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互动率高 变现能力好的朋友圈文案(基本都做到这3点)

句子大全 2015-09-09 04:28:53
相关推荐

自媒体时代,建立人设标签、打造个人品牌并成功变现最简单、最低成本的方式,估计就属朋友圈了。

通过持续输出有针对性内容,逐渐树立自己的对外的形象与人设标签,并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个人品牌”与影响力来变现,已成为大多数普通人迈向成功与财富的一条“公认通道”。

我这次的“21天朋友圈文案写作力践行营”的目的,也是希望通过鼓励妈妈们先“写起来”,养成良好的发圈习惯,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圈风格与文字风格,为在日后“使用”这条通道来探索各种“变现发展的可能”做好铺垫。

就在践行的第10天,通过大家提交的“复盘日的打卡”内容,我留意到一个共同的“困惑”:超过1/3的伙伴都在烦恼,自己发的朋友圈点赞评论互动不多,发的时候没觉得内容有问题,发完后在互相交流时,却被指出内容有点“不知所云”。

在细细翻看了这些伙伴的践行圈后,我把自己的感受和反馈整理成这篇文章。

01 朋友圈文案三忌:硬、冷、糊

首先,我把在践行圈看到的问题总结成三个字,分别是:硬;冷;糊。

在看完困惑小伙伴的践行圈后,我有一个很直观的感受:发的圈都很“硬”,甚至有部分数量的朋友圈让我似乎是直接“复制”品牌产品的广告语,然后直接“黏贴”到朋友圈,然后配上产品图。

在我看来,这种圈放到现实生活中,就如同你去逛一家店,刚踏进门口,销售妹子就立刻尾随,并不停在你耳边叨叨:我们家这款产品很好,买件试试呗!

当脑补完这个画面后,你当下的反应是不是想立刻转身走人?

试问:这种情况下,你还会有咨询购买(点赞评论咨询)的冲动,吗?

翻完践行圈的第二感受就是:不少伙伴的朋友圈的文字缺乏“温度”。

这里的“温度”主要是指:“我”(读者)无法通过你的文字感受到“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比如你的态度、观点、感受、想法;同时,你的文字也没有让我(读者)有收到被启发、被鼓励,或被撩拨、被戳痛之类的感觉。

我把这种圈归类为“为了发圈而发圈”,结果当然就是:读后无感。

在群里探讨时,有妈妈提了个问题:如果要“升温”,是不是要把朋友圈发长一点,增加多一些描述细节的内容?

对此,我的观点是:增加细节描述,很大概率上的确能增加内容的“温度”。但温度高低的关键,并不在于文案的长短,而在于是否是否“走心”。

我在后面也会给出具体建议。

你平常在刷朋友圈的时候,是否曾经有过类似的感受:已经很认真地看完对方的朋友圈的你,依然不太懂他想说啥。

在翻完群里伙伴的践行圈后,我第三个感受就是如此:发圈目的不清晰,不知道Ta这条圈具体要向谁表达或传递什么态度或观点。

即:发圈对象模糊或缺失,发圈目的不清晰。

02 优秀朋友圈文案内容的三要素

其次,翻看完践行圈后,我忍不住思考:我们在通过朋友圈打造个人品牌、建立个人标签的时候,是否也要适时反观自己的朋友圈,会不会同样存在以上三类问题呢?

如果有,可以通过那些维度、运用哪些方法来应对呢?

我结合在《引爆写作力》这门课里学到的四条公式,梳理出了“优秀朋友圈文案内容的三要素”,分别是:温度、利他和软植入,这三个维度的要素是递进的。

第一层,是“温度”:愿意看你

即:别人要能通过你朋友圈发的内容感受到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比如,你的文字是否对外传递出你对生活中人事物的态度或观点;你的配图或视频能否让人进一步了解你真实的生活环境、具体行为,从而令人能感受、了解到你对产品、服务的认可、喜爱、感激等情绪。

不要以为表达态度、传递观点就非得要写得很长很专业。相反,当你通过生活化的场景,以自身感受或者是目标读者的痛点洞察结果为切入点,用接地气的大白话去分享的时候,你会发现:能产生共鸣的人反而更多。

