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维系了长江三峡文化的基础(丰富了三峡文化)

句子大全 2019-04-19 14:25:39
相关推荐

国家特意组织了一支科研队伍,其中包括多位科学院和工程院的院士,以及多名科学家、各个领域的学者,经过多次商讨、研究,专家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七大方案,分别是:以建立水下双层保护壳为核心的“双层壳式”方案;将深埋、浅脉结合,建立隐蔽式交通双塔,以及水上、水下展厅的“蜂巢拱顶壳”方案;防止泥沙、石块摩擦最有效的“高围堰”方案。

在江面建立围墙,从而将白鹤梁与江水隔绝的“隔流隧道”方案;水下保护题刻、千余年来,白鹤梁随江水潮涨而隐没,水枯而显露,为当地一奇景,但随着现三峡大坝的兴修,它将永远沉没在水底。为修建好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外观,右页下图为三峡大坝的一景。

为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水下保护罩体的外观形状。陆地上建立仿造品的“就地保存,异地陈展”方案;借鉴埃及太阳神庙搬迁、复建,并建立三个人文景观的“白鹤梁题刻‘石鱼出水’”方案;以及“无压覆室”方案。

进行方案讨论时,专家们排除了将白鹤梁完整切割、转移的思路,以及对原址不做保护、重新仿造的思路,选择了“原址保护”的思路——既不切割,也不仿造,而是在白鹤梁的原址上进行保护,使其不脱离赖以生存的水环境。并且,结合游客参展、造价费用、施工难度等多项指标,最终确立了“无压覆室”方案。

“无压覆室”方案,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葛修润教授提出,该方案的原理,是在白鹤梁上修建一座巨大的无压容器,并在容器内注满过滤后的长江水,使保护体内部的水压与外部长江水压达到相对平衡。在容器内部,还采用先进的设备及技术对长江水进行沉淀、消毒、活性炭去淤等,以减少对题刻文字的侵蚀,使得白鹤梁题刻安然地保存在水中。

确定方案后,2003年2月,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工程正式开工,全部工程共分为A、B、C三个标段,A标段工程主要包括炸礁、围堰以及防撞墩的修建;B标段工程是水下建造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

C标段工程是地面陈列馆的建造以及水下设备的调试。经过参建各方艰苦作业,2009年5月,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终于在长江三峡涪陵水域落成。但出于各种考量,在三段石梁中,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只囊括了最主要的中段,其余两段则通过原址封护技术保存于长江之中。

可以说,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维系了长江三峡文化的基础,丰富了三峡文化,从此,三峡地区不仅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枯水题刻群,也拥有了世界上首座水下题刻博物馆。博物馆建成后,人们可由地面陈列馆进入,在陈列馆中观看与白鹤梁相关的文物、文字、图片、视频等,游览完地面展厅后,即可通过电梯进入水下展厅。博物馆的水下部分由坡形廊道、水平廊道、参观廊道及水下保护罩体构成。

坡形廊道其实是两条依托水下岸坡而设立,长91米、高差40余米的手扶电梯,乘坐它一路下沉,便来到了分为上、下游的水平廊道,此廊道上、下游的起点处,各有两扇平均厚度达43厘米的钢制水密门组成,下游的两扇门之间设有一个参观窗口,可从侧面尽观白鹤梁全景。

接着,来到长达70米的弧形参观廊道,廊道中设有23个抗压双层参观窗,窗口直径为80厘米,可透过窗口欣赏内部水压保护罩中的白鹤梁题刻。另外,廊道上还配有10个触摸屏,连通罩体内部28个全方位旋转的摄像头,有助于细细欣赏石梁上的题刻文字……透过窗户和荧屏,只见古老的白鹤梁静静地停留在水中,在灯光的映照下,犹如一个神秘璀璨的水晶宫。

在石梁上,诗词、石鱼、观音、白鹤……它们鳞次栉比地出现在眼前,仿佛带领人们穿越历史,回到一个又一个时代,或与古人一起泛舟登梁,踏春赏景、欢声笑语;或与古人一起观鱼测水,期盼来年;或与古人一起饮酒赋诗、谈古论今。而那滔滔轰鸣的江水拍岸声,那此起彼伏的铁凿刻石声,更是在耳畔经久萦绕、连绵不息。

千年岁月或许转瞬即逝,但先辈们的哲思与智慧,依旧是现代社会亟需保存的珍贵遗产。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这座独一无二的水下题刻博物馆,它的建成,堪称工程领域与文物保护相结合的一次创举,既维护了遗产与自然环境的依赖关系,又遵循了“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为人类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开先河。

而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保护题刻的物质形态,更是旨在通过这种方式,去解读其承载的历史变迁,延续其生命历程,同时也体现了我们这代人对祖先遗赠的尊重。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