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一代文宗”欧阳修:力捧苏轼(却因一首小词深陷“乱伦”丑闻)

句子大全 2007-03-23 09:06:01
相关推荐

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在《命运论》中写道: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说: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这在很多人心中,就成了“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

但是,总有些人,要做一些事,因为这些事,他们才变得伟岸。

总有一些鸟,来到这个世间,是为了做他们该做的事,而不是为了躲枪子儿的。

01“捧红”苏轼

公元1057年,北宋嘉祐二年。

这一年,北宋名臣,曾经写下《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去世,从此“文正”成了对文人去世后最高的赞誉。

这一年,王安石还在地方做一个小小的官吏;远在四川的苏洵带领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赴京赶考。

这一年,写下《爱莲说》的周敦颐的两个弟子:程颐、程颢来到京城,在参加考试前,他们听了一场讲座,主讲人叫张载。

“二程”和后来的朱熹开创了“程朱理学”,而张载喊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

这一年,科举考试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副考官是“宋诗开山鼻祖”梅尧臣,欧阳修的学生曾巩也参加考试。

这一年的科举状元叫章衡,他是唯一一个乡试、省试、殿试都排在苏轼前面的人,这一年一起中举的,还有一个人叫章惇,他是章衡的叔叔。

因为和侄子一起参加考试,结果侄子得了状元,虽然他也高中,但还是觉得很没面子,于是他一怒之下,退赛,再考。

这一年中举的士子中,有9人做过宰相,因此,嘉佑二年的科举考试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试”。

考试之后,作为主考官的欧阳修和梅尧臣见到苏轼在文章中引用了尧帝的一个典故,两人不知道出自哪里,等到苏轼前来拜谒的时候,欧阳修追问:这句话出自哪里。

结果瓜娃子苏轼头一抬,回答说:是我编的!

这样豪爽的劲头让欧阳修非常赏识,于是作为“一代文宗”的欧阳修就给苏轼做了一句评语:

“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之地也。”

妈呀,这瓜娃子真厉害,我得给他让让路,让他飞得更高。

有了欧阳修的力捧,苏轼很快就在文坛打出了名声。

但是,作为伯乐的欧阳修,其实也有自己的苦恼。

02因词获罪?

北宋的文臣,往往有着“刚正不阿”的特性。

欧阳修也是这样。

当年,欧阳修担任谏官。

以他的个性,自然大公无私,因此得罪了很多人。

庆历三年,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作为好朋友的欧阳修自然积极响应。

当时朝中的保守派攻击他们是“朋党”。

结果欧阳修非常爽快地写下一篇《朋党论》: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

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啥也别说了,哥儿们就是“朋党”了, 哥儿几个那叫“君子之朋”。

这样的论述自然让政敌恨得咬牙切齿,但没办法,谁让大老板仁宗皇帝器重他呢。

不过历史上的革新,必然会经历一番波折。

后来革新失败,范仲淹被贬,好朋友滕子京寄来一幅自己修缮岳阳楼后的图片,范仲淹提笔写下了《岳阳楼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心胸阔如斯!

范仲淹被贬,欧阳修也陷入自己生命中最大的一次“乱伦丑闻”。

故事的起因,在于欧阳修写过一首小词《望江南·江南柳》:

江南柳,叶小未成荫。人为丝轻那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留著待春深。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阶上簸钱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

大约是欧阳修看到十四五岁的小姑娘在学习弹琵琶,初春时节,柳嫩莺啼,小女孩抱着琵琶在台阶上跳上跳下。

这本是很清新自然的一幕。

但到了别人口中,这事儿就变了味。

有一日,欧阳修被仁宗皇帝喊入宫中:老欧啊,你咋能做出这种事!乱伦丑闻,鲜廉寡耻!

欧阳修听完皇帝斥骂才明白过来,原来有人指责他与外甥女有“不伦之恋”。

而且,指认之人,是他外甥女本人。

这下好了,男女情事,向来是极隐私的事情,一旦被公之于众,当局者往往难证清白。

外甥女指认他“乱伦”,证据就是他写下的那首小词。

欧阳修被整得懵懵的,这到哪儿说理去。

这位外甥女,是自己妹妹亡夫张龟正与前妻所生,丈夫死后,妹妹带着5岁的女儿赶来投奔。

好心的欧阳修将母女二人收留,等到外甥女长大,他还将之许配给了自己的远房侄子欧阳晟。

据说,这位外甥女不太检点,因此与下人有了勾结,欧阳晟一怒之下就将妻子送到了开封府。

那时候的开封府尹叫杨日严。

好巧不巧,杨日严当年被欧阳修弹劾过,他见了欧阳修的外甥女被送进来,于是就有了后面的故事。

根据宋人笔记,有人说是因为外甥女为了减轻罪行,信口胡说,提及自己未出嫁时欧阳修对自己别有用心,因此被政敌借题发挥,借以诬告。

还有人说是因为外甥女在狱中被屈打成招。

不管事情到底如何,这件事还是给欧阳修造成很大的影响。

虽然后来在正直官吏的直言下,欧阳修被抹去了“乱伦”的罪名,但他最终还是被罢黜为滁州知州。

03醉翁之意

看多了文人的遭遇,有时候不得不感触:苦难才是对才华最大的磨砺。

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说: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撅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所为之作也。

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人,因为经历过苦难,反而绽放出了别样的光彩。

在北宋时期,苏轼被贬谪,结果写下了无数经典诗词,而欧阳修被贬谪到滁州,他将当地治理得非常和顺,闲暇之余,他和朋友游历到郊外。

在那里,有一座亭子。

亭子是僧人智仙所见,众人邀请欧阳修为亭子起名。

欧阳修拿起笔,思索有顷,挥笔写下了那一篇《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一篇短小的游记流传了下来,甚至传扬千古。

那些经典的游记作品,从来不是因为作者在其中用到了多么惊才绝艳的文笔,而是在其中,饱含了一种情绪。

读《醉翁亭记》,即使远隔千百年,还是能读出欧阳修当时的心境与情绪起伏。

最美的文字,往往是因为它记录了一种情绪,这种情绪,永远不会被时间和空间隔断。

这就是文学诗文的魅力。

有人说,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眼睛里写满了故事,脸上却不见风霜。

在人生这场苦旅之中,我们不会一路顺遂,但重要的是,能在那些坎坷际遇里,坚定地迈出下一步。

或许,这就是欧阳修给我们的启示。

#每天都有新发现#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