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李斯《谏逐客书》里有句话(给我很大启发)

句子大全 2018-06-13 17:07:02
相关推荐

我是二十年前的1998年背会了李斯的《谏逐客书》,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忘记这篇文章,反而对李斯其他事迹记得倒不多。我上研究生时,听过一位知名老师的讲座,他问我们,古人说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三者哪一个最难?我们大多数人觉得立功最难。但是这位老师认为,其实是立言最难。多年后,我深深认同老师的这句话。

《谏逐客书》是一篇雄文,很多人知道李斯,就是因为这篇文章。这是一篇让人一见就爱的文章。

秦始皇

话说秦国尚未统一六国的时候,经常侵略别的国家。这时候,在秦国附近的韩国非常害怕,为此打算实施“疲秦”计划,派了一个名叫郑国的水工,去游说秦国修建一条水渠,期望借此转业秦国的注意力,使秦国修水渠消耗国力。这个阴谋被秦王得知后,秦王觉得事态严重,和大臣商议如何处置?许多大臣主张驱逐在秦国的外国人,只要不是秦国人,全部都驱逐出境,秦王嬴政觉得可行,于是下了逐客令。

李斯得知消息后,很气愤。一来因为他自己是楚国人,但不是奸细,而是忠心耿耿为秦国服务多年;二来逐客令才是真正的“疲秦”,一旦实施,秦朝将不可避免地因为人才流失衰弱。为此,李斯赶紧写了一篇奏疏--《谏逐客书》上报秦王嬴政。这是一篇照耀千古的公文,八百多字,几十个典故,有理由据,语气切当。

我们来分析一下:

第一句: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我听说要将外国人驱逐,私下以为做过头了。开门见山,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藏不掖,说话做事就是要学会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然后,李斯列举了从秦穆公以来发展的历程,得出结论,秦国的发展壮大过程,和外国人的勤劳智慧、无私奉献是分布开的,外国人没有辜负秦国的信任。如果列祖列宗不用外国人,秦国不会像今天这么强大。

李斯这是告诉秦王嬴政,如果驱逐外国人,这违反了祖制,祖上正是用好了外国人,才将秦国发展的如此好。李斯送给秦王嬴政的这顶帽子又大又坚实,秦王嬴政无法反驳这个事实。

第二句: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陛下现在拥有的各种宝贝,比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太阿之剑、纤离之马、翠凤之旗、灵鼍之鼓等等,还有郑国、卫国、赵国的美女等等,这些都不是秦国的。如果不是秦国的就要全部驱逐,那这些宝贝就都没有了。但我看到陛下没有将这些宝贝驱逐,其实用人也是一样的道理,人也是宝贝。如果不问缘由、不分是非曲直,只要不是秦国人就驱逐,这可不是一统天下的权术。

李斯告诉秦王嬴政,要想统一天下,就要重视人的问题。

第三句话: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泰山为什么能这么大?因为泰山不拒绝一寸土壤。黄河、大海为什么能这么深?因为河海不会嫌弃小支流。王者如何才能彰显自己德行?只有不拒绝愿意留下来的普通老百姓才能做到。王图霸业的道路上,要学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聚集人气;不要挑三拣四,如果逐客,就是将人才送给别人,帮助别人发展,这样一来秦国内部怨声载道,而敌国欣欣向荣,如何是好?秦王要是想秦国安稳,就不要逐客。

这句话是本篇奏疏的核心,我最喜欢这句话,给了我很多启发。王者只有大气磅礴,只有胸怀四海,广泛聚集人气,才能成就王业。但并非只有王者,才需要这样的胸怀和格局。

这篇文章是说劝说秦王的,其实又何尝不是劝说普罗大众的?大小领导认真读了,必定受用;而一般人认真学了,也是很有启发、很有帮助的。尤其是需要打拼的男人,要有宽广的胸怀,切忌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有谁没有缺点,有谁没有个性、谁没点标签?不能因为地域看扁人,不能因为某个方面的缺点看不起人,更不能因为一些无关痛痒的个性看不起人。尊重人的多样性,善于和不同的人交朋友,团结一批人,人生的路才能越走越宽。

秦王嬴政被李斯说的心服口服,于是下令废除逐客令,将李斯官复原职;郑国渠也修成了。这是后话。

附:谏逐客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