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文化漫谈:从“礼”说起 解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内涵)

句子大全 2013-10-13 05:09:59
相关推荐

中国自古称为礼仪之邦,周初制礼作乐,不但在制度上,在文化上也奠定了后世发展演进的基础。中国礼文化既然是中国文化的整体模式,其丰富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其实说的就是凡事要讲规矩规范,古今中外,只要构成一个社会,都得讲规矩规范。

“礼”被创造出来当然是有它的意义的。一个是通过行为上的调适和约束来影响人的心理,规范了人的行为以后,反过来作用于人的性格。它使人的心理比较柔和,比较懂得自我约束。

然而,送礼、礼节、礼貌当中的“礼”和传统文化中的“礼”既是一回事,又不是一回事。说是一回事,是因为现代人理解的“礼”是古人礼的概念在生活中的一个运用,它是一个表象,有很多内容带有风俗成分,不同时代的礼仪、礼节也不一样。

今天小编说了这么多,其实是想说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辩证辩证的。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西周春秋时期的婚姻礼仪的一道程序。在古代,所谓“无媒不成婚”,婚姻从古至今都是人生中的大事,婚姻讲究明媒正娶,因此,若结婚不经媒人从中牵线,就会于礼不合,虽然有两情相悦的,也会假以媒人之口登门说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方才会行结婚大礼。

《诗·齐风·南山》记载:"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非媒不得。"《说文解字》也说:“媒,谋也,谋合二姓;妁,酌也,斟酌二姓也。”这里"谋合二姓",就是"合二姓之好",帮助两姓男女缔结婚姻;"斟酌",就有权衡利弊、择善而定之意。

《周礼·地官·媒氏》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

也就说“父母之意,媒妁之言”是在缔结婚姻之前,或者说是在撮合的过程中所遵循的礼,在其中都起到中介作用。而真正结婚还有七个环节的礼仪程序,结婚以后夫妇也要持之以礼,相敬如宾,婚姻才能长久。

在缔结婚姻之前,父母之意和媒妁之言对现代人的意义,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引入了很有价值的经验。今天的人应该认识到这个意义,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这其实对自己的生活也是有好处的。

为什么这么说,其实从本质上讲,礼不仅起约束作用,同时也是有一种保护作用。当然约束本身它可以是一种保护。男女交往的时候,“礼”就是发挥这么一个中介作用,让情绪的冲击不那么直接,这样人就不容易被易变的情绪所左右,给自己、给别人带来的伤害也就少一些。

现代社会,主张婚姻自主、婚恋自由,人们在选择爱情时,已不再执着于门当户对,不再执着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要是感觉对了,就可以在一起。然而,婚后的稳定性却不如从前了。人们在对”礼“的形式的摒弃时,也将内涵渐渐淡化了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