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郎朗 丁俊晖(钱文忠都说感谢父亲 能出高徒的严父靠这几点胜出)

句子大全 2013-04-07 03:09:00
相关推荐

文 / 魔斯妈妈

前几天写了一篇“铁腕妈妈”的文章。一档节目中,傅首尔对这位妈妈的育儿理论惊讶不已,直呼“一天都不让孩子玩,为什么要让孩子放暑假!”引发了很多父母的共鸣。但是依然有妈妈留言说:

“最后都是这些铁腕妈妈带出来的孩子有出息。我们这些妈妈看这种文章就是麻醉一下自己而已。”

持这样观点的人还真不在少数,生活中的严父、严母非常多。于是很想和大家探讨一下“严师出高徒”、“权威型教育”的话题。今天,我们且从父亲的角度出发,来聊聊,“高要求”的严格教育到底好不好呢?它真正有价值的点又在哪里?

1、“严师出高徒”能被认可,是因为有太多的案例背书

因《爸爸去哪儿》而走红的加拿大籍台湾艺人夏克立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他从小家境比较富裕,但父亲对他的要求却非常严格。夏克立小时候就被要求做很多家务,倒垃圾、剪草坪、打扫院落等等。父亲还总克扣他的零花钱,弄得夏克立中学时期就开始考虑怎么赚钱。

中国也有很多知名的“严父”,比如“钢琴王子”朗朗的父亲,“斯诺克世界冠军”丁俊晖的父亲。还有30岁以上的人都非常熟悉的歌唱家蔡国庆,他也曾在多个场合提起过他的“严父”。

文革期间,蔡国庆父母被下放至五七干校。蔡国庆一度被寄养在奶奶家,倒也过得衣食无忧。一次回家探亲,父亲蔡仲秋看到儿子在胡同里玩得满头满脸脏兮兮的,一把抱住儿子就哭了。在那个全中国孩子都在散养的年代,蔡仲秋毅然决定带蔡国庆一起回五七干校,把儿子留在身边好好教育。五七干校的生活环境如此艰苦,可蔡仲秋依然坚持每天带儿子学习歌剧片段、练习各种舞蹈基本功。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不论是古代还是当下,都有太多的教育案例来佐证“严师出高徒”。

西方心理学研究曾根据“回应”和“要求”两个教养维度,将家庭教育分为4种类型:权威型、严厉型、溺爱型和忽略型。并提出:如果想让孩子在今后的人生中提高竞争力,最适合采用的教养模式是高要求、高回应的“权威型”。

2、权威型父亲的典型特征:高要求的同时一定要能给出高回应

关于“权威型”教养,这里必须要强调的是:它并不等于一味地严厉。而是在高要求的同时,给出高回应。所谓高要求,是重视规则,严格执行高的标准。所谓高回应,是能够及时响应孩子面临的问题,并给予高质量、有建设性的建议。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关于“虎爸”、“狼爸”的报道,会发现成功案例的背后都少不了爸爸们的高回应。他们无一例外地在孩子小时候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陪伴孩子。也许有些人会苛责这些父亲太过严格,完全忽略了孩子的心智发展。但仔细想来,日复一日地陪伴孩子,你很难说他们不懂得觉察孩子的问题,调整自己的方案。

最关键的是,他们往往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做出了决定孩子未来的正确决策。郎朗的父亲为了培养儿子,辞去工作带着9岁的郎朗去北京拜师学艺。丁俊晖的父亲更是为了孩子,从宜兴到东莞,再从东莞到英国,最终把孩子送上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复旦大学明星教授钱文忠提起他的父亲时说,从小到大,他几乎没有见过父亲对他笑过,甚至有时候严苛得不近人情。但是在一些重大时刻,他都给了我非常有力的支持。钱文忠当年考大学选专业时,父亲告诉他,“喜欢学什么就去学。不要想着学这个东西有没有用,能不能挣钱。以后若是找不着工作,我养你。”

