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重庆文化的核心是“英雄”

句子大全 2013-01-18 19:35:50
相关推荐

重庆文化的核心是“英雄”

——重庆文化之我见

作者:贺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香火供一方神。

一个地方的居民,受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长期养育和浸染,会逐渐形成具有某种特色的文化,这种文化特色好比是这个地区这个族群的名片,可以让人迅速准确地触摸到它的精气神。

重庆地区,有着数十万年的人类居住史,有着三千年以上的人类文明史,有着两千多年的建城史。当今重庆,是我国最大的直辖市、西南第一大都市,在国际上也颇具知名度,它的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色呢?换句话说,重庆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呢?

重庆文化的名头繁多,巴渝文化、川江文化、码头文化、移民文化、开埠文化、抗战文化,以及革命文化,袍哥文化、火锅文化、盐文化、茶文化等等。

2019年7月5日,在重庆市级机关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暨重庆六大文化形态座谈会”上,重庆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提出,“重庆文化中“居于主体地位的是:巴渝文化、革命文化、三峽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甚至提出“巴渝文化、革命文化是重庆历史文化的基础”之妙论,得到了与会者的捧场,纷纷引申诠释,不亦乐乎。

不过,这些所谓文化名头只点出了重庆文化的某一特点(有的特点还历时甚短),却没有点出重庆文化的内核。核心只能是一个。重庆历史文化浩浩荡荡,浓缩其精华只需一个词。

笔者以为,意象纷繁的重庆文化可凝聚成一个核心词----英雄。重庆文化就是英雄文化。

以史为据:

文化可以分为广义与狭义,“人类的一切活动”是广义文化,“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属狭义文化。当人类发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往那里去?”的疑问时,人类才迈进了文明的门槛,从鸿蒙混沌,一步步走向清朗开明。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一股精气神,一部文史哲,一点一点地、一页一页地,萌动生发,成长积累,逐渐形成为一个地方、一个族群的特征文化。

与古希腊神话一样,在中国远古神话和传说中,英雄是人和神的结合体,他们的力量和智慧足以开天辟地、创造万物、战胜一切灾难。这实质上是人类在探究“我是谁”和希望“我是英雄”。重庆人就是一直在进行这样的探究,与其他地方的人同样向往英雄,更为崇拜英雄,终于成为英雄。

大禹治水

重庆的第一个英雄当属远古传说中治水的大禹。这位重庆南岸涂山的上门女婿,为了解除天下水患,从岷江源头一路疏导洪流到重庆,再通三峡、下云梦,直达东海,记功于会稽山,定鼎九州。为此,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妻子涂山氏诞子于重庆长江南岸,唱出了华夏第一首情歌“候人兮猗”。大禹是传说中的重庆第一位大英雄!

此后越千年,武王伐纣,巴人为先锋,“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前徒倒戈。”(《华阳国志》)从此,巴渝战舞名传天下,载入史册。巴师是重庆第一英雄师!

战国时期,巴蔓子将军割头保城,践诺卫国,英雄豪气,千秋凛然。巴蔓子是有史书记载的重庆第一位英雄!

巴蔓子割头保城

南宋末年,蒙古铁骑横扫欧亚,被欧人惊呼为“上帝之鞭”。重庆军民坚持抵抗五十年,毙蒙哥汗于合川钓鱼城下,导致蒙军从欧洲撤兵回国争夺汗位,世界历史由此改写,钓鱼城被誉为“上帝折鞭处”。重庆是载入世界战争史的英雄城!

明朝末年,清军叩关。重庆土家族女将秦良玉率“蜡杆兵”多次北上为京畿解围,崇祯帝专为秦良玉设宴,封二品夫人。秦良玉是重庆第一位巾帼英雄!

居高临下的钓鱼城

传奇女将秦良玉

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

清末,18岁的重庆青年邹容,慨然以“革命军中马前卒”自任,愤书《革命军》,号召废除帝制,首倡中华共和,20岁卒于上海狱中。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追赠其为“陆军大将军”。

保路运动,巴蜀社会各界与普通民众积极参加“保路同志会”,同舟共济,点燃革命导火索,动摇了千年帝制的根基。

辛亥革命,喻培伦、饶国梁喋血黄花岗;杨沧白、张培爵、朱之洪重庆举义旗。

民国初建,卢作孚“实业救国”,经营北碚建设,创建民生公司,把外国船运挤出川江,在国难当头时,组织领导“宜昌大撤退”,转运保存国家实力,功不可没!

以上诸君,是当之无愧的重庆英雄。

重庆人们纪念英雄卢作孚

重庆大轰炸

抗日战争,重庆主城担当战时首都,是世界反法西斯太平洋战区指挥中心,遭受日寇飞机长达5年半的狂轰滥炸,始终坚强挺立;以重庆为首的川东地区送出200万子弟兵和200多万人次的支前民工,奔赴抗日战场;重庆生产制造了抗战期间国产武器弹药的70%以上,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抗美援朝,重庆出了两个英勇献身的特级战斗英雄——邱少云,闻名全国,进入小学教科书。

文革期间,重庆被公认为全国“武斗之冠”。从十六七岁的中学生到青壮年工人农民,从木棒到钢钎,从步枪冲锋枪手榴弹到大炮坦克战舰,战斗双方高呼着同样口号,为捍卫同一个最高统帅而不怕牺牲,冲锋陷阵,最是“亡命”,也可算是一种另类“英雄情节”吧。

改革开放,重庆针织总厂成为全国第一家破产的国有企业,此后更有数十万国企职工下岗自谋生路;建设三峡水库,库区大移民,百万乡民挥泪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故土,重庆人民舍小家为国家;为改革与发展承担了巨大的牺牲。他们是草根悲情英雄!

