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出师表》不过应用之作(为什么有人认为是千古第一奇文)

句子大全 2015-05-26 18:49:29
相关推荐

“读《出师表》不流泪者不忠,读《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宋代学者/赵与时/《宾退录》

《出师表》明明只是一篇应用文,却为何能被古人如此追捧,甚至有人称其为千古第一奇文?

除了本身的文采以及洋溢文中的一片丹心,《出师表》之千古传颂,显然还与诸葛亮三大身份有关,短短一篇《出师表》就表达了三个重要内容,表明了诸葛亮的三个重要身份。

一、面对已非“隆中对”时的出山局势,诸葛亮审时度势,坚持北伐,表明了诸葛亮是汉末三国,乃至中国历史上的极其出色的战略家。

早在当年刘备三顾茅庐之时,诸葛亮就提出了先据荆州再入川,最后伺机而动,入主中原,恢复汉室正统的战略。后来因为东吴背盟,关羽身死,失去了荆州,“隆中对”的战略也多年没人再提了。

在夷陵大火后,诸葛亮经过休养生息,终于再次提起北伐之事,在《出师表》里,季汉的军事实力已经成熟,虽然与当时“隆中对”提出的条件不一样——季汉军队只能从汉中一路出兵,但当时的时局也已经和“隆中对”时期不一样了。

如果想从荆州一路出发,就会和东吴翻脸,所以隆中对的战略已不可行。身为战略家的诸葛亮果断在《出师表》中对隆中对进行了“微操”——出其不意地以优势兵力北伐。这也是诸葛亮作为一名战略家的专业素养。

二、《出师表》推荐了蒋琬、董允、费祎等一众人才,为蜀汉后期续了几十年国运,体现了诸葛亮作为蜀汉“伯乐”的慧眼识珠。

拿马谡作例子,说诸葛亮识人不明,未免以偏概全。诸葛亮在北伐之前,通过《出师表》向后主刘禅推荐的人才,无不是贤明之人,蒋琬等人在后诸葛亮时代休养生息,使蜀汉国力得以恢复。

要知道诸葛亮五伐中原后,蜀汉国力已经相当糟糕,如果不是他们深知治国之要,恢复蜀汉国力,也就没有后来的姜维北伐。

而且就街亭之战而言,双方实力悬殊,曹魏一方领兵大将更是老将张郃,别说马谡,就是关羽再世,怕也难以招架,归根到底还是偏安一隅的蜀汉人才凋零太快了,诸葛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时蜀汉阵营名将都重任在肩,镇守街亭也确实难为马谡了。

三、《出师表》之“真”,不仅仅在于真实地写出了蜀汉国情,也写出了诸葛亮的拳拳之心。作为后主刘禅“相父”,诸葛亮的确是鞠躬尽瘁。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文章开头,诸葛亮就点出了蜀汉国情。

如果不北伐,当时的综合国力,曹魏远胜于其他两国,如果放任发展,蜀汉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国力渐渐被曹魏甩开无数个量级,且蜀汉国内的各个党派之间不和,而北伐是缓解各个党派争斗的最好办法。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更何况两国还不是真正的亲密无间的关系,东吴就像一头饥不择食的狼,一旦露出疲态,他丝毫不管你是盟友还是敌人,他们从汉中之战时就有这个传统。

所谓孙刘联盟,联合抗曹,对蜀汉来说只是对底层民众的一个谎言,有点见识的官员都不会真正把希望寄托在东吴身上,诸葛亮想通过北伐,向东吴展示抗曹的决心的同时,也有意展示蜀汉国力,让东吴不敢轻举妄动。

《出师表》中动不动就提到“先帝”二字,这是诸葛亮真情实意的体现。他确实感激刘备。最能触动人心的文章不一定是文笔华丽,文采飞扬,心底流淌的点滴真意足够触动人心。

对诸葛亮来说,刘备的知遇之恩以及白帝城托孤,都是他穷尽一生想报答的,刘禅是个大男孩,大男孩都会烦别人动不动就拿自己的父亲压自己,但诸葛亮就是忍不住提到刘备,他的感性在写《出师表》的时候全面压制理性。

对他来说,自己的生命早就属于刘备父子了,他死后的谥号“忠武”也体现着这一点。

如果说诸葛亮真实地反映了蜀汉的国情,是他尽了“相”的职责,那他真情流露,鞠躬尽瘁,则是尽了“父”的职责。刘禅能十几年如一日,以“相父”之称礼待诸葛亮,并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

另外,《出师表》作为一篇应用文,她特别明显地将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推荐哪几个人才及原因,以及自己的一片赤忱,都毫无保留地袒露出来,使得只要读《出师表》者,皆能体会其良苦用心,这么一篇千古奇作之所以能流传如此之广,推崇如此之高,也不难理解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出师表》就是诸葛亮,二者是难以分割的。《出师表》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奇文,当然也跟诸葛亮生前身后的地位、声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千古名相的楷模,确如杜甫所言“诸葛大名垂宇宙”。《出师表》人文合一,能不奇乎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