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书画审美文化的思考

句子大全 2010-07-17 04:41:50
相关推荐

作者:董江海

当下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的市场经济的繁荣下人们价值观的改变,深刻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人们过于追崇金钱,忽视甚至抛弃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人伦道德底线,书画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未能幸免,日渐式微,尤其是在当下书画市场普遍不景气的情景下,书画艺术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寒冷的冬天,于是,在这一深刻的文化转变过程中,书画艺术愈来愈成为一部分坚守者怀旧的寄托,书画收藏成为这部分对故旧记忆的最好的表现,这可能也说明了人们对新时代变革的开始陌生感和以前熟悉事物逐渐消失的焦虑不安交织在一起,左右着人们去思考,对于书画艺术家尤其如此。这些敏感书画艺术家在现实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对任何传统的衰微都会感到深切的忧患,新时代下的书画审美文化的思考应当是时下大多数书画家面临的问题。

董江海书画作品

人们对传统的怀旧,绝不是一种保守思想的表现;这种怀旧的忧患所蕴含的内容,也不是简单的旧式生活以及旧文化的表象认知。传统旧的东西绝不能粗暴地认为是糙泊,虽然这些旧的可能已经过时,但不是过时的就没有用,尤其对于书画艺术,往往过时的、旧的传统正蕴含着生发新的艺术生命的基因和种子,这一点是肯定的。那么,同样新的未必一定是好的;尽管有时新生的潮流势不可挡。所以,我们必须用一种历史发展的眼光去审视中国近百年书画发展变迁,回头看,我们就会发现,“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之间(民国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书画是近代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代,许多书画大师都是在这一时期打下坚实的基础或者已经接近大师。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书画艺术基本是在近乎被“破四旧”和“革命”中沉浮,除了“革命”书画,作品大都是“社会主义”政治书画。改革开放后书画逐渐在“解放”中突飞猛进前行,尤其到了21世纪书画艺术几乎以一种“爆炸”的速度急剧膨胀,这种膨胀让书画艺术急速发展中审美迷失了方向——急功近利、金钱至上、会员身份等私心利益金钱价值观替代了艺术观;书画队伍良莠不齐;书画市场泡沫不断;书画艺术浮躁低俗,这些现象无情地排挤着传统审美意象所要求的那种审美趣味,更让人担心不安的是外来西方审美的冲击,以及当代青年艺术家所追求的伪艺术文化现象,这些标榜自己为现代派艺术所追求的抽象怪诞,以及对传统审美的漠视,和传统文化的缺失,已经成为书画艺术的“审美代沟”,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书画理论界的关注和研究。

董江海书画作品

诚然,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文化的历史脚步不会停留,也无人能阻挡,但在历史前进的脚步声里去思考传统文化,却并不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尽管我们不需要因为怀旧的情结而去试图阻挡现代文化的发展,但也不能放弃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思考和再继承发展。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每当社会经济文化发生大变革时,彼此对立的观点就会出现碰撞。从哲学的角度看,发展是必然的,变迁是正常的。传统文化不会因为社会变革而自行消亡。所谓中国书画传统发展穷途末路说完全是杞人忧天,中国传统书画发展史告诉我们,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和基因免疫力,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自然而然就会逐渐调整,逐步发展。传统书画艺术同其它传统文化一样追求和谐相处的理想境况,这便是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当然任何现代新的文化发展的冲击都会影响传统书画艺术发展的脚步,新的文化不仅会以一种强大的“文化爆力”去解放和吞噬以往的传统遗产,而且也会在行进中重新塑造现存的文化并不断地改造传统书画艺术的面貌,这亦即是创新发展,这符合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发展的说法。

董江海书法作品

书画审美文化的构建应当是时下最为迫切的问题,在现代文化发展语境下,如何谈论书画审美?如何用正确的审美文化去解决当下书画界的发展中许多乱象,是当下书画审美研究理论工作者的担当?

(一)书画审美文化的基石——技的贡献和意义

审美文化是行而上的道的层面,但决不意味着审美不需要行而下技的最初体现,也就是技的技术高低不容忽视。

罗丹说:“毫无疑问,技法不过是一种手段,但是轻视技法的艺术家是永远不会达到目的的……”(罗丹口述,葛赛尔记,沈琪译,吴作人校《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版第52页)

董江海书画作品

足见,技法虽然不能绝对左右艺术的存在和发展,但是它决不是不重要,它的技术高低及水平直接影响艺术家表现自己的艺术境界的高低,行而下技的水准是所有艺术门类无法缺失的手段,它的存在、发展与变化让艺术境界更加表现为神采飞扬和意境深远;变幻莫测、技法的娴熟高超,会让书画作品更加让鉴赏者引人入胜,对思感知浮想联翩。从这个意义上技法的水平高低作用不容忽视,不可小瞧。纵向考察或者横向比较,历史与今大凡伟大的成功的书画大家,都是通过高超的独到的技法——诸如:笔墨、构图、诗、书、印等创新与巧妙的驾驭而获得不一样的创作效果而倍受世人推崇,甚至达到后人无法逾越的顶峰。从这点来看,技法有时具有很强的表现艺术的生命力和传承性,它也可以说是书画艺术个人艺术面貌、个性特色及艺术历史地位的确立的关键符号,我们从无数书画艺术大师的艺术成就中都能找到佐证。