这让钱文忠坚定了报读了他喜欢的北大东方语言系,师从季羡林大师学习“冷”到不能再“冷”的梵文和巴利文。这成就了钱文忠成为中国当代70岁以下唯一一个懂梵文的学者,也成就了《百家讲坛》有史以来最年轻和最火爆的明星讲师。

也许有人说,这些都是成功的案例。社会上还有一些“神童”后面爆出来是高分低能,这些也与父亲太过严格的教育有关。的确,一些父亲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忽视了孩子人格的发展,的确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了或大或小的负面影响。这是我们需要反思、规避的。但仅就他们成功的、值得我们借鉴的一面来看,仍然遵循了“高要求、高回应”的成功原则。

3、相比较母亲,“权威型”父亲更需要注重精神层面的引领

不是每一个父亲都能够做到放弃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全身心地培养孩子。那如果不能,就无法做一个“权威型”的父亲吗?我觉得也不是。

马里兰大学儿童心理学家Maureen Black说,父亲在孩子生活中的参与程度与“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并没有绝对的联系。参与程度更多地是精神上的影响,而不是物理层面的。

这个研究结果,让我们对“高回应”有了更多的解读。对孩子精神层面的引领,也是一种高回应,对孩子的影响更深远。这也是“父性”角色的优势,从另一个角度为母性的养育做补充。

前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李小萌谈起自己当年高考,压力特别大,经常焦虑到整晚整晚地失眠,天都亮了还睡不着觉。妈妈很担心她,但怎么安慰也没什么用。一天,爸爸回到家说,要带她去看电影。当时正在演美国大片《真实的谎言》,100块钱一张票,可贵了。而且第二天还有模拟考试。李小萌犹豫不决。爸爸说:“考试算个什么事啊!咱们家三个人站一块儿,平均身高一米七五,这考个试都活不了了?”

于是李小萌放下复习,跟爸爸去看了场电影。回到家之后,那一夜李小萌睡得特别好,感觉精神突然从一种极度紧绷的状态中解放了。打那以后,困扰很久的失眠问题就这么解决了。李小萌说,后来她就在思考一个问题:父亲和母亲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不同的。父亲更懂得把内心的焦虑藏起来,在重大时刻表现出男人的气魄与担当。

蒙特利尔大学Daniel Paquette教授认为,有一个词可以贴切地形容父亲与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那就是“激活”关系(activation relationship)。他认为,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多作用于抚慰。而父亲和孩子的关系则在引领孩子走向世界的部分表现得更为突出。

激发和唤起孩子的情绪,超越极限,勇于面对危险,在陌生的环境中无所畏惧,敢于独立生存。

我的一个朋友老公是飞行员,经常不在家,日常照料肯定是缺失的。但是她老公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就利用每年暑假,抽出2周的时间带孩子单独去旅行,走的都是贵州贫困山区、高原、戈壁这些艰苦的地方。每一次旅行都像是一场男人之间一对一的对话。沿途中,爸爸引领儿子看到更真实的社会,和儿子讲人生态度。每一次,儿子都深受启发。这个爸爸常常会因为工作太忙,没法陪伴孩子而感到遗憾。但是在儿子看来,爸爸已经给了他最好的父爱。

4、再严,也要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亲的温暖与爱

夏克立说,父亲的严格让他很早就开始独立。但是这种独立并不叛逆,是一种力量。因为他知道父亲很爱他,这种爱能给他力量。

在《你好爸爸》节目中,夏克立被问到“你现在能回想和父亲在一起最棒的瞬间是什么样的?“他回答说:“很多啊,太多了,真的很多。”夏克立至今仍记得2、3岁的时候,父亲带他们在游艇上玩的场景。小时候,每个夏天全家人都要去海边度假两个星期。父亲会带他和弟弟做超级大的沙滩城堡。做一整天,很大的门,弟弟都可以钻进去的门。晚上海水涨潮冲掉了,第二天又继续做。