因为,文案的“温度”不在于文案的长短、辞藻的华丽,而在于“情感真实”。

只有当你真诚对外时,你的人设形象才会更真实、更接地气,也更容易拉近和对方的距离。

打造个人品牌也好,建立个人标签也罢,首先得先有人愿意看你。

第二层,是“利他”:看完对“我”有用

当别人愿意把有限的注意力分配给你的朋友圈时,如果你发的内容不仅让人感觉有温度,还能对别人有用,你发圈的水平就又拔高了一个层次。

比如,看完你的朋友圈后,对方收获了处理某些问题的方法工具,或者身心受到了启发或鼓励,甚至开始思考,这都属于“利他”型的朋友圈。

比如,这条居家芳疗主题的朋友圈,属于长文细节类型,通过比较详细地描述过程,让目标读者了解如果宝宝出现感冒征兆时,可以如何处理,并提供参考沟通话术和技巧。

又比如,这条属于简短类型的励志利他圈。

用金句属性的文案,搭配简单的事件结果描述,给予目标读者启发、激励和思考。

当你的内容能对人有用,才会有人开始喜欢看你。

最后一层:是“软植入”:有对应产品服务“我”

我非常认可一个观点:新媒体写作是文学与商业的结合体,最终一定要能变现。

翻译成人话就是:我们努力、刻意练习,积极输出有价值的内容,最终都是为了“变现”。

所以,在践行通过朋友圈造品牌、建标签时,务必关注是否有以软植入的方式曝光并种草你所提供的产品服务,或代理的品牌。

比如,运用生活场景做好产品曝光,以感受心得的形式发布好评反馈,适当抱个大腿借力营销你的产品服务,等等。

与此同时,构思内容时,你还务必清晰:你的这些内容是说给谁听的?当下发的这条圈目的是什么,是要对外传播什么态度、观点、理念?是否与你计划建立的人设标签方向一致,能否为建立个人品牌、提升个人影响力加分……

当你的内容做到了“有温度”“能利他”时,互动咨询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当你持续做好“软植入”,变现也是迟早的事。

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个销售,很希望通过沟通和促成技巧来提升转化率,在看完下面这条朋友圈,你有什么感受?

是不是会开始对Ta分享的成交方法感兴趣?甚至可能开始忍不住在评论区或直接私信他发起咨询?

首先,在用“一句话式”的开启该条朋友圈的主题,立刻直接用大白话来直戳要害——因为不懂沟通,不晓得如何说能让客户心动,所以你才会觉得客户难搞定,直接戳痛目标用户;

然后,引导用户开始思考自己搞不定客户的原因,并产生“代入感”,同时让用户有一种“是的,就是这样”的共鸣感‘’

最后,用一个小例子搭配一张成交图,并利用用户“规避损失”心理和对快速见效的渴望,引导私信咨询服务。

全程快准狠,不仅发圈目标清晰(希望提升沟通能力来促进成交的人),而且目的明确(刺激询单,转化变现),文案布局逻辑简单清晰(用普遍现象捅痛点-抛观点-案例支持-洞悉并利用用户心理引导询单)。

记住:当别人愿意看你,喜欢看你之后,你得有产品或服务“留”住Ta,创造出更深入交互的机会。

除了上述举例的“营销推广圈”,就算发日常好评圈,借势圈也需要考虑这三个要素。然后再根据不同类型的圈,有针对性地搭配不同的公式模型来构思文案。

当然,通过朋友圈建立人设标签、打造个人品牌,提升个人影响本就是需持之以恒去做的事,所以,即使了解了“发圈三要素”,也不要奢望立刻就能大量成交。

相反,应该抱持一颗坚定而平常的心,坚持用已被验证有效的方法来发圈,尽量同时兼顾“有温度”“可利他”“软植入”。

要一边大胆探索、一边复盘调整,然后再继续践行。

只有打下扎实的内容输出能力基础,未来,当你需要通过持续输出有针对性内容,逐渐树立自己的对外的形象物,人设标签,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个人品牌”与影响力才有可能。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