董江海书画作品

明白了技在学习中国书画艺术上的重要性和地位,学习书画的目的就明确了。所以如何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中国书画特有的工具——纸、墨、笔、砚文房四宝,深入细致地进行多种笔墨技法的探索和研究,不仅上溯考研历史上的传统中国画的线条技法、墨法、章法等的研究继承,还要关注和面对现代中国水墨画在当下的再现多元性特点进行广泛的探索和认知,特别是关注从古到今的重要性的、节点性的、代表性的书画家的作品面貌,充分掌握中国画这种独具民族特质的技法,研究和运用,有目的地发掘和寻找民族传统精粹,不断的在探索中寻找自身书画艺术突破口,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创造出独特的、全新的中国书画艺术的技术高度,丰富中国书画的再现形式、表现手段、形式语言,开拓出中国书画技法的新天地。突破和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与众不同是个人书画艺术面貌成熟的标志。

董江海书法作品

无论是热衷于中国书画的技法的继承发扬光大,还是致力于中国书画技法的创新现代时尚,都必须明白,技法在中国书画艺术上尽管非常重要和不可或缺,但充其量只是一种行而下的技的手段和再现过程,它决不是学习中国书画艺术的终极目的,它不仅不能脱离书画基本元素的技术诸如:笔墨、造型、构图、形式、色彩及风格等艺术基本规律而独立存在,更不能忘记和抛弃中国书画的最终目标——是量变到质变飞跃的行而上的道的现显。任何技术层面的创新、发明和运用都是服务于作品审美风格的需要,所有的技的元素都可统称为中国书画基本的表现形式语言,这些综合的技术元素共同组成了中国书画特有的,独具民族性的基因特征,这些基因扎根于或者融入到书画家的精神世界中,通过作品的创作互相交织在一起,表现尽善尽美的书画艺术境界。那些完全不考虑作品画面及内涵的需要,纯粹为技法而玩技法的表现形式,作品呈现出的一定是给人虚假做作,牵强乏力之感。所以,技术永远是中国书画艺术作品的依附,不是中国书画的主体而凌驾于书画艺术之上,这一本来主次的原则,一定要搞清,否则,创作的作品就会失去艺术最终的价值和魅力。中国书画技术创新都是服务于“道”的随从,这不能最终决定中国书画艺术的成功与否,一幅成功的书画作品不是仅仅依靠完全的技术表现就能获得成功,但是任何忽视技术的高低,贬低或者忽略技法的作用也是非常错误和幼稚的。可以肯定的是,历史至今中国书画传统至今的精典之作一定是具备高超的笔墨与技术元素以及娴熟的造型及技术本质,加上深厚的国学低蕴和个人人格修为才创作出非凡的、伟大的中国书画精典之作。

董江海书画作品

(二)书画审美文化的核心——在意不在象

中国画讲究在意不在象与中国传统书画审美趣味关系密切。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书画艺术是以其独特的品格区别于世界任何民族的美术。汉唐以来,随着中外文化发展交流的逐渐增多,中国文化的独特风貌和特殊魅力愈来愈被世界认可和学习,中国书画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代表更加具有民族性的特质,同时,随着外来文化,尤其是近代西方文化以及西方美术审美的引进,我们在了解异邦文化的同时,又不断地改良和审视自己的文化特性。中国书画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艺术形式,代表中华民族文明的进步,浓缩体现中国文化的审美趣味。

董江海书画作品

中国古典诗歌、绘画、音乐和戏曲以其独具民族特质而有别于世界上任何民族。比较以下荷马史诗和《诗经》、达芬奇和八大山人,米开朗基罗和石涛,我们就会发现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决不是抽象的,不可触摸的,而是那样的明显可以感知。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由于地域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中西两方在相互接触和交替来自对方的不同艺术时,几乎同时表现出互不信任,难以理解的惊讶。这一点在绘画艺术上尤其明显。

董江海书法作品

清代画家,邹一桂看到西方绘画后写下了一段颇有代表性的话:

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差镏泰。所画人物屋树皆有日影。其所用颜色与笔与中华绝异。步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学者能参用一二、亦其醒法,但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466页)

这便是清代一位中国传统画家,透过传统思维来审视西方绘画得出的感慨,值得思考。他在这段话里指出了西方绘画的特点,认识到西方透视绘画的优势。但“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很显然,邹一桂已经道出了中西绘画的区别在于审美趣味不同,中国绘画讲究审美的意象,西方绘画注重的是具象,中国绘画着重表现意境,西方绘画重视科学写实再现。