中学时期,夏克立觉得做律师地位高,薪资高,想当律师。但是父亲告诉他,“钱不是最重要的。选择你喜欢并且快乐的职业更重要。”正是这句话,成就了现在的夏克立。

给予孩子需要的关怀,让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爱,能够让孩子正确看待父亲的“严格要求”,更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和亲情关系的建立。

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的关爱?这里有几点建议:

(1)多和孩子做一些打闹、对抗的游戏

心理学家Daniel Paquette建议:在孩子出生第2年到上小学前,高频次的身体游戏(打闹游戏)是孩子和父亲之间建立起链接的最好方式。这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孩子的责任心、自信心和竞争力。

特别是在竞争压力大、冲突多的环境下,能够提升孩子应对和解决冲突的能力。这一点对男孩来说尤其显著。

(2)高要求建立在规则和秩序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情绪之上

孩子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本身就对是非对错不能建立准确的认知。这个时候家庭的教育要尤为注重规则意识和秩序感的建立。所谓权威,并不是任凭情绪责骂、批评孩子。这样让孩子反而更加困惑,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如何去解决。

(3)任何教育都不能伤害孩子的自信心,永远正向、积极地引导

朋友的老公是当年的全市文科状元。也许是心气太高,教育孩子时总是说着说着就开始各种数落“这有什么难的?学得这么费劲。你这脑子怎么长的?!”朋友有时觉得批评孩子太重了。但孩子爸爸坚持认为:男孩子说几句怎么了?这点抗压能力都没有吗?

不少父母会给自己责骂孩子找这样的借口:我这是在给孩子挫折教育,以后走上社会才有抗压能力。

我曾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后来意识到:任何教育都不能伤害孩子的自信心,任何说辞都不能成为“打击教育”的借口。

所谓抗挫折教育,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去尝试、挑战新事物,去接触新的人际关系。不因为担心受怕,就太过护佑孩子。孩子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尝到受挫的感觉。这个是挫折教育。

但是作为父母而言,不论孩子成功和失败,都应该给到孩子支持和鼓励。我们鼓励孩子去迎接挑战,不畏惧失败,但是回到家中,父母给予的一定要是正向、积极的安抚和引导,而不是雪上加霜的批评和冷嘲热讽。

一点儿思考:

郎朗、丁俊晖、钱文忠、蔡国庆……很多人成名之后面对自己严父,都表达了感谢。正如郎朗说,我的父亲和别的父亲有本质上的不同,别人家的父亲只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好,而我的父亲是要把我培养成音乐天才,改变一生的命运。所以我很感激他。

因为他们成功了,所以要感谢父亲当年的培养。这些父亲也被当作成功案例拿来传颂。盛名之下,很少有人去仔细思考“过于严格的教育,冷漠与苛责背后,一个孩子的身心成长经历了怎样的压力?

是的,他们成功了。那是因为他们用自身的毅力克服了成长中的重重困难。在天赋被发掘之后,也遇到了更好的引路人。

但是,不论是天赋还是成功路径,都只是一个小概率事件。现实中,仍然有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孩子,千千万万个教育不出来“郎朗”、“丁俊晖”的严父。他们的出路在哪里?

研析过那么多孩子的成长路径,我给出的答案是:维系亲情,再严,也要让孩子感受到爱。让爱化为孩子承受压力、迎接挑战的原动力。纵然是不能功成名就,至少还能彼此认可,在余生中温暖相伴。

我是魔斯妈妈,俩宝妈。财务金融领域混迹多年,后因孩子投身教育领域。感谢孩子,让我拥有不断成长的动力!原创不易,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关注、转发!为回馈粉丝,魔斯妈妈免费向大家开放海量英文启蒙歌曲、游戏(学龄前)、绘本、国家地理儿童百科全套。如有需要可关注我,私信发送“国家地理”或“歌曲”或“绘本”。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