需求、便于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安排,也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大大提高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使这片“好山好水”种出的有机蔬菜得以更有效率地走进千家万户。

庭院经济

使“方寸地”变“增收园”

在作为“滇池水源头”,境内“龙潭”众多、“龙水文化”盛行的滇源街道,当地立足境内年总水量2亿立方米,占松华坝水库蓄水量90%、滇池水体年交换量42%的实际,先后退耕还林近4万亩,在冷水河、牧羊河沿岸建围栏超过62千米,在冷水河畔建设碳汇林湿地7000余亩,同时实行“灭花减菜控烟”,禁止规模化养殖,甚至控制外来人员游玩,以减少污染、涵养水源。在这样的情况下,滇源人也积极探索各种方式,在保护好水源的前提下,谋求经济产业发展。其中,“庭院经济”就是一项成功的尝试。

如今,滇源街道坝区的中所村委会皮家营村民小组的庭院特色种植远近闻名。在小组长汤林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们开始在自家院子里种植茶花、牡丹、杨梅、梨等各类特色果木花草乃至中药材,培植成熟后再拿去市场上售卖,也因此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收益远远大于种地。

通过在方寸之地做“精品文章”,皮家营乃至中所村的庭院经济发展如火如荼,不仅成为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也为正在推进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春有花开、夏有绿叶、秋有果实、冬有大棚”,让村民们一年四季都有收获,可谓“户户门前有风景、家家庭院出效益”。

不遗余力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对水源保护、生态建设的重视,不仅让绿水青山成为了大美盘龙的生态底色,也让这里成为了众多动植物的家园。

蓝天碧水相映成趣,白鹭泛起阵阵涟漪——这样的美景在盘龙区随处可见。不仅各种鸟类在水源区各个生态湿地频频现身,在冷水河滇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域,海菜花、滇池金线鲃等只在清澈水质中生长的水生动植物也向人们展现着自己动人的身姿;在松华坝水库扩容淹没区甸尾村,为净化水质种植的500亩水杉随着树木的成长,每年秋冬季节,红叶倒映、水天一色,更形成了一片绝美的景致。这些成果的背后,是盘龙区在水源保护、生态建设上的不遗余力。

近年来,盘龙区坚持每年在辖区冷水河、牧羊河等松华坝水库上游河道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对有效恢复滇池土著鱼类种群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生物群落结构、保护和修复水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更好地落实“十年禁渔”政策,目前盘龙区沿冷水河、牧羊河开展了常态化护渔行动,通过执法巡查和发动群众制止、举报渔业违法行为,及时报告或救护受伤的野生保护动物等,全面织密禁渔防护网,大力推进水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向COP15来宾

展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

位于盘龙区茨坝街道辖区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扶荔宫”生物多样性体验园,是COP15的生物多样性室外展览展示项目之一。在不久前刚刚闭幕的COP15第一阶段会议期间,扶荔宫通过五大主题展馆内保存的2500多种特色植物,充分展示了云南作为“植物王国”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别具特色的生态景观,给众多国内外来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科普与公众认知为一体的昆明植物园,更收集保育有各类植物8840余种。

除此之外,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不仅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也是亚洲最大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收集、保藏机构,收集保存了涵盖我国不同地理单元野生植物10048种,占中国物种数的34.3%,已成长为全球最具规模的两大种质资源库之一。同时,研究所内的植物标本馆馆藏标本多达150余万份,是全国第二大植物标本馆。

未来,这里还将充分利用盘龙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科研资源集中的有利条件,打造集展览与教育、收藏与储存、研究与交流、带动与示范功能为一体的国家植物博物馆,进一步展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

来源:盘龙区融媒体中心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