董江海书画作品

意境说是中国书画艺术审美的独特范畴,体现了中国书画艺术审美趣味的精髓。

这一点正是中西绘画的审美趣味上的根本区别之处,美学家宗日华说:“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怀中。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所谓,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5页)宗白华指出了中国绘画艺术不同于西方绘画艺术的关键在审美意境。美学家叶朗说:“意境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意境不是表现孤立的物像而是表现虚实结合的‘境,’”也就是表现造化自然的气韵生动的图景,表现作为宇宙的本体论和生命的道(气)。这就是‘意境’的美学本质”(叶朗《中国美学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6页)

中国书画审美趣味的内核就是,追求“象外之象”、“意外之意”“韵外之致”的独特的审美倾向。书画中的“知自守黑”“以白当黑”的哲理以及书法“笔迹者界也,流美人者人也,非凡庸所知。来者如游女之入花林”(钟繇语)中国书画艺术从来不会追求那种逼真写实造型外在的刻画为最高宗旨,“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苏轼语)所以中国书画讲究“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审美味道,这一“味道”就是中国书画的“意境”说。这种“意境”通过人的感官体悟就是“味道”的生成,人们可以对中国书画的“意境”通过眼睛去看、去体会即将观景入境;通过耳朵去听去体会即将韵味入心“赏心悦目”便是这一“味道”的结果。也是中国书画作品欣赏的高度。这种中国书画审美“意境”通过“味道”的感知最直接的表现核心是“意象”、“意境”必须通过“意象”中介实现完成“味道”的体悟。意境是意象的特殊境界,意象浓缩了中国书画审美精神,谈“象”常常会自然而然想到“大象无形”的境界,“象”的概念在中国书画艺术表述中源于老子,老子从“道”的本体论出发,论述了“道”包含有“象”。“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真中有物”。《易经》中“象”的概念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和“观物取象。”魏晋时期 宗炳也提出:“澄怀观道,”“澄怀味象”之说,“象”成为书画审美之表述依托。

董江海书画作品

一句话,“意象”是中国书画艺术独特的审美趣味的核心构成,“意象”是中国书画艺术审美达到“意境”的必然表现,“意象最终必然要达到“意境”才能完全诠释中国书画艺术审美精神,也就是说,“意境”的核心是“意象。”中国书画艺术由于这种审美的独特性,决定了其审美从来不把具像写实视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有:“古之画或能够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形,谓非妙也。……今之画人,粗善写貌。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他彩色,则失其笔法,岂曰画也”。张彦远这段话,已经明白无误地阐明了中国书画艺术在营造意象方面追求什么。中国书画艺术的审美观在意不在象,形似不代表气韵生动,但气韵生动则一定包含形似。也就是中国书画艺术在创作过程中追求作品内在的“道”或“气韵生动”是第一位的,不以外在的逼真写实为目标,这种审美观到了清代王夫之更加提出意象的创作审美重要性。在他看来,意象由“情”和“意”内在的统一中构成。“夫景以情合,情以写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造。”“情不虚景,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也就是“意象”是“情”与“景”相互交融的产物,它既不是单纯的客体(物的特征);也不是纯粹主观的精神意象的产物。它是完全处在主体和客体(主观和物象)的复杂互存交错联动之中,也就是一方面“意象”是一种主体的“情”和客体的“景”的交融结果。另一方面,它又表现出超越了纯粹具像自身的刻画追求。而上升到追求“道”或“气韵”的层面,这种哲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审美精神是中国书画艺术独特的审美旨趣和方向,也就是中国书画艺术审美要求如何激活内在的精神逸性,也就是象外之象的审美高度成为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成为必然。山水画中的笔墨功夫,书法艺术中的线条艺术,都蕴含着生生不息的“道”的内涵,“道”在这里成为形而上的最高追求,于是“道法自然”使应运而生。(关于道我写过专门的文章,这里不再详述)

董江海书画作品

“意象”与“意境”成为中国书画艺术审美的核心,离开这一“核心”而谈中国书画艺术之审美,就会忽略中国书画艺术独特的品格,中国书画艺术的审美就永远不会提高。

未完待续……

董江海简介:

董江海,艺名,江海,字泰宇;别暑三太子;号莲花居士,书法师从陈羲明,人物画师从李学明,1966年3月出生于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自幼喜好书画,受母亲(民间艺人捏花剪纸)影响。1984年上高中暑假期间于河北育青美术学校进修素描等美术基础,1989年毕业于运城商校。书画家、书画理论家、书画活动家、编辑学者;海峡两岸黄河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湖南省六合国学书院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培训中心全国美术理论研究与书画创作高研班助教;月坛书院名誉院长。

主要代表文章:

《范曾的存在是当下中国画的宿命》、《范扬的“尴尬”与“无奈”背后的思考》、《何家英的“结壳”与“破壳”的意义》、《穷途末路的中国人物画尴尬现状》、《批判楷书是唯一入门基础的千古谬论》、《扒开书画界的是非恩怨》、《书法国展与不要脸》、《书法国展与荒唐的结果》、《对龙瑞等名画家的批评不仅仅需要勇气》、《一批乳臭未干的年轻人改变了百年书画史》、《“丑书”的另类认识》、《田英章字帖的泛滥是对中国书法活生生的阉割》、《有感大师可遇而不可求》。

董江海书法作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