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从成语“圆图吞枣”的故事来思考如何学习(很好的家庭教育素材)

句子大全 2013-11-07 10:59:30
相关推荐

成语“圆图吞枣”的故事

从前有个人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说: “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多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有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 “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不嚼就吞,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便拿起枣子直接吞了下去。这便是成语“圆图吞枣”的故事。

启示: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没有经过思考就“圆固吞枣”地直接接受,肯定是对自己有害的。在学习上,我们更是不能对一切知识全盘接受,而要勇于质疑,善于解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而“疑"是思维的导火线。大胆质疑和解疑是提高自主探索能力的方法之一。现有的一些知识因为受到提出者自己的思维局限,有可能就是狭隘的或错误的;或者即使是真理,但不加思考地被动接受,根本不利于知识的记忆和延伸。亚里士多德说: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所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那么如何进行质疑呢?

首先,要学会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爱因斯坦曾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多把自己置于是非的“十字路口",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一篇文学作品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老师的分析结果, 自己要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为什么作者的情感是悲伤?为什么作者望月就想到远方的亲人?为什么作者会在美好的景色中生出浓重的愁思?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对什么都持着生疑的学习态度,让自己的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变得更加活跃和深刻。

其次,要敢于发问,不要怕问题的肤浅和幼稚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课本中有《鸟的天堂》一课,在了解了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之后,有的同学问了一个问题: "南国”是哪一个国家?这样一个问题看似肤浅,甚至可笑,但可以真实地亮出自己的疑问,引导自己去寻求答案。在这个问题上敢于发问的结果就是不光解决了自己的那一个问题,还会从中获得了更多知识,我们会知道了更多传统诗歌中的地理文化意象。

第三,善于拓开思路,联想发问

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读了课文,我想知道些什么?读了课文,我想知道老画家为什么能这样做?读到课文最后一段,我会思考:作者为什么不把事实的真相在之前就表明出来,为什么到结尾才揭示?这就是从课文结尾处质疑的具体体现。要学会多方向、多层次、多角度提出疑问,从一个问题开始,进行延伸性思考。

我们要大胆质疑。但如果有了疑惑,却不去积极地探索,寻求途径解决问题,而是放任疑问继续存在,那些成为疑惑的内容终究得不到解决。只有“质" “释”并重,才能真正有效地培养思维能力。

那么如何去解决问题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查阅资料, 自己寻求答案

向别人求教,得来的毕竟是间接知识,没有自己探索过程参与的答案,是不牢靠的。并不能够达到拓展思维的目的。有时候有了疑问,我们不必急于“问答案”,而是可以自己先去寻找相关的资料,一步步解剖问题,直至最终解决问题。这样得来的知识要深刻得多。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那些即使和问题无关的资料,也会让你获得更丰富的信息。现代社会信息来源广泛,我们完全可以多查查工具书,多翻翻资料库,多上网搜索,自觉主动地去寻求答案。

请教别人,直接获得答案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思考的深度、解决的程度都会有所不同。当自己对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不妨试着向他人求教。这也许是释疑的一条捷径。这个他人可以是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都比我们丰厚的师长,也可以是同辈中水平超出自己的同学,还可以是一些看似知识水平比较低的人。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你的知识漏洞,也许就是别人的“学之所长”呢?千万要“不耻相师"。

共同讨论,步步探明答案

针对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也可以不吝惜,提出疑难,让大家一起来讨论解答。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而群体智慧却是无穷的。别人的思考会加深你的已有认识,你又能够从别人的质疑中,再次有所发现。这样齐聚大家的力量,问题总会得到解决的。总之,在学习中,我们不光要奉行“拿来主义",还应在“拿来”之余,有更多的“犹豫”和“迟疑”。没有思考的接受,等于一无所得。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