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三国时代高僧朱士行 去寻求梵文原(开启中国佛教徒取西经的先河)

句子大全 2009-05-15 22:04:34
相关推荐

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国派来了一位使臣,他就是有史料记载的来中国的第一个佛教徒伊存。伊存到长安后在一群博士弟子中宣传佛经,一个名叫景卢的非常信服他讲的佛学道理,遂皈依了佛门,成为中国古代第一个佛教信徒。自此,佛教开始在中国流传,伴随而起的是中外佛教徒交相来往、传教取经,构成以后数百年中国与印度和西域诸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佛教源于天竺,其创始人释迦牟尼大约与中国的孔子同一时代。天竺佛教内部派别林立,各派之间辩论斗争相当激烈,依照他们的惯例,辩论失败的人必须骑在驴背上,用粪便水浇顶,而后去当奴隶。

阿育王时开始派遣僧人四出传教,最早受其影响的是西域一些国家。大月氏在葱岭以西,南接天竺,佛教首先经由大月氏传入中国与此有直接关系。汉代称西域诸国为胡,西域僧人及后来的天竺僧人也自然地被称作“胡僧”。天竺僧人中第一个来中国的是摄摩腾。他东来的起因竟是皇帝的一场梦——东汉明帝永平七年一天夜里,明帝梦见一个金人从空中飞来,次日召群臣解梦。有位大臣奏道:“臣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将必是乎?”明帝信以为然,便派了两位使臣去西方寻访。使臣到了中天竺遇见摄摩腾,将他接到中国,明帝优礼相待,在洛阳城西为他建了一座寺院(白马寺)。但当时佛教传播未久,他的到来没有发生很大影响。

到了汉桓帝时,佛教已相当流行,桓帝本人也成了信徒,成为中国古代第一位信仰佛法的皇帝。桓帝、灵帝时,西域两位高僧安世高、支酸来到洛阳,开始用汉文翻译佛经,佛教的传播又进了一步。十六国时期,佛教盛行,二位外来僧人在其间起了很大作用。一位是西域高僧佛图澄,于西晋末年来到洛阳。他精通佛学,又擅长方术,自称能见千里之外的事物,善卜吉凶。后赵的两位皇帝石勒、石虎很崇信佛图澄,在北中国建造了将近900座寺院,大江南北,以至西域、天竺的一些僧人都前来受学。另一位是鸠摩罗什,他出生于西域龟兹国,父亲是天竺人,母亲是龟兹人。

他7岁出家,先学小乘,后学大乘,成为精通大小乘学的著名高僧。前秦建元十九年秦王待坚派大将军吕光侵伐龟兹,行前特地嘱咐:“龟兹有位叫鸠摩罗什的人,是那里的佛学宗师,一旦占领龟兹,你马上派人把他送来。”吕光破龟兹,取罗什,率军东归途中,得知坚已被人杀死,他便在凉州称王。鸠摩罗什因此也滞留凉州十六七年。在此期间,他熟练掌握了汉语。公元401年,鸠摩罗什来到长安,后秦皇帝姚兴以“国师之礼”接待他,请他翻译佛经。从此,他开始了长达十几年并在中国佛教史上有深远影响的译经事业。

他翻译佛经规模宏大、隆重,800多名有学问的僧人一边跟他学习,一边帮助他译经,甚至皇帝也亲自过问。他对译文要求非常严格,新旧版对照,常常是一句话都要考校再三。他曾经说:“如果我译出的佛经能够不失大意,我死后火化时舌头就不会毁坏。”他还改直译为意译。所以他译出的佛经,在内容和技巧上都是高质量的,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纪元。他的名字也同玄类、真谛、不空一起,被尊为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译师”。他的译文更合于汉语习惯,所以也就更便于传播,对佛教的流传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北朝时期两位著名的天竺僧人佛陀禅师和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对佛教的流传发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佛教徒第一个西行取经的是朱士行。他是三国时代魏国人,出生于颍川。他先是受戒出家也是有史记载的中国士大夫中出家为僧的第一人,而后研究佛教经典。他在洛阳讲解《道行般若经》时,总觉得译文中没有把道理说透彻,便决心到国外去寻求梵文原本。魏甘露五年,他由长安出发西行,最后到了西域的于闽国。他在于闽觅得了般若经梵本90章。西晋武帝太康三年,朱士行派遣随行弟子弗如檀等10人,送梵本经书回洛阳,正准备出发,于闽国王突然下令禁止他们携经本出境。

朱士行对国王说:“如果经书该当东传,则放在火中就不会燃烧。”随即把经书投入火,果真不燃。“投火不燃”当然是传说,不过送经书回洛阳确实经过了一番周折。他的弟子们把梵本带回洛阳后,译成《放光般若经》。朱士行本人一直留在于闽,最后死在那里。朱士行西行的成就虽然不能同后来的法显、玄类相比,他所到的地方也未出现今中国的国界,但他开了中国佛教徒西行取经的先河,自他以后到隋唐之前,西行取经的人不可胜数,在历史上留下记载的就达100多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