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同为诗词大家 纳兰性德和李白(谁的文学水平更高一点)

句子大全 2010-07-22 07:56:25
相关推荐

纳兰性德和李白相比,无疑李白的文学水平是要更高一点。

这是有真凭实据的,不是主观臆测。

从两人作品来说,李白是独立完成,纳兰有人润色

纳兰性德词写得非常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的词集是如何写成的,也不知道他的作品在当时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我们就先来讲讲纳兰词的由来以及词坛地位。

当时的清初词坛分成三派:

第一个是以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词派”。这一流派所继承的是苏辛词的风格,以“横绝”为特色。陈维崧是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的儿子,所以他的作品多多少少都带有一点锋利的味道。

第二个是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这是清初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个流派,他们标榜南宋词,尤为推崇张炎、姜夔等清空骚雅的词风,以至于出现了“家白石而户玉田”的文学风貌。

第三个才是以纳兰容若为代表的“京华词人群体”。这些人以纳兰性德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小团体,但因为中心人物的早夭,并没有形成流派。这个团体在纳兰逝世之后风流云散。

所以,这样一对比就能知道,在那个时代里,从文学的角度来说,纳兰性德在词这一途上其实底蕴最薄弱,他所造成影响力很大一部分是借助于其显贵的身份。

纳兰性德是纳兰明珠的儿子,纳兰明珠可是康熙朝炙手可热的权臣。

也就是说,以纳兰性德为中心的这一个团体,其实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文学主张,他们的创作还停留在各自文采的施展上,这一点是要逊色于“阳羡词派”和“浙西词派”的。

而作为中心人物的纳兰性德并不是汉人,而是满清贵族,他对于汉语的掌控其实并不是特别好。

所以在作词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在汉语语法上的瑕疵。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在其著名的《浣溪沙》下阙是如此写的: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其中“知君”两个字如果按照汉语的语法和诗词理解来说,应该是“不知道”的意思,但是在这首词中,按照涵义来讲是作“知道”解。

这样的问题如今传世的《纳兰词》里比较少,但还是存在的,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因为《纳兰词》经过了一些人的润色。

这些人是谁呢?是一些汉族文人。

因为种种原因,汉族文人在清初是比较受排挤的,而当时的满清贵族公子纳兰性德非常醉心汉族文化,主动结交了很多有才华的汉族文人,比如顾贞观,两人相交莫逆。

所以,纳兰词在写成的过程中,是经过了这些汉族文人的润色之后,才得以流传。

纳兰的词集叫做《饮水集》,就是其好友顾贞观所编写的。

而反观李白的作品,其创作难度要更高一点。这不得不提到“诗坛”的一次重大变革。

在唐代之前,几乎都是古体诗占有,五言七言杂言等诗歌非常兴盛。

这时候作诗很大程度上就是凭借才学,没有一定的积累,没有一定的天赋,是写不出来好诗的。

然而,自从沈约等人发现了汉语音韵有“四声”这一秘密之后,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诗歌创作法则,利用的就是“平仄”等听觉观感。

这样一来,即使没有好的诗歌天赋,也没有太深积累的人,也可以创作出很多优秀的诗歌。

这就是“近体诗”为什么会如此兴盛的原因之一。

但是,李白在近体诗盛行的年代里,写出了很多让人惊艳的古风作品,这就很值得钦佩了。

所以,李白的成名不仅仅是因为其诗歌作品写得特别好,更是因为他将一种比主流文学更难的文体写得异常出色,此消彼长之下,李白的才华自然就会被人认可。

也就是说,当时的唐朝大部分人都在靠着技巧写诗,而李白却是完全凭借才华创作,这其中的差别不是一点半点。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李白是要比纳兰更为优秀的诗歌作家。

从文学逻辑来讲,写诗的人普遍要高于写词的人

中国传统文学当中有一条非常明显的“鄙视链”,写诗文的人是看不起那些写“词”、“曲”、“通俗小说”等作品的人的。

为什么呢?因为传统文学里,唱主角的一直是“诗文”,所形成的传统叫做“言志”和“载道”。

也就是说,只有“诗文”是正经文人的代表作品,其他文体基本都是写着玩的。

写着玩的东西自然不能当真,而“词”也在其中。

虽然我们说“文体”没有高下之别,但当时的文学环境就是这样,久而久之就出现了“词”中充斥着大量的不能进入诗文领域的内容。

就像如果单独写男女爱情这一体裁,“诗文”肯定是不能写的,朱彝尊写了一首《风怀》,就被整个社会口诛笔伐,但是写了一部相同故事的词集《静志居琴趣》,评价很高。

所以,“词”这一文体其实是很俗的,创作也没有太多的讲究,甚至写点艳情都没有关系。

古人评价一个读书人的情志,是以“诗”为依据的,“词”乃小道,不作为评判读书人真实想法的作品,就连清朝那么严苛的文字狱都抓“诗文”犯禁的文人,而词不作为文字狱的依据。

而纳兰的词有很多都是这样的作品,悼亡、边塞等等都是具有一些通俗性,更倾向于个人的情感,而不是家国天下的情怀。

这从文体高低上就出现了差异,写诗的人要比写词的人更受社会尊敬,在文坛上的地位也更高。

而“词”的创作因为没有“诗”题材、情感倾向、结构严谨等等方面的限制,创作起来也更为容易。

如果去对比就可以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诗”一般都是一首诗讲一件事,抒发一种情感;而“词”很多都会充斥很多种情感和故事,这在结构上是比较散乱的。

从一首诗中我们可以读出“怀才不遇”、“借古讽今”等等情感,但基本不会同时出现;而分析“词”的时候就会出现并存的现象。

除此之外,“诗”的情感范围更大一些,家国天下等等皆可入诗,会衍生出很多不同的情绪;但是词这一文体有很大的局限性,找几部词集来看,分析来分析去无外乎就是那么几种情感。

造成这一现象的,是因为“词”需要具有通俗性,大众尤为喜爱这些比较常见的情感。像今天也是一样,野史杂闻、男女爱情等等都会更吸引人眼球一些。

而这些词里有一种风格是例外的,那就是“苏辛词”。

苏轼、辛弃疾等人,包括陆游等南宋等一些爱国诗人群体,他们在创作“词”的时候往往都是具有作诗的心态。

这也就导致了他们的“词”很正经,和“诗”具有了同等社会功用。

但是,这一流派自宋后就失传了,清初的阳羡词派虽然有所学习,但没有得到精髓,更别说以“婉约”为主的纳兰词了。

所以,从文学逻辑上来说,写诗的李白的文学水平也是要高于写词的纳兰性德。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待晓儿

雍正设立军机处,揭示了封建社会里权力机构更迭的通用手法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