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太白山丰富的文化 既给予诗人安慰(又给予诗人希望)

句子大全 2012-12-01 08:20:22
相关推荐

太白山以其独有的气候和文化特质吸引着诗人们到此观览。“地理环境中的事象和物象是触发文学家生命意识的媒介。”太白山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诗人自身的生命特质相结合,既给予诗人安慰,又给予诗人希望。

卢纶曾行旅凤翔,登临太白,在太白山上车、祝二尊师的石室中借住了一晚,由此写下了一首寄给凤翔齐员外与张侍御的诗,诗的前半部分描写了两位尊师的仙姿卓然与山间的清幽自在,由此触发出自己羁旅行役的无奈与悲苦,进而发出“书此欲沾衣,平生事每违。

烟霄不可仰,鸾鹤自追随。”的感慨。李白也曾登上过太白峰,太白山的高峻与弥漫着的道教文化让李白神游,“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李白《登太白峰》)。”在太白山上,李白与仙人对话,幻想着神游仙境,远离人世。可是李白是为大唐而生的,他一生所企盼的,是功成名就之后,再退隐山林。

满腹才华的李白梦想着有一天能站在朝堂,一展抱负,可大唐的政权中心始终没有他的一席之地,“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李白是欲去还留,既追求着道家的超脱,又梦想着建功立业,太白峰象征的便是长安,是李白追求梦想,实现功业的地方。天宝五载,李白四十六岁,离开长安已近两年,在送友人还京时,李白写道:“蓝田太白若可期,为余扫洒石上月(李白《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时久病初起作)》)。”蓝田太白在长安附近,离开长安的李白终究还是忘不了长安,忘不了那个自己曾经期待梦想实现的地方,回到太白,便是找回自己的梦想。

看似要隐于林间,与山月作伴了,其实只有李白自己知道,山林与朝堂同样是自己渴求的,那象征着长安的太白山是自己一直都想要回去的地方,或者说只要大唐向自己招一招手,自己依然会义无反顾地投入大唐的怀抱。岑参曾多次到过凤翔,也游览过太白山,太白山中的悠闲生活为在宦海中浮沉的岑参提供了自我宽解的精神想象空间。其《虢州送郑兴宗弟归扶风别庐》云:“因怀东谿老,最忆南峰缁。为我多种药,还山应未迟。”

外地他乡,送人归去本就容易牵惹愁肠,想起太白山下东溪老一家,安乐富足,而自身宦旅多年,虽言离还山不会太久,但诗人内心深知,此生沧州意怕是不能如愿,姑且对别人,也对自己,留下一个还山的期许,身不得已,心向往之,聊作宽慰。广德二年,岑参为虞部郎中,游太白山,“爱兹林峦好,结宇向溪东。相识唯山僧,邻家一钓翁(岑参《秋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道人》)。”山林寂静,溪水潺潺,与僧人钓叟相逢,共听鸟叫虫鸣,太白山的清幽令诗人倍感愉悦。

作于同时的《宿太白东溪李老舍寄弟姪》云:“爱兹田中趣,始悟世上劳”,太白山下悠闲的田家生活让岑参不禁诗兴大发,见此祥和宁静的田家乐趣,感慨自己在官场多年,四方奔走,竟是那样忙碌和无趣。而诗中的“远近知百岁,子孙皆二毛”二句恰又印证了陆龟蒙在《送侯道士还太白山序》中所说:“民乘是气,皆寿而不衰,况养生者耶?”太白山钟灵毓秀,清幽雅致,民养其间,静心修身,故能健康无虞,长寿不衰。

天宝十五载,潼关失守,安史叛军逼入长安,杜甫本欲北上灵武,投奔肃宗,却被叛军抓获。时值唐军惨败,身陷长安的杜甫提笔写下《悲陈陶》、《悲青坂》二诗,“我军靑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杜甫《悲青坂》)。”天寒、山寒、水寒,太白以及其他山峰的高寒在这时成为了将士们生存的阻碍,在此恶劣的环境之下,战事失利,白骨露野,长安城内的人们仍在焦急地盼望着官军的到来。

至德二载,肃宗进驻凤翔,杜甫冒险前往肃宗行在,在《喜达行在所》其三中,杜甫激动地表达了自己从长安逃脱,看见太白山上那终年不化的积雪时的欣喜之情,“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到达凤翔,望见太白山,杜甫才算又重见了汉家天日,这时的太白山带给杜甫的,是无限的希望与慰藉,在杜甫心中,太白象征的是天子,是大唐王朝,望见了太白山,预示着自己很快就会回归到大唐的天空之下。在《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一诗中,杜甫同样写到了太白山,“阴散陈仓北,晴熏太白巅。”

在经历九节度溃败,安史叛军攻破潼关,房琯又兵败陈陶之后,肃宗借助回纥兵马,赖郭子仪统领大军,打败安庆绪,收复两京,皇室正朔终于得以回到长安,笼罩在唐王朝顶上的乌云也终于得以消散,阳光洒在太白山巅,就如同照耀在大唐王朝的天空上,阴霾退去,坚强的大唐王朝得以延续。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