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走进枣庄这个历史文化街区(品位故乡的山水美与人文情)

句子大全 2009-10-12 03:19:05
相关推荐

通讯员 袁圣希 王晓辉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米娜

在枣庄市市中区西王庄镇最北境的店子村,背依双山子,东、南、西三水环绕。相传,北宋时双山前有条从东海到开封的大道经过此村,村中设有旅店,供过路行人住宿,称“双山店”,村以店得名,后简称店子。

店子村素有“铜底铁帮桥,一步连两庙”之说,从这一俗语便可一窥店子村旧时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的风貌。现如今,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和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工程,昔日的交通要塞旧荣再显,店子村“改头换面”,可谓“家家门前长流水,户户庭院花飘香”,百年的风雨沧桑都勾勒在新时代新农村的花卷中,或是染成青色,描绘小乡村的温婉与柔美,或是染成红色,彰显革命的坚毅与勇气,亦或是染成明艳的黄,衬托新时代店子人对生活的热情与期盼。

作为古时的交通要塞,店子村因桥而闻名。

古时店子村商铺云集,驿站众多,是京城赶考学子落脚复读,名家、名人修心养性的风水宝地。相传江南举子京城赶考,途经店子河西时,突起乌云,闪电霹雷,洪峰如山,无法过河前行,考期延误。叹息命该如此之时,一坛旋风送入河东,落地仰望观音在上,顿拜许愿;速时到京,得中状元,领赏千两,衣锦还乡,回首此地,建桥还愿。清朝年间,原桥失修,无法通行,刘氏福兴,率众名门集资,重修此桥,取名“济众桥”。“济众桥”建在村东沧浪为源的承水上,全用石板铺就,非常坚固,如今隐约可见部分残骸存在。有石碑记载,“济众桥”建于康熙十八年春。民国初年,桥顶巨石被洪水冲击而倾斜,一头落水,不能通行,1963年拆除改建“水漫桥”。1992年,此桥在原郭里集乡党委副书记赵文君主导集资筹办下,重建抗旱防洪四孔桥,村民称之为“青天桥”。2020年,西王庄镇党委政府与枣庄市鲁光水泥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加宽加固修建,两处水漫桥全部扩建为钢筋混凝土大桥,命名为“福兴桥”,一举彻底改变了店子村的交通面貌,变天生的困难为自然的恩赐,变天堑之困为美山秀水之优势,完成了店子村桥梁建设的“三部曲”。如今,“福兴桥”周围杨柳依依,店子村的老式牌坊竖立在旁,同多彩的墙绘交相辉映,“福兴桥”亦如它的名字一样,兴业一地,造福一方。

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店子村对革命事业有着独特贡献。

1938年3月23日,日本侵略军在郭里集遭到我抗日军民袭击后撤回枣庄,不久又派一个中队的兵力,进驻店子村。因该村地主的房子院墙高大,楼房坚固易守,并且村北靠近双山子,地形优越,敌人驻此以做枣庄日军之羽翼。日军将靠近地主院墙的群众房屋全部放火烧毁,计三十多间,在此盘踞十几天才撤回枣庄。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支前粮站,最初就设在店子村梁家大院内。当时仓库容积在50万斤以上,保管的粮食有小麦、高粱、豆子、谷子等杂粮,1949年改为郭里集粮所。

战时的店子村,涌现出了一批革命英魂。1946年元月,店子村设新四军前方医院,抢救治疗解放枣庄战斗中的伤员。受伤的战士由新四军抢回安全地带,交给担架队运往店子医院;牺牲的烈士进行埋葬,有的伤员又转运到后方医院。店子村东就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之遗骨。1964年,公社组织人员把烈士遗骨迁移至村西侧田野建立烈士陵园,立碑二十一座,并栽柏树以纪念。在此过程中,其中一个坟头挖出30多个头骨,并见到一只口哨,村民猜测,牺牲者中应该有一位指挥官。每年清明节,学校师生、机关厂矿职工前去烈士陵园扫墓,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几年前,市中区在孟庄镇上杜庄村集中建立大型烈士陵园,店子村烈士遗骨也随之迁去。

砖瓦石砾间,店子村处处皆风景,遍地是情怀。

在上级部署和西王庄镇政府的精心筹划下,店子村的“美丽乡村”建设着重挖掘文化内涵,这不仅为当地乡村旅游打开了发展空间,也给群众的美好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

“户户通”工程、健身广场、公厕、凉亭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方便了当地群众,高标准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使得“一山两桥三水绕,林丰果香店子村”的美丽画卷徐徐展现在人们面前。同时,为更加凸显店子村的历史文化特色,西王庄镇深入挖掘当地的知青文化、农耕文化、孝文化、邻里文化及红色文化,并对沿街2000平方米墙体实施彩绘、广告设计,沿街打造六尺巷、丰收巷、牌坊巷、双店巷等文化街巷……点滴之间,店子村逐渐完成了“美丽蝶变”,不仅展现了店子村的新风貌,更实现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