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陈忠阳:如何理解金融供给侧改革(用供给侧语言阐述需求侧的事情)

句子大全 2015-12-23 07:04:57
相关推荐

来源:人大重阳

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本质也是对金融体系的改革,包括对金融产品、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运行规则的改革。其特点为供给与需求、风险管理与发展、行政指导与市场机制的“三个统一”。

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本质与特点

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是经济的需求侧改革。金融供给侧不等于金融的供给侧,金融的供给侧是大学向金融公司供给人才,科技公司向金融业供给科技等。金融供给侧是经济供给金融产品的一侧,本质上是需求侧,因为金融产品是资金及其运动,直接影响经济需求,因此金融供给侧改革是用供给侧的语言阐述需求侧的事情。

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本质也是对金融体系的改革,包括对金融产品、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运行规则的改革。与以往金融体系改革最大的不同是金融供给侧改革是从服务实体经济的视角出发来推动金融体系的改革,是对前期政策的合理和优化调整,金融供给侧改革提出的背景与前期的金融乱象、脱实向虚有密切关系。

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三个统一”。这“三个统一”是针对前期经济供给侧改革存在的不足而提出来的,可以说金融供给侧改革是对经济供给侧改革的完善、丰富和发展。一是供给与需求的统一。前期的经济供给侧改革遗漏了需求侧,金融供给侧改革则直接作用于有效需求。为了产生有效需求,相关经济主体必须通过银行贷款、直接融资等方式获得融资支持,金融供给侧改革将作用于这些方面,有助于供给与需求的统一。

二是风险管理与发展的统一。前期经济供给侧改革单纯强调了供给侧的事情,对供给侧采用“三去”(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方式,对风险管理给予了较高的关注度,但相对忽视了发展,使发展面临挑战。经济供给侧改革的“三去”不是不该去,而是未进一步阐明“去”的方式。金融的本质是承担和管理风险的同时促进发展,金融在这两方面具有内在统一的关系,当强调对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时候,只要尊重金融的市场经济规律,是相对容易做到风险管理与发展的统一的。

三是行政指导与市场机制的统一。前期和当下的有些政策行政指导的成分比较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从计划经济转变发展的,计划经济的思想到现在仍发挥着作用,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追求行政指导与市场机制的统一,摒弃行政指导是不现实的,但也要尊重市场的规律。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对于我们尊重市场规律是有帮助的。有助于实现行政指导与市场机制的统一。

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要素和重点

金融供给侧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金融产品、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规则(监管和调控)四个方面。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则是金融供给能力、金融机构及其风险管理能力以及基于市场化机制的能力建设。其中,金融供给能力是核心内容,即指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有效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有效的金融供给能力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提供融资的能力。如银行发放贷款、股权融资等。

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提供风险管理的能力。从理念、组织架构、技术方法、IT系统、数据等各个方面来看,各个行业中现代风险管理最发达的是金融行业,尤其是近年来银行业在巴塞尔协议的推动下做了很多机构风险管理方面的探索。并且,金融业的风险管理对于所有的经济和人的活动都适用,重点在于将金融业领先的风险管理理念、制度、技术、方法用于支持实体经济,这样的支持将通过三大机制来实现。

机制一:风险的转移和共担机制,即直接的融资和保险。如通过保险、期权、期货等金融产品向实体经济提供直接的风险转移和分担工具。

机制二:交易前的风险筛选和激励机制。实体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或进行股权融资时,需要满足金融机构的要求,如风险的限额、风险的评级和准入、风险的定价等。好的企业容易获得融资优惠条件,不好的企业则会被拒之门外,这种筛选机制对于激励企业不断向上、不断改善自身品质而言是重要的优胜劣汰机制,其重要性不亚于破产机制。相较而言,破产机制更加滞后,而交易前的风险筛选和激励机制是动态的,是市场化的,实质上是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提供风险管理服务的一种方式。

机制三:交易后的风险监督和辅导机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揭示出资产证券化风险转移后贷后管理的缺失,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达成交易后实际上是绑在了一起,金融机构自然有动力去辅导接受融资的企业,对其进行风险的监督和业务的辅导。

金融体系自身控制风险的能力。有效的金融供给除了有效地解决客户的需求之外,其自身金融行业的发展、自身金融风险的控制、自身规模的增长和风险的控制等也要是有效的。因此,首先,金融体系的发展(金融供给能力的增长)要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其次,金融体系的发展要与风险管理相统一、相协调;再次,要在开放、创新的过程中加强金融科技的运用。

此外,金融供给侧改革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结构性而非总量性改革,不能“大水漫灌”,要探索有效“滴灌”的方法;二是系统性改革而非局部性改革,只改革一个方面很难也不彻底;三是机制化而非行政运动式改革,如建立防风险、守底线的现代风险管理机制;四是开放性而非封闭性改革,市场开放和引进外资具有重要意义,风险管理和金融科技最核心的理念、技术还需要不断地向国外学习,对外开放有助于提高中国有效的金融供给能力;五是与实体经济供给相容式改革而非隔离式改革,如金融机构资本管理和企业价值管理。

金融供给侧改革下的金融科技发展

现代金融的本质是基于风险和科技驱动的金融。一方面,基于风险意味着金融机构都是经营风险的机器,风险管理(以承担风险为前提)是其核心竞争力。金融机构从其产品、业务、定价、准入、管理、绩效、治理到监管,都是基于风险,而管理风险的最重要手段是数据和科技。

另一方面,从科技驱动来看,整个现代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科技驱动的发展。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金融机构的中台就已经表现出科技驱动的特点。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以及风险要素逐步前置,财务、风控、科技、审计甚至合规等传统中后台部门的作用和运行显得日益前置化,从而也导致新型的金融机构组织架构的变革。

因此,金融供给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数据和科技能力。其表现不仅在于金融服务的触达(前台业务),更在于金融服务的决策(中台风险);不仅在于信息对称问题的解决,更在于不对称信息下的风险决策,如定价、额度、激励等方面。此外,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的同时应重视对金融科技本身风险的关注,应将数据、网络、软硬件、外包、治理和组织架构、战略、文化和团队等方面的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基于风险管理和金融供给能力建设的视角,对于管理者来说以下关于金融科技的问题应该受到重点关注:一是金融科技发展对金融产品及其需求者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二是金融科技发展对于本机构发展战略的影响是什么?金融科技如何支持机构转型发展?三是金融科技发展给中后台管理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四是金融科技发展给全面风险管理带来哪些挑战?五是金融科技发展给监管合规带来哪些挑战?六是金融科技发展对于本机构治理结构和组织体系的影响是什么?七是金融科技发展对于人才团队及其知识结构现代化的影响是什么?等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