如此历数下来,巴渝上下五千年,不就是一部慷慨悲歌、荡气回肠的重庆英雄史吗?

重庆的英雄史中,不仅有鹤立鸡群般的个人英雄,更多的是风起云涌前仆后继的群体英雄,如长江嘉陵江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的东南边沿,从丘陵过渡到高山深壑,长江、嘉陵江、乌江水系贯穿全境,地形复杂,道路艰难。重庆气候独特,昼夜温差小,夏秋高温闷热多伏旱,冬季短但阴冷潮湿。这样的环境培育出了重庆人特有的生活习惯和性格,味喜辛辣,冷酒热肠;好勇斗狠,敢于拼命;直爽好客,重诺守信;乐观开朗,勇于开拓,享有重庆人耿直,崽儿义气,美女豪爽的美誉。

重庆人从孩提时期就开始接受英雄的熏陶,他们的游戏多数与打斗有关,例如:跳拱,杀马马肩,官兵捉强盗,斗陀螺,滚铁环,玩弹弓水枪。四十年前,重庆的男孩几乎都可以在长江、嘉陵江中畅游,潇洒自如地横渡、放滩。

如今的重庆市主城区,实际上可以说是一座移民城市,五代以上的原住民只占总人口中的极少数。重庆近三四百年来的文化发展,主要得益于两次人口大迁徙:第一次是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让“万户萧疏鬼唱歌”的重庆从此步入了百万级城市的行列;第二次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国都西迁,使重庆站到了千万级城市的大门口。

人们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潮水般地涌进山城重庆,他们带来了资产,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语音语言、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移民带来的各地文化与原有的(先来的)本地文化在碰撞中相互影响,逐步融合,使得重庆文化更加丰富,更加多姿多彩。

这种丰富和多姿多彩,不但没有冲淡重庆文化的英雄性格,反而使之不断强化和升华了,在三千年巴渝文化的英雄性格基础上,成长起了抗战文化、革命文化。

就好比重庆火锅,最初的火锅不过是一锅汤,各人把自己喜欢的菜品与佐料放进汤锅里去煮烫,一种新的火锅就形成了,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它的味道比原来菜肴更浓厚、更好吃。

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各类精英人物云集重庆,他们睿智积极的性格很快与重庆人的英雄性格融为一体,他们在精神及文化方面的奉献更是为重庆文化添砖加瓦。

民谚云:巴出将,蜀出相,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将领张自忠,埋骨北碚梅花山;数百空军英烈安息南山空军坟;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有两位是重庆人。这些英雄成了重庆人的骄傲,获得得到广大百姓常年祭拜……如此等等形成并显示出了当今重庆文化的“英雄”核心内涵。

英雄文化,是重庆人的精气神。

重庆流传最广的童谣是“黄丝蚂蚂来了,指挥员在前面,战斗员在后面。排成一条线,浩浩荡荡 ,多神气,……打胜仗,嘿,天天打胜仗!”

重庆山歌唱词有“手里拿把开山斧,不怕虎豹与财狼!”

最能表现出重庆人不屈不挠与自然抗争的,是那破石惊天高亢回旋的《川江号子》!

重庆最激情的喊声是“雄起!”

重庆在文学艺术创作方面,最成功的戏剧当属在抗战期间创作并公演的《屈原》(其编剧郭氏离渝后就只会颂圣了),最成功的小说当属《红岩》,影响最广的手抄本小说是《一双绣花鞋》,影响最大的电视连续剧是《山城棒棒军》……这些作品无不闪烁着英雄的光辉。

近年来,市场经济虽发达但尚不成熟,人们的三观在巨大变化中出现了不和谐,损人利己、唯利是图被视为“真理”,化公为私被视为“理所当然”,见义勇为被视为“多管闲事”,依仗权钱飞扬跋扈被视为“霸气有范”不少场面上空话套话多,实话真相少……文化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若一个地方地域文化的精气神涣散,人们便会生活在是非颠倒,黑白混淆,英雄落泪的氛围中。

郁达夫有一句话:“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

英雄,是民族的表率,是力量的象征,前进的动力,胜利的保证。

今天,弘扬中华文化的呼声高涨,重庆应该有此胆识,高举起英雄文化的旗帜,制定相应的文化战略,大张旗鼓地宣传英雄,热情洋溢地讴歌英雄,落在实处地善待英雄,谱写重庆英雄文化的新篇章,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一章。

其实,重庆人的英雄主义几十年前就得到国际公认。

在纪念抗战五周年时,丘吉尔致电重庆人民:“五年中有四个寒暑中国实际上是单独抵抗侵略,单凭它的人力和不可征服的精神对抗侵略者军队和飞机的进攻,中国没有强有力的海军和空军,它却经历了足有五十个敦刻尔克而仍然坚定不移。”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抗战胜利时致重庆人民的信中说道:“我以美利坚合众国的名义致书重庆市,以表达我对英勇的重庆市民的敬意。还在世界人民了解恐怖袭击之前,贵市人民在多次残暴的空袭面前表现出的坚毅、镇定、英勇不屈的精神,这光荣的证明决心争取自由的人们其意志绝非暴力恐怖所能摧毁,你们对自由事业的忠诚将永远激励子孙后代。”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就完成了,却直到来重庆谈判时才公示于众,何哉?他一定是在重庆感受到了难以压制的英雄气息,才慨然而叹: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重庆,英雄之城!重庆,雄起!!

2019年8